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居跌破发行价的原罪

地产大佬朋友圈,就是易居企业的上市故事。

易居跌破发行价的原罪

这篇文章有些晚了,因为刚刚在香港上市的易居企业已经跌破了发行价。

投资者们也不用太过惊慌,当初买了易居企业,现在就要有破发的心理准备,意料之中。

易居企业的周忻已经先后在各大交易所敲了4次钟,这次换到了香港。前车之鉴,周忻助攻送上市的企业,收场都不太好。

易居(中国)控股2007年在纽交所上市,当时每股(ADS)发行价13.8美元,顺利融资2亿美金,易居(中国)控股股价攀至高位的时候,曾经摸到了36美元/股。

好景不长,之后股价一路走低,2016年扛不住退市,每股私有化价格只有6.85美元。上市10年,易居(中国)控股的退市价格不到当初发行价的一半,投资者们惨败。

2009年,中国房产信息集团(CRIC)2009年从易居(中国)控股分拆出来,在纳斯达克上市,每股(ADS)发行价是12美元,继续在美股圈了2亿多美金。

纳斯达克上市以后,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股价表现也不理想,持续走低后,2012年也退市了,

退市时,公司股价腰斩,跌到了5美元/股,也不足2009年IPO时发行价的一半。

周忻送到美国上市的这两家中概股,悻悻而归。如今在香港挂牌的易居企业,经过几番重组以后,实际上打包了退市的易居(中国)控股与中国房产信息集团的主要业务:一手经纪代理与房产数据咨询服务。

重新在香港上市,易居企业刚开始的招股价区间定在14.38港元/股-17.68港元/股,最终挂牌发行价落在了最低价,即14.38港元/股,用了3天,易居企业的股价已经跌到了13.52港元/股,下挫6%,且挂牌当天即破发。

但易居企业的总市值仍然接近200亿港元,2016年易居(中国)控股从纽交所退市时,整体市值不到10亿美元,相当于76亿港元。

2017年,易居企业的整体营业收入为46亿元,其中一手房代理收入39个亿,房地产数据咨询服务收入6个亿(其中来自恒大的大概4.4亿),公司整体净利润7.65亿元,营收和净利润按年增幅为16%、34%。

也就是说,易居企业以46个亿的营收、7.65个亿的净利润,撑起了公司200亿港元(172亿元人民币)的市值。

在深交所,也有一家以一手房代理为主业的服务商——世联行。世联行2017年的总营收为82个亿,其中一手房代理销售业务收入38个亿,互联网渠道营销收入24个亿,物业、公寓管理的资产服务收入12个亿,金融服务收入7个亿,公司全年净利润则超过了10个亿,营收和净利润的同比增幅分别达到了31%、35%。

就代理交易总值(GMV)而言,世联行去年的代理交易金额是4522亿,易居企业的则是4330亿,2016年世联行是4250亿,易居企业是4061亿。

相比易居企业,世联行的营收规模、盈利能力都更强,成长性也更好,同时业务板块更加多元,拓展了包括公寓管理、联合办公、金融服务等新兴业务,绝对是一家业绩更出色、故事更丰盈的房产服务商。

但世联行目前在深交所的总市值只有125个亿,比易居企业整整差了一个“2016年从纽交所退市的易居(中国)控股”。

当然了,世联行的总市值低迷,也归咎于公司股价不争气。2017年11月份的时候,世联行触及了14元/股的高位,但随后滑坡式坠落,即便之后有了业绩增长的强力支撑,依然挡不住股价滑落。

所以,易居企业在香港联交所的挂牌价高不高?不高为什么会破发。

对比世联行,易居企业相当于以世联行2017年11月份的高位股价挂牌,公司基本面却远不如世联行,世联行股价都在下行的话,易居企业在香港还能hold得住吗?

一手房代理公司没什么商业模式可讲,所以周忻和丁祖昱纷纷争先恐后地当“服务生”。谁的“服务生”,开发企业和地产大佬的“服务生”嘛。

易居企业的上市过程搞得很嗨,着实难为周忻了,圈了一帮地产大佬站台鼓吹。

大家心知肚明,不是地产大佬们对易居企业和周忻有多依赖,反而是周忻和易居企业需要这些朋友圈的地产大佬们撑好场面。

毕竟,地产大佬朋友圈,就是易居企业的上市故事。

为什么一手房代理公司没有商业模式?从财报上就能反映出来。

易居企业账面上持有最多的资产,是短期对这些开发企业应收账款,恒大地产这样的大客户占营收、应收账款的比重都非常高;易居企业利润表上开支最高的成本,就是员工成本。

虽然属于地产业,但易居企业几乎是轻资产运营,不少员工都靠外包,主要的供应商都是劳务派遣公司。

全国性的代理公司在三、四线城市卖房子,楼盘结案、人员遣散,等着开发企业的佣金回款。易居企业在全国有上百家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无一雇员,但靠着劳务派遣,照样全国各地帮着开发商卖房。

一手房代理公司仍然是传统的人海战术,易居企业成本最高的就是员工成本,2017年公司员工成本支出超过26个亿,接近总营收的6成。

从易居企业披露的情况来看,2015年和2016年它从前5大供应商方面的采购金额都超过了10个亿,到去年降到了5.92亿,这些供应商主要是劳务派遣公司。

为了谋求上市的合规,易居企业在员工安排上作了调整。

代理公司的一手房买卖,何谓轻资产运营?

2017年底,易居企业总资产63个亿,其中57个亿都是流动资产,流动资产项下金额最高的是对这些开发企业的应收账款,总计33亿元,以及手上持有的18亿元现金。

易居企业也有一些负债,约42亿元,但主要是流动负债,应计发予员工的薪酬12亿元,以及16个亿的其他应付款(远期转换期权)。

易居企业2017年底逾33亿元应收账款里,49%的金额来自他们的最大客户——恒大地产,55%的应收账款金额来自前五大客户,占比非常高。

因为应收账款拖欠在大客户名下,而这两年房子又不好卖,所以易居企业2017年授予了这些客户更长的信用期,代理佣金应收款的回收账期变得更长了。

从易居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周期来看,2016年的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是201天左右,但到了2017年,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上升到了258天,说明易居企业对地产商的话语权在降低,也就是房子卖完确认收入后要过了大半年才能收到佣金。

但易居企业给供应商(主要是劳务公司)付款的时间却是没法儿拖延,只不过从10天延长到了14天而已,应付账款也仅有1.7个亿。

二手房买卖是更为复杂的非标交易,极为复杂,交易周期冗长、流程繁复、不可控因素层出不穷。但新房买卖不同,标准化作业,所以,

简化单一的交易流程,一手房代理公司确实没什么商业模式可言。

唯一的商业模式就是高管们的朋友圈,笼络住地产商们,捆绑着进场帮着一起卖房,赚佣金。放在易居企业身上,朋友圈的核心人物就是周忻与丁祖昱。

此处分享易居企业上市的2个小细节:

恒大地产的夏海钧是周忻的好朋友。7月20日,易居企业在联交所挂牌的当天,夏海钧当天凌晨从美国赶回来捧场。敲锣仪式结束以后,夏海钧又匆忙赶回了美国。

此情此景,周忻感动了。

另一个场景:

一位记者问周忻,融创为什么会入股易居企业呢?周忻戏谑又一本正经地说,“孙宏斌听说丁祖昱做了CEO,果断入股了。”

拾遗君相信周忻的这个回答是认真的。

毕竟易居企业的周忻和丁祖昱,在地产大佬之间是做足了朋友圈的体面人,地产大佬们是“讲义气”的江湖,相互捧场给面子。

恒大地产对易居企业确实关键,周忻也应该感念结识夏海钧这个好朋友。

易居企业最大的客户是恒大地产,2017年,易居企业从恒大地产获得的营业收入超过16亿元,占到公司整体营收比重的35%,33个亿的应收账款里,恒大地产应付金额也占到了一半。

到今年一季度末,易居企业已经为开发企业预售了累计2.27亿平方米的期房,当中有1.25亿平方米是恒大地产的预售房屋面积,比重超过了一半。

没了恒大地产,也没了易居企业当下的体量与规模。

于是,易居企业真的成了恒大地产的“服务生”。

一家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取决于走得通的商业模式,领先的技术、商业模式都是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护城河,易居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朋友圈。

万科企业、碧桂园和恒大地产,都是易居企业上市前的战略股东,易居企业也急需这几家龙头地产商的站台背书。只不过这些大型开发企业与易居企业的商业合作,似乎也没有那么紧密。

一手房代理销售领域,任何一家代理商,实在很难拿到一个新房楼盘的独家代理,楼盘的案场,一定会有多家代理公司和渠道方共同竞争。开发企业与代理商的代理协议一年一签,如果代理商的效果不好,即约定时间内没能卖掉足够多的房子,开发企业通常可以单方面终止代理协议。

现在碧桂园已经是易居企业的大客户,2017年,碧桂园向易居企业支付的佣金接近2个亿,但其实,2015年,碧桂园则完全弃用了易居企业的新房代理,直到这两年,双方建立了代理合作。

当然,易居企业也希望在商业模式上有一些新的作为。比如,他们尝试建立房地产经纪网络服务,主要推出了“房友”品牌的门店加盟,目前仍在投入亏损期,主要模式是全国中小中介加盟“房友”品牌,进一步利用这些分散的门店帮助开发企业获取客户销售新房。

现在这些加入房友品牌的中小中介公司,主要目的就是给易居企业带来一手房买家。从最新的数据来看,房友这个新品牌号称开了超过5000多家的线下门店,在招股书中易居企业把自己当成了门店数量仅次于链家的经纪公司,今年的目标是开店总量超过1万家。

这些房友门店给易居企业带来了多少贡献呢?去年通过房友卖出的新房是2000套出头,大概是60亿的样子,只是易居企业卖出去总货值4000多亿房子的一丁点。

而收到的佣金只有7700多万,这部分佣金中有80%是作为分销成本付给中小中介公司,易居企业的毛收入在2000多万。但现在易居企业在房友品牌上的投入大概是每年亏损1.25亿左右。

但既然主业是一手新房代理,除非大比例地扭转营收结构,否则在扩大新业务板块之前,恐怕易居企业的盈利能力,仍然比较单一、脆弱。

2017年,易居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波动较大,影响公司现金资源变动的因素,倒不是其他新业务投入,主要是所得税支出增加,当期易居企业支付的所得税款5.22亿元,2016年不到9300万元。

所得税税款一次性大幅增加,主要由于易居企业变更了报税政策。2017年之前,易居企业名下主要业务子公司属于政府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因此享受15%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但是2017年这一税收地位没能保住,则要恢复按照常规25%的企业所得税率纳税。

另外也是因为易居企业调整了一些收入计量的政策,报税的期限也出现了变化。

简单的业务模式、过分依靠单一客户,使得易居企业在业绩和财务上表现得异常单一、敏感,税收、单一客户的稍一变动,对易居企业的基本面产生震荡。

朋友兴,则易居兴。出门靠朋友,易居企业去了香港也不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