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億美元的小米、美團和頭條,你更看好誰?

小米:性價比驅動的新物種

如果一個詞來定義小米的品牌形象,那就是性價比。作為一個長期的米粉,小米手機是我用過性價比最高的手機,滿足了我對於手機幾乎所有的需求。從手機毛利率看,小米也算是業界良心。2017年的毛利率只有8.8%,這也是手機出貨量大幅增長,已經建立起了規模效應之後。更早的年份,在2015年毛利率是負的,2016年也只有3.4%。

小米的想法是,通過手機建立自己的生態圈,然後通過賣軟件和服務來賺錢。所以小米雖然收入中絕大頭是手機銷售,但是毛利中手機佔比會越來越少。通過手機的渠道,小米建立商品的嚴選模式,向用戶銷售高性價比的商品。包括路由器、手環、掃地機器人、甚至現在已經有了日用商品。

500亿美元的小米、美团和头条,你更看好谁?
500亿美元的小米、美团和头条,你更看好谁?

我們也看到,小米線下的實體店坪效非常高,裡面一直在排隊結賬。許多大商場裡面,其他店沒什麼生意,但是小米之家都是人。小米線下體驗店完成了價格和線上的打通,而且畢竟實體店服務更好,有專人講解產品屬性。小米也是通過這種模式,建立自己的新零售生態圈。

最終小米希望打造的是,手機作為流量入口吸引和獲取大量用戶,然後用其他商品的銷售來賺錢。長期保持手機的高性價比之後,用戶理論上會不斷沉澱下來。這個渠道會越來越大,小米的護城河會越來越深。

那麼小米的風險在哪裡呢?我們認為有兩個風險,第一是手機銷量能否一直保持增長,特別是國內手機最後的流量紅利結束後,能夠靠產品創新帶動換機週期;第二,小米的性價比標籤很重,用戶也是很看重性價比的,這對於小米產品的要求很高。

如果我們看小米手機銷量,其實大部分都是注重性價比的紅米,小米Mix的用戶沒有那麼多。一旦小米的產品性價比不高了,用戶的忠誠度就會流失。這也讓小米對於雷軍的要求特別高。

美團:懶人經濟最大平臺

我們再來看看美團。用全球對標的眼光去看的話,會發現美團其實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公司。美團最初成立在美國的對標公司Groupon今天只有25億美元市值,這個市值不到美團市值的二十分之一。許多海外投資者從Groupon的發展歷程中,認為團購外賣不是好的互聯網生意。但是這個生意卻能夠在中國成就一個千億美元市值的企業。當然,今天的美團已經和Groupon在商業模式上有了本質的區別,從團購起家後美團迅速切入到了餐飲外賣市場,並且基於“吃飯”這個高頻剛需,延伸出旅遊酒店、線下打車以及其他類型的服務。我們曾經說過十倍股的崛起必須有時代背景,而美團能夠在中國取得成功,也基於幾個特有的中國因素:

1. 餐飲市場的集中度過低。在美國,餐飲市場是一個相對集中的行業。有著著名的三大連鎖漢堡(麥當勞、漢堡王、Wendy's),還有大的連鎖披薩店(必勝客、Domino's、Papa John's),以及連鎖炸雞店(肯德基、Roy Rogers)等。正因為美國快餐行業實現了連鎖化和標準化,整體集中度都很高。這些餐飲企業都有自己的外賣業務,不會通過其他第三方去做。相反在中國,餐飲行業的集中度比較低。中國有八大菜系,各個地區的語言和文化也有差異,所以不同類型的飯店很多。很難有幾家店做到很大的市場份額。這時候類似於美團這樣的第三方平臺就有價值。用戶對於平臺的粘性,會比對單一品牌商更強。我們都知道,只要市場供給端的集中度不高,那麼互聯網平臺的價值就會比較大。

2. 更低成本的配送方式。許多人忽視了“助動車”這個交通工具對於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推動力,特別是對於類似於美團這樣的外賣企業以及物流企業。在美國以及很多發達國家,是沒有“助動車”的,所有的外賣都必須開車來送。這種物流配送成本就很高,同時門檻也會很高。在中國,美團可以通過“助動車”來做餐飲配送。大幅度降低了配送成本。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的外賣和快遞能夠如此蓬勃發展,真的和“助動車”這個交通工具分不開關係。

3. 集中化的居住模式。中國城鎮化之後其實開始向都市化轉型,大部分人的居住變得越來越集中。在中國,經常看到美團外賣一個小區送很多戶人家,外賣配送的效率很高。中午辦公樓,也是樓下一個美團外賣師傅,送好幾家商戶。即使在中國的二三線城市,人口居中也是相對比較集中的。相反,美國人的居住比較分散,經常開車20分鐘只能外送幾戶人家,配送效率遠遠不如中國。

美團的優秀在於,在美團做餐飲外賣之前,中國的餐飲外賣市場非常小。當時中國的快餐都是堂吃的,而美國快餐基本上是外賣。去過美國的肯德基就知道,其實體店面很小,都是靠外賣,必勝客就更加嚴重了。

美團通過在外賣餐飲上,一步步將戰略執行到位,同時經歷了好幾輪融資將用戶叫外賣的習慣給“燒出來”了。十幾年前大家都不怎麼叫外賣,現在90後,00後吃飯都是叫外賣。而且從經濟特徵看,中國年輕人“獨居”的特點越來越多。日本有許多“一個人”吃的拉麵店,中國未來可能就是一個人在家吃外賣。這種懶人經濟培養起來後,要改變其實很難。

美團面臨的風險也有兩個,一個是目前外賣這場戰役還沒結束,面臨餓了麼的競爭,今年已經被阿里吞併,背後有源源不斷的子彈投入到這場戰爭中。另一個是人工成本提高後,這部分的資金能否轉嫁到消費者頭上。目前看,已經越來越多消費者願意為服務買單。

今日頭條:算法帶來的內容匹配

今日頭條是過去幾年發展最快的流量應用,目前已經達到了恐怖的人均使用時間為76分鐘/每天。2012年8月,當時的微信公眾號和今日頭條几乎同時上線。今天微信公眾號成為了微信朋友圈中主要的內容源頭,成就了一大批自媒體人士,包括本公眾號。而今日頭條卻從農村包圍城市,以相對低的內容成本為主打,成為了一家市值500億美元左右的獨家獸。

許多人認為今日頭條是靠內涵段子起家的,但是今天頭條帶來了內容算法的全新打法。

在2014年融資的時候,張一鳴提過一個說法,今日頭條單位面積的算法工程師是全球最高,到了2017年頭條又有新的提法,公司的服務器數量是非上市公司最高的。通過算法的匹配,提高用戶獲取內容的效率,最終實現千人千面。對於用戶來說,他不再需要關注一大批內容源頭了,只需要刷今日頭條,就能看到自己希望的內容。當然事實真是如此嗎?

通過自己的草根調研和使用,發現大部分內容還是以娛樂、八卦類的為主。從某種意義上,今日頭條給大家分發的是,大部分人都會感興趣的內容。甚至在一開始,許多一線城市的人都沒有在使用今日頭條。

戰略上今日頭條採取了農村包圍城市,先從三四線城市的流量紅利出發,並且享受到了過去幾年渠道下層帶來的三四線流量爆發的紅利。對於用戶畫像來說,今日頭條針對底層長尾的用戶,有50%以上的用戶學歷在高中以下,大叔大媽等都是今日頭條的用戶。

有了流量之後,頭條就非常敢嘗試新的產品,包括小視頻,付費廣告以及現在開始推進的內容付費。表面看上去柔弱以及書生氣的張一鳴,在打法上卻遠遠比騰訊更激進。許多人看到頭條的崛起後,認為是騰訊在養虎為患。不得不承認的是,頭條在流量上已經成為騰訊最大的競爭對手,其競爭力超過了這幾年同樣火爆的抖音。

頭條面臨的風險也是有兩點,第一在於騰訊系對於頭條的壓制,包括天天快報,微信自媒體模式變更,未來騰訊一定會把頭條作為阿里之外最大的對手;第二是對於內容的管控越來越嚴後,頭條會面臨內容管控的壓力。

頭條>美團>小米

我自己的排序是,基於目前能觀察到的特質,頭條是最好的,小米是風險最大的。

頭條的發展是最像一個互聯網公司,突然之間引爆了用戶流量,而且現在成為流量入口後又開始做一些新的嘗試。這些新的嘗試會鞏固頭條流量霸主的地位。目前在一二線城市以外的地區,許多人看頭條已經超過了微信。作為金融行業從業人員,我們的微信朋友圈都有幾乎5000個好友。但是大部分人微信朋友圈只有200-300人。他們會發現頭條的內容更有意思。我在美國的父母,微信朋友圈可能只有10個人,每天刷頭條時間可以超過2個小時。

小米的問題在於對於手機銷售的依賴,用戶極度看重性價比,所以對於管理層要求很高。幾乎每一款產品出來,都要獲得成功,才能有比較不錯的盈利。雷軍是這幾個公司中管理層最強的,對他的要求也是會最高。

美團是確定性最高的,雖然外賣市場還有競爭,我們可以看到圍繞吃這個高頻需求展開的服務是剛需。未來年輕人一定會為懶人服務付費。人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了。美團也在圍繞本地化的服務在做更多的業務延伸。

希望三年後,我們能回頭驗證今天的判斷。那麼,小米、美團、頭條三家公司中,你們到底看好誰,也歡迎留言你們的觀點和研究。

點拾最近熱門文章:

泡沫時代中日本的沸騰景象

貿易戰根源:急劇擴大的貧富差距

500亿美元的小米、美团和头条,你更看好谁?

作者交流,請加微信:dianshi830,請告知職業和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