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導 讀

不知從何時開始,進口=優質似乎成了既定公式,大到汽車,小到保溫杯,從狂犬疫苗到巧克力,無論便利店還是商場,進口商品彷彿自帶貴族光環,甚至有些相對落後國家生產的商品經過包裝後,到中國都能身家暴漲。

這一現象的出現,除了關稅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些消費者對進口商品的信任度更高,這一點在乳製品領域體現突出。

眾所周知,我國乳業由於當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一度失去不少消費者信任。在十年後的今天,中國乳業早已不是當年那副光景,各大乳製品企業的不斷努力,中國的部分乳製品企業在有些方面已趕上甚至超過國際知名乳業品牌!

從質量到品牌,中國乳業與國外乳業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乳業能夠重新贏得市場的認可。

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股價是最直觀反映市場走向的“風向標”,截止7月18日,包括莊園牧場、西部牧業、天潤乳業、科迪乳業、光明乳業、燕塘乳業在內的多個乳業股均有拉昇表現。

發映出資本市場對乳業股的集體看好,乳業長期發展依然被看好。

專家表示,資本市場對乳業的看好,與近年來產品質量與自身品牌的不斷突破有很大關係。但同時也應看到,國外乳製品也不逞多讓,依舊保持著超高增速。據海關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乳品進口量同比增長13.5%,進口額同比增長37.89%。

質量上的對比 適合的才最好

國外乳製品進口量增速加快,根本原因是一些消費者更更加信任洋乳製品的品質。

說到質量,就不得不提萬眾矚目的嬰幼兒奶粉,畢竟“三聚氰胺”對我國乳業形象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在一些消費者的觀念裡,一直認為進口乳製品質量高於國產乳製品,無非是認為其配方、奶源還有標準都更加嚴格有保障。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被很多媽媽稱為“一罐難求”的網紅產品愛美他,最近就出現了質量風波。2018年7月11日,我國海關總署官網發佈的一則提示風險預警引起人們關注,預警的對象即法國達能集團旗下愛他美嬰幼兒配方乳粉。

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海關總署表示,該品牌奶粉在英國引起嬰兒嘔吐及胃腸不適症狀,需謹慎通過境外直郵購買。

隨後,同為達能旗下的紐迪希亞發出聲明,工廠首先檢查了生產記錄,對每批產品都進行了31項測試,均通過所有安全和質量標準。

於是,中外嬰兒體質是否存在差異這一問題再次引發人們的討論。

有業內專家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俗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從各國配方上的差異就可看出端倪。

我國與歐美國家有著明顯的飲食結構差異。公開資料顯示,歐洲母乳餵養率可達90%以上,因此歐洲嬰幼兒從母乳中攝取的微量元素較為充足。因此,配方奶粉作為母乳補充品,在微量元素添加方面會有所減少。

甚至同為黃種人的日本,與我國奶粉配方也不太相同。由於日本飲食中海鮮佔比很大,其中含有豐富的鋅,因此日本原裝奶粉中含鋅量普遍較少。若我國嬰幼兒長期食用日本奶粉會導致缺鋅,可能導致厭食、偏食等症狀發生。

從配方分析,國產奶粉代表之一飛鶴乳業顯然有發言權。

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公開資料顯示,飛鶴乳業通過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對嬰幼兒營養素推薦要求,來設計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常量營養素、微量營養素、氨基酸模式、脂肪酸結構。可見,從配方上看,飛鶴乳業顯然更加適合中國嬰幼兒食用。

從奶源分析,新西蘭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作為世界優質奶源地,奶源質量要強於中國。因此,目前我國乳品進口的最大來源地為新西蘭也不足為奇了。

作為我國乳業巨頭的伊利在2014年在新西蘭投資建立乳業生產基地,同時入局新西蘭的還有蒙牛雅士利。因此,在奶源上,我國部分乳企與國際品牌並無差距。

再看檢驗標準,自“三聚氰胺”事件後,我國在對奶粉質量進行這強力的管控,我國對奶粉標準的檢測項目超過了49項,日本的這一數據僅有27項,美國為30項。

除此以外,我國乳企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標準線。以伊利為例,其在檢測規程中,會遵循國標線的標準,並在國標線的標準上提升50%,生成了一條企標線,並在企標線的基礎上再提升20%作為內控線,也就是伊利著名的“三條線”標準。

據杭州日報報道,有國外供應商在拿到伊利“三條線”標準時表示:“這些標準太苛刻了!”

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除此以外,進口奶粉在新鮮度上也不如國產奶粉。

廣州乳業協會理事長王丁棉表示:“在新鮮度上,進口的奶粉不如國內的。國內收完牛奶,可以立即加工,馬上上市。國外生產奶粉同樣要那麼多時間,但是多了運輸的環節。”

因此,以進口或國產評定奶粉優劣顯然過於片面,從配方、奶源、標準來評判乳製品質量才更為科學。

當然,我國乳製品在品質上雖有了長足進步,但還有上升空間。東北農業大學乳品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姜毓君曾表示,目前國內乳品行業整體研發創新能力還不足。建議整合科研院所、高校力量、建立創新聯合體。這是與洋品牌展開競爭的關鍵考量。

品牌與市場上的較量

據財經網報道,目前中國奶源自給率約為50%,且絕大多數自給產品為中低端產品,缺乏優質的高端品牌產品,國產乳製品供給尚無法滿足消費者的多樣需求。

乳業專家家宋亮認為,中國乳業目前的產品結構還“比較偏”,進口量的進一步增長毫無疑問。

目前中國的乳品中,處於價值鏈低端的常溫產品、以白奶為主的產品較多。處於價值鏈高端的低溫產品、酸奶產品、嬰幼兒奶粉產品,以及中國消費者接受度越來越高的奶酪產品的供應水平有待提高,同時高附加值原料性產品,比如稀奶油、乳清粉、乳品蛋白等添加原料也比較匱乏。

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由此而言,進口乳製品在高端市場的優勢還是相對穩定。短期內,國產乳品或仍無法撼動其地位。

我國正處於消費升級的關鍵期,對於國內大型乳企而言這是一利好消息。

在此時期,乳企發展的關鍵是產業鏈整合能力,加大企業及產品的品牌塑造,這就對企業運營能力及渠道能力有著更高要求,這也是國內乳企彎道超車的好時機。

銠君走訪了北京地區多個便利蜂、711等便利店,發現售賣的乳製品絕大多數被國內乳企產品佔據,例如伊利、蒙牛,三元等國內知名品牌。畢竟從新鮮的角度來看,進口鮮奶製品顯然不如國產鮮奶製品。從運輸到清關,其時間成本會大大降低鮮奶的新鮮度。

同時,區域性乳業的蓬勃發展也不容忽視。

據新京報報道,目前國內經營低溫奶產品的企業數量超過400家,區域龍頭低溫奶增速達20%左右。

例如新希望乳業推出的“黃金24小時”的低溫奶,實現了牧場、工廠、市場的融合,形成了一條完整的鮮奶產業鏈。鑑於此,這股新生力量也可能對國外乳品造成一定衝擊。因此,國內乳製品的品牌重塑還是值得期待的。

PK進口!伊利、蒙牛、飛鶴、新希望扛起大旗 底氣從何而來

事實上,國內乳製品目前也在經歷著高成本的考驗。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秘書長裴亮表示,國產奶乳品的流通成本太高,需要經過一級批發和二、三級多層分銷環節。據測算,國產奶乳品流通成本佔總成本的比例超過50%。為了爭到超市貨架的好位置,國產奶乳企往往還需繳納不菲的進場費和宣傳費,而進口奶乳品一般能夠從一級代理商直達門店,有些奶產品甚至由超市直接從原產地進貨。

中國傳媒協會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柴永強表示,流通成本過高、消費者者信任度不夠,導致分銷商在銷售國產乳製品時需降風險經營,流通成本必然就會有所增加。因此,培育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信心就尤為重要。只有將資本、技術、資源相結合,才能打造出全球性品牌,中國乳業才能更快速的形成核心競爭力,從而提振消費市場的信心,對資本市場即是如此,這也是中國乳業與國外乳業一較高低的基礎。

本文為銠財原創,如需轉載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