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批特殊生长干部毕业了!成为历史的国防生,祖国不会忘记

最后一批特殊生长干部毕业了!成为历史的国防生,祖国不会忘记

再过几天,今年延期毕业的学员,就要离开挽留他们近一个月之久的军校,走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而今年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今年是最后一批“4+1”军校学员的毕业。

他们的离开,意味着军校“4+1”和之前的国防生制度一样,即将走进历史。

在此,说一声——再见!珍重!

再见,“4+1”!

再见,国防生!

1

1999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开展选拔培养军队干部试点工作的通知》,那是国防生制度的开端。

同样是在1999年,那年盛夏,全军第一批军校“4+1”学员踏进全军各大院校的大门,这批人被一曲志在“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军中前辈们寄予了厚望——要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指挥的复合型指挥人才!

了解部队的人,不用解释都知道“4+1”的涵义,这里面是满满的回忆。

“4+1”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地方大学学习4年,第5年到军校学习培训军事专业;另一种情况可能更加普遍,军校4年学历教育,第5年到任职院校进行任职专业培训。

国防生、军校“4+1”,在同一年呼啸而来,带着无数人的期待,惹了无数人向往。

到后来,两种制度又同时在2017年,在留下各自的十八期学员,头也不回地走进历史。

2017年5月26日,国防部新闻局发布重磅消息,国防生制度面临重大改革,从17年起停止定向招录国防生。

2017年7月,各大院校“4+1”的大三学员和大四的师兄一起被分流,这就意味着,从此,军校“4+1”变成了很多人甚至听不懂的“3+1”。

国防生的告别,从去年就已经开始,而军校的“4+1”因为要读5年,所以在此刻选择说再见吧!

最后一批特殊生长干部毕业了!成为历史的国防生,祖国不会忘记

2

年代久远,身处今日的人们似乎已经难以窥探当初设立国防生和军校“4+1”的准确初衷,但是从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前辈的讲述当中,可以确定的就是,这两种政策都是时代的产物。

所以,不能因为去年的修改,就简单判断其失败,谁都没有这个资格。

19年的时间,“国防生一期”和“4+1”一期的大师兄们,那些走的快的,有些是到了“师团职”岗位上当了各大部队的主官或者是各大机关的中流砥柱,也有些退役回到了地方换了一种活法。

因此可以说,这特殊的19年是整整一代军官的青春,处在如此特别的历史节点,真的非常有必要回望过去,然后再走向未来。

原因无他,只因为作为先行者的第一批“4+1”和国防生们的青春理应被尊重,而后继者更需要被教育和启迪,因为他们是承受着改革的剧痛,担负着这支军队的未来。

3

很多人都知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很少人会明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

到了19年后的今天,我们就能发现,“4+1”制度的初心,在它实际运行的过程当中,被逐渐地破坏和丢弃,于是才到了不得不调整的程度。

如今谈到“4+1",大多数人的关注点都在“+1”提高军事指挥技能上,而在政策制定的初心是要将关注点聚焦于前面那个“4”上——通过4年的通识教育让共和国的初级指挥军官具有比较扎实、宽厚、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之后的“1”则是为了使其具备过硬军事素质、较强岗位任职能力以及较大发展潜力。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残酷。

由于许多配套措施的不成熟、不得力,加上到部队之后诸多的现实考量,一代又一代“4+1”学员把精力集中在第一年和第五年,第一年用来熟悉情况、打牢基础,第五年谋求专业技能、准备分配,中间的三年吃第一年积累的老本,并且美其名曰“为第五年积蓄力量”。

4

后来,经过几年的实践,“4+1”在基层用人单位却渐渐受到冷遇,许多毕业排长去部队前慌得一比,因为教员总会灌输这样的思想——你到了部队跑得过战士吗?你到部队难道跟战士比高数和英语吗?

也许真的话糙理不糙,但是给学员造成的心理阴影却是显然的。也许是为了去证明教员话语的正确,很多“4+1”毕业学员到了部队的表现并不怎么样,反而与当初的目标相去甚远。

无论是官方的调查,还是基层官兵的实际反馈,基层部队按受欢迎程度给基层指挥员的排序为——优秀战士保送读军校学员、战士考军校学员、四年制指挥类学员、“ 4+1”军队院校合训分流学员、“4 +1” 国防生合训分流学员。

军校“4+1”和国防生受欢迎程度似乎并不高,毫无疑问,合训分流出现了问题。

“4+1”的“1”变成了受耽误的“1”年,一步慢、步步慢,何其伤痛!

最后一批特殊生长干部毕业了!成为历史的国防生,祖国不会忘记

5

其实,话说回来,不满意的何止是基层部队?被这一模式培养出来的人,也是不那么满意的!

一方面,最初提的“授予上尉正连的军衔和职务”“一定比例的优秀学员可以直接保送研究生”,再也无人认账!

“加1”的优势不再凸显,所以“4+1一期”那种放弃清华北大来加入的人再也没有出现。

更有甚者,部分单位对于“加1”的那一年不算干龄,在面临晋职晋衔上,他们比“四年直通车”的学员慢了一步,继而可能造成步步慢。

另一方面,经历四年高等院校通识教育培养、掌握较高文化水平的新一代年轻军官对于职业发展和个人理想有着更高的追求,使得不少人难以适应基层的琐碎与纷繁,继而产生强烈的不适感。

更为严重的是,很多满怀理想的学员在遭遇基层惨烈现实时,产生了矛盾冲突,导致了其被贴上“不安心服役”“学生官”的标签。

6

当然,以上都只是在这个节点来浅谈“4+1”的得与失,因为它真正走进历史的原因,并非前面提到的不足,而是因为时代不再需要,毕竟任何一项制度其实都是有缺点和不足。

作为“4+1”学员,笔者清楚地知道“4+1”学员都要付出比其他类别的学员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因为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四肢发达、头脑机敏,成为全能型的存在;

作为“4+1”学员,笔者清楚地知道“4+1”学员对军校充满感情,5年本科、母校与父校、两次告别,都意味着这群人有着不一样的青春。

很快,最后一批“4+1”的师弟师妹们就要离开了……以后就是“3+1”了!

祝好,各位!

致敬,挥别,“4+1”!

致敬,挥别,国防生!

江湖路远,后会无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