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 大家小书——

今天的“大家小书”要与各位分享楚辞学专家汤炳正的《楚辞讲座》。汤炳正曾受业于章太炎门下,是受到章太炎器重的学生。他在《忆太炎先生》中说:“我则是把太炎先生看作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而章太炎则称他是“继承绝学唯一有望之人”。在本期节目中,你将听到这位继承了章太炎治学理念的学者对《离骚》会做出何种解读。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点击收听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楚辞讲座》

汤炳正 | 著

北京出版社

2017年8月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汤炳正

(1910-1998)

字景麟,室名渊研楼,山东荣成人。语言学家、楚辞学专家。1935年大学毕业后,考入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研究班,受业于章太炎,章太炎先生曾称其“为承继绝学唯一有望之人”。著有《语言之起源》《屈赋新探》《楚辞类稿》等。

| 书摘 |

《离骚》除篇首的自述身世、抱负与遭遇(至“伤灵修之数化”),篇末的“乱曰”以外(点出政治理想的幻灭),全篇约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到“岂余心之可惩”),是围绕着进、退问题而展开的。屈原修洁而被谗,忠贞而见疏,因此,在这一段里,诗人的感情,起伏变化,愤激之气与自慰之情是交织在一起的。他时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誓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时而“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为了独善其身,而提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是积极奋进,还是消极引退?这一点,的确揭示了诗人当时内心深处的矛盾。

第二大段(从“女嬃之婵媛兮”到“沾余襟之浪浪”),是围绕着降志、守志问题而展开的。这段一开始就以女嬃“詈余”的形式尖锐地提出了降志从俗则存,守志不渝则危的问题。而诗人则就古今兴亡之迹,得出了“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的结论。因此,他虽清楚地认识到“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而诗人所以自处之道,则是“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他宁守志不渝以危身,绝不降志从俗以求存。

第三大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到“蜷局顾而不行”)是围绕着去、留的问题而展开的。从战国时期的惯例与屈原的处境来看,确实存在着远逝他国的问题。因此,这一大段,托言得“中正”于重华,占藑茅于灵氛,断狐疑于巫咸,结论无非是“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但是,在坚定执着的爱国主义诗人看来,这是不可想象的。帝阍的“望余”,宓妃的“骄傲”,“见有娀之佚女”而“自适不可”,留二姚而“导言不固”,结果,不仅“哀高丘之无女”,而且深慨于“世溷浊而不分兮”。这都无在而不反衬出诗人深厚的忠君爱国之忱。因此,在去留问题上,诗人终于以“忽临睨夫旧乡”结束了这一幕幕上天下地神游八极的幻象。

从《离骚》来看,屈原对当时人民的苦难艰辛,是觉察到了;但对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却不可能有所发现。因而当他的社会改革理想遭到挫折之际,诗篇中就不免流露出悲愤、悒郁、彷徨、矛盾的心情,但这正是时代局限、阶级局限给他带来的烙印,是历史的必然,毫不影响《离骚》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的光辉诗篇而永垂不朽。

| 购买链接 |

“大家小书”系列丛书已出版100多本,我们会从中选出30本名家名作推荐给大家,涉及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等各个方面。“大家小书”套装已经在书评君的小铺上架,点击下方图片可了解详情。

↓↓↓

听章太炎的弟子讲《离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