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离骚》

屈原与《离骚》

今天开始,我们进入新的讲述。

我说过,《诗经》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它更多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在创作上属于现实主义。而《楚辞》不同,这种具有南方楚地(今湖南、湖北一带)强烈色彩的文学体裁,更加奇幻、诡谲、飘逸,因此《楚辞》开创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诗风。

《楚辞》中的作品以屈原的创作为主,著名的《离骚》便在其中。由此屈原成了有记载的第一位诗人,成为“诗祖”。放在今天,屈原是可以拿版税的。《楚辞》运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描写主题涉及到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甚至它有着独立的宇宙天地。

所以《楚辞》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有着先导性和开端性的作用,像以后的散文、戏剧、小说都受到它的影响。尤其是“赋”,到汉朝时,赋体成为非常重要的文学体裁。戏剧方面,像屈原的《九歌》正是迎神娱神的大型歌舞乐章,而这些作品中奇丽的想象也影响了后世小说的创作。

讲《楚辞》,我们还是以屈原为例。

应该说,屈原对中国人乃至世界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他不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诗人,更是第一位爱国诗人,屈原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文学史由集体歌唱进入到个人创作时代。

屈原名平,字原,但其实他不姓屈,而姓芈。就是芈月的芈。先秦时,姓氏有别,男子习惯称呼称氏,比如当时楚王也姓芈,但是属于熊氏。

屈原本身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提倡“美政”,坚持变法,如果政治抱负顺利实现,屈原可能不会成为一个出色的诗人。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文学家往往都是统治者逼出来的,这是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的文人理想和政治间的碰撞,自屈原伊始,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屈原与《离骚》

屈原最有名的作品是《离骚》,我们的语文课本中也有入选,不断地学下去。这篇作品重要在哪呢?它首先是屈原个人经历、个人痛苦的释放,也有着大量的“比兴”,形象奇特。屈原擅长写鬼神,《楚辞》中许多作品都透着鬼气,这是楚地独有的巫神文化。屈原的诗篇也往往触及到生命的高度,有对宇宙、人生的追问,这在那个时代是很少见的,有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很大气。

屈原这种浪漫主义情怀对后世许多诗人都有影响,比如贾谊、比如李白。我们现在人怀念屈原,更多的是出于对他政治生命的同情。我专门写过一篇论述屈原的散文,在里面提到过一个细节,网上对屈原的介绍,民族一栏填着“华夏族”,这让人很感动,这三个字所承载的意义要超越“汉族”,代表着华夏民族的生息和精神内涵。屈原造就了《楚辞》,开创了“骚体”,引领着中国文学的风尚,树立了中国文人的道德标准,屈原被评选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他配得上这样的肯定。

因此我们来看看他的《离骚》,听听这位伟大诗者的心声。

这篇作品我在上学时学过,当时也要求整篇背诵,但我对这样的要求是没有热情的。那时读《离骚》觉得太艰深,所以没有兴趣。况且我一向认为学习文学作品不该是为了背诵,背诵只是形式,是学不到文学作品的灵魂的。

中国现在的语文教育太刻板,太压抑,使得学生提不起兴趣,学生“逃避”屈原,教育工作者该反思。

很多人像我当初一样,没有好好读过《离骚》,我们现在借着这个机会重新来跟屈原的心路历程打个交道。

“离骚”是什么意思呢?“骚”是哀愁,就是指和哀愁分离,远离哀愁。那么看到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屈原很郁闷的时候写的,在屈原很郁闷的时候,他会说些什么?

《离骚》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屈原对自己过去的回忆,把自己变法失败,遭受谗言诽谤,被楚王疏远的经历都写了出来。第二部分,屈原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对未来的探索、对真理的坚持。

我们读《楚辞》,读屈原的作品,是可以感受到这当中有着很浓烈的情绪,语言风格很激烈、很华丽、很夸张。这是明显不同于《诗经》的。《诗经》像几盘简单朴实的小菜,而《楚辞》则是餐桌上压轴的大餐,色彩艳丽、味道也浓重。

比如屈原在《离骚》中对自己的描述就很大胆,“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这是什么打扮?把江离芷草披在肩头,把秋兰结成索佩挂在身上。大家一定觉得这是很奇怪的打扮,很前卫、很夸张,用今天的话说有点“娘炮”。但这就是屈原的形象,楚国人在打扮上是华丽张扬一些,很追求色彩,你看这就分明和《诗经》的朴素不同。然后屈原又写到了什么,“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是说结党营私的人苟且享乐,他们的前途一片黑暗险阻,这就像屈原在奉劝他们:你们这些人早晚自绝于人民!屈原并不害怕这些人,他担心国家因这些人而倾颓。那这些人呢,更加变本加厉,“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你看这些官员,拼命向权力顶峰爬,利欲熏心,贪得无厌,这种事在中国历朝历代很常见,中国官本位盛行是个大问题,到今天也没有得到解决。屈原身处这样的官场,内心是痛苦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流着泪叹息,为人生道路的艰辛而悲伤。这是多么令人动容的哭泣,屈原的哀叹,不仅仅因为自己,更多的是为国家和百姓的命运,放在今天,屈原是可以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的。

屈原与《离骚》

屈原一生被流放两次,第二次时间最长,达到16年。但屈原并没有因为被流放就放弃自己的政治立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这种精神是具有革命意识的,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忠于自己的信仰。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这是全篇最后一句,如果“我”的美政不能实现,我就将追随彭咸。彭咸是谁?据说是纣王时的大臣,屡次向纣王劝谏,最终在不得志的情况下投河自尽。我们看这时屈原对于自己的命运已经有了打算,最后也真如他所说。

屈原用《离骚》做了一番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发泄,也塑造了第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正直、坚毅、又饱含对命运的无可奈何。

屈原在《离骚》中试图创造一种新文学,他打破了《诗经》的四言诗句式,用更多的参差不齐去代替,整篇文字跌宕起伏。屈原也设计出“香草美人”这样的比喻,为政治抒情诗树立了一座标杆。

在《离骚》中,浪漫主义精神也得到发扬,屈原写到各种神仙,想象力天马行空,虽然后世李白的浪漫色彩很浓重,但鼻祖在这里。

从《诗经》到屈原,文学丰富了更多精神内核,注入了更多个人情怀,这是中国文学史伟大的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