滨州向杭州学什么?打造人才创业高地,需“外力”也需“内功”

打造人才创业高地,需“外力”也需“内功”

杭州市余杭区近年来的崛起,可以用“开挂”来形容——10年前的余杭,地区生产总值仅为501.9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20亿元。仅仅用了10年,生产总值便达到1695.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0亿元,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位居省市前列。

滨州向杭州学什么?打造人才创业高地,需“外力”也需“内功”

市委副书记、市长宇向东率团在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考察学习。

拥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运河文化”和1000年“径山禅茶文化”的余杭,崛起的原因并非吃资源的“老本”,而是依靠“创新驱动”谋求蝶变,着实耐人寻味。

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打造“梦想中”的创业高地、人才特区

如果说阿里巴巴的入驻,是余杭区最大的发展机遇,那么庆幸的是,余杭抓住了。事实上,任何一个企业,都有可能成长为阿里巴巴。

2011年,杭州未来科技城挂牌成立,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可以说,未来科技城是一座“为才而建、因才而兴”的科技城——地处京杭大运河南端,坐拥西溪湿地,河网密布、野趣横生。早在1000多年前,宋高宗便欲在此地建都,留下一句“西溪且留下”。而在1000年后,马云说,未来科技城是他“梦想中创业的地方”。2013年8月,阿里巴巴西溪园区一期项目建设完毕,阿里巴巴集团正式迁入。

起步以来,未来科技城始终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产城融合”,呈现发展强劲势头,已经成为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最为密集、增长最快的人才特区。信息经济、健康医疗、智能制造、科技金融等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主要指标实现了超常规、超预期增长,成为余杭区乃至杭州市和浙江省的重要增长极。

2014年8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谋篇布局特色小镇、大力培育信息经济的大背景下,位于未来科技城腹地的“梦想小镇”扬帆起航。小镇依托未来科技城良好的人才和产业优势,抓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机遇,采用“有核心、无边界”的空间布局,致力打造世界级的互联网创业高地。

目前,梦想小镇的创新创业势头良好,引进上海苏河汇、北京36氪等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等2家美国硅谷平台落户;集聚创业项目1519个、创业人才13900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队伍,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带动效应逐步显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小镇里涌现的创业项目和投资机构正在用互联网思维渗透传统产业、改造传统企业,“互联网+农业、+商贸、+制造、+生活服务、+智能硬件”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动力。

梦想小镇实现创新驱动与人文情怀的“兼容”,构筑“人才+资本+孵化”的创业闭环

在梦想小镇策划和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了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精神。秉承“产城融合、资智对接,有核无边、辐射带动,政府主推、市场主体,共生共荣、共享共治”理念,着力构建一个自然生态、历史文化、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办公创业空间、职住生活配套空间、精神文化空间一应俱全的众创空间,让创业者们在这里追梦、造梦、圆梦。可谓实现了创新驱动与人文情怀的“兼容”。

在梦想小镇内,有近900年历史的古街,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无粮仓等文保单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筑。特色小镇和众创空间的提出,为古街提供了除纯旅游开发、工业化带动或房地产驱动之外的另一条城镇化路径——以信息化为动力,以人的城市化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之路。为此,小镇确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态、再生活、后生产,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的开发理念。对文化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对存量空间按照互联网办公要求进行改造提升,从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功能的有机叠加、共生共融,成为田园城市的新典范。

人才和资本,是梦想小镇发展的两大关键要素。为了加快集聚创业服务机构,做好项目组合文章,梦想小镇构筑了“人才+资本+孵化”的创业闭环:注重发挥创业人才和创业项目的磁极效应,加快集聚创业资本,同时借力资本的纽带作用,带动人才项目落户,从而推动资智的良性互动,实现“化学反应”;同时,梦想小镇积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通过政府基金运作强化资智对接,有效撬动了社会资本。目前,天使梦想基金已为250家初创企业注入资金;此外,积极引进各类孵化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专业化、市场化、多样化的新型孵化服务。目前已引进50余个各具特色的“种子仓”,基本涵盖了办公、融资、市场推广、技术研发等各环节的孵化培育服务。

坚持“资源聚合”和“管放结合”,最大力度提升服务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

梦想小镇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聚合”。这对于营造充满激情的创业生态,可谓得天独厚。小镇充分借力浙大、阿里巴巴资源,搭建平台整合人才、项目、资本、孵化器等各类要素,使其成为创业生态中的阳光雨露。

一方面,梦想小镇兼顾创业者工作、生活、商务需求,打造了形态完备的创业社区,为创业者“私人订制”了宜居宜业、高效便捷的创业创新生态圈。另一方面,还开发公共技术平台,引进科技文献查询系统和世界专利信息服务平台,阿里巴巴的云服务、浙江大学的实验室,这些高级资源都面向创客免费开放。此外,还积极引进财务、法务、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商标代理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组成“服务超市”,支持企业购买中介服务。

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甘当“店小二”,坚持“管放结合”,围绕初创企业特点和需求,转变管理方式,加强服务供给,推动简政放权,打造最为宽松的营商环境。不仅降低了创业成本,还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在梦想小镇,统一配备了办公家具和网络基础设施,满足拎包办公要求。同时减免初创企业的场租、物业、能耗、宽带等费用,最大限度降低创业成本。在此基础上,转变以往“面对面、一对一”式的传统服务,将服务项目和服务窗口“搬到线上”,开发“O2O”云服务平台,着力提升服务效能和用户体验。此外,着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对互联网创业项目放开住所要求、放宽冠名限制,对需要省市审批的实行“就地受理、网络审核、就地发照”,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

“一次办好”需吃透精髓:

打通数据共享的屏障

“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此次对标考察学习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滨州务必应当吃透政务服务“一次办好”的精髓。借鉴杭州的思路、办法、举措,进行制度设计、硬件完善和人员管理,从而打通顺畅的办事通道、提升办事效率。

“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生动实践:“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杭州速度”

在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大厅里,偌大的空间井然有序地划分为一个个开放式的区块,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忙碌,市民也在耐心地等待。对于绝大多数办事的市民而言,只需要这一次等待,就能得到满意的答复。

杭州市本级公共服务平台简称“一家两中心”,集市民之家、行政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三位一体”,具备行政审批、资源配置、公共服务、效能监督四大功能。目前,“一家两中心”共进驻70家职能部门和有关单位,设置窗口270多个,工作人员700多名,可办理各类事项900余项。截至今年4月,杭州市已实现“最多跑一次”事项共计9593项。其中市本级771项,“一次办结”实现比例达97.10%。

可以说,“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生动实践,也是以增强人民群众改革获得感为宗旨的政府自身改革。自改革启动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积极创新,努力让市民得享快捷便利的办事服务。

而一组数据,可以为这种“获得感”增添佐证——

通过“一窗受理、并联办理、结果互认”的方式,跑出了全流程60分钟领证、全国最快的不动产登记“杭州速度”。

在全国首推“商事登记一网通”。实现85%的新设企业可按“一件事”标准进行网上办理,全年累计减少办事企业跑趟30万余次。

推行“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全市44家涉及个人办事单位共梳理事项598项,累计精简办事材料669件,取消纸质证明材料174种。

以数据共享为核心和基础,实现跨部门业务之间的“无缝衔接”

“最多跑一次”的要领,是实现跨部门业务之间的“无缝衔接”。杭州市在实践的过程中意识到,数据共享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关键,也是基础环节。

为此,杭州市充分考虑数据的归集、平台的建设以及群众和企业的需求,选取了群众和企业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以及办件量最大的不动产登记、商事登记、投资审批和公民个人办事四大领域,不动产登记领域70项、商事登记领域64项、投资项目审批领域136项、公民个人办事领域482项数据均已率先完成归集共享。

与此同时,杭州市正进行1000多项数据的共享申请,目前在户籍、社保、交通等领域已经打通了“数据共享通道”。累计交换数据达到253亿条,日均交换量0.84亿条。并通过系统搭建了“一窗受理”平台,建成了全市统一的电子签章、电子证照平台,构建可信电子证照库、人口综合库、法人综合库、城市小脑专题库等4个大数据库。数据跑得快了之后,各种繁琐的证明材料就用得少了。去年12月10日起,杭州市取消了涉及117项办事事项的228项证明材料,其中,仅社保参保证明就减少131.4万人次的打印。

如果说数据是一部电脑的CPU,那么好的窗口服务就是键盘和鼠标,提供“输入”功能。在“一家两中心”,全面实施“一窗标准”,来规范综合窗口设置——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的要求,统一全市15个行政服务中心“投资项目”“商事登记”“不动产登记”和“社会事务”等领域的综合窗口设置,并明确相关的规范管理标准。同时,规范政务服务事项进驻管理,按照“中心之外无权力”的要求,深化推进“两集中、两到位”工作,除已实现特殊场所驻点办理和实现基层就近办理的事项外,所有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事项都进驻行政服务中心。

此外,还规范了办事咨询投诉。在整合优化统一政务咨询投诉举报平台的基础上,全面构建“一号问、一网查、一网答”体系。群众和企业通过拨打电话、登陆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务服务网,即可咨询想要了解的事宜。自办事专线电话开通以来,共受理群众诉求39233件,直接答复26680件,“代办”或交办12553件,群众评价满意率为95.85%。

不断突破“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杭州目标打造“移动办事之城”

“放管服”改革是否到位,其重要标准,就是看它能否为群众生活及办事增便利。对内要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提升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对外要提升行政便利化水平,使之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在这方面,杭州市“一家两中心”做出了探索,也提出了新的课题。“我们需要在‘简化办、网上办、就近办、移动办’四个方面继续突破,将杭州打造成移动办事之城。”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在他们看来,目前在简化、取消程序、材料、时间层面,依然有更多可以精简、压缩的空间。今年年底前,杭州将实现公民个人办事材料再精简10%;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80%以上的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凭身份证“一证通办”。

同时,将以需求为导向,推进数据“全归集、全打通、全共享”,年底前实现杭州80%以上事项所在系统与“一窗受理”平台的对接,并逐步向乡镇、街道延伸,80%以上事项开通网上办理。在“就近办”层面打造“15分钟办事圈”,实现全市60%以上公民个人办事事项可在住地附近的乡镇(街道)和有条件的村(社区)、派出所和银行网点办理。

另外,“杭州办事服务”APP已经上线开通,并设置了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提供认证、预约、查询、办理、评价等功能,让群众和企业办事事项“24小时可办”、“随时随地可办”。目标在今年,实现70%以上公民个人办事高频事项移动可办,综合自助办事服务机可办理公民个人办事高频事项不少于100项。(滨州日报记者 葛肇敏 张婧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