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唯一被日軍佩服地稱爲「一流伏擊戰」的一仗

在抗日戰爭中,以游擊戰法為主的八路軍打過許多漂亮的伏擊戰,但被日軍稱為“一流伏擊戰”的,只有那一次——神頭嶺伏擊戰。

1938年2月,日軍為配合其在華北地區的作戰,調集共3萬餘人,沿平漢、同蒲、道清等鐵路線,大舉進攻晉南、晉西。他們一面攻取城鎮要地,一面沿邯長公路驅突進,進攻臨汾。邯長公路成為日軍一條非常重要的後方交通運輸線,而黎城是運輸線上一個重要的兵站基地。

抗戰中唯一被日軍佩服地稱為“一流伏擊戰”的一仗

129師386旅決定採用圍點打援的戰術打擊日軍,意即:佯攻黎城,在日軍援軍必經的神頭嶺打一場伏擊。選擇神頭嶺作為伏擊地點,是因為從地圖上看,此地為兩山夾一溝,公路從溝底穿過,是個天然的伏擊場。

但當386旅旅長陳賡親自實地勘察戰場時,不禁大吃一驚。原來,這裡與地圖上所繪完全相反——神頭嶺是一條光禿禿的山樑,公路是從山樑上穿過,公路兩旁除了國民黨的一些廢棄工事,沒有任何遮蔽物。伏擊戰的要訣是“出其不意,攻敵不備”。那麼,地形就成了伏擊戰成功與否的關鍵。這樣一處平梁之地如何打伏擊戰?實地勘察的幹部們均表示要另選戰場。

抗戰中唯一被日軍佩服地稱為“一流伏擊戰”的一仗

旅長陳賡仔細看了地形,表示按原方案執行,看大家滿腹疑竇,陳賡給出了自己的觀點:按常規講,神頭嶺確實不是打伏擊的理想場所,但既是常規,日軍也會這樣想,思想上必會麻痺大意,正是我軍出其不意的良機;國民黨的廢棄工事,日軍早已司空見慣,不會警覺,只需我軍戰士偽裝得當,必能騙過敵人。

我方為了隱蔽好,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不動廢舊工事的土,即使是弄倒了一根草,也要順風向扶好。當增援黎城的日軍行經神頭嶺,一切果如陳賡所料,敵人對偽裝巧妙、近在咫尺的八路軍伏擊部隊毫無察覺。當日軍全部進入伏擊圈,一聲信號彈響,原本一片死寂的神頭嶺復活了——工事裡,草叢中,到處飛出手榴彈。由於伏擊點離公路只有幾十米,戰士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手榴彈投擲到日軍堆裡,落點準,殺傷力自然大。手榴彈的火力準備完成後,戰士們手持步槍甚至紅纓槍殺入日軍陣中,很多還未從手榴彈的爆炸中緩過神來的日軍頃刻之間成了八路軍的槍下亡魂。

曾有日軍的隨軍記者這樣寫道:“他們就埋伏在距我們二三十米,最多百米的地方,戰鬥一開始,一兩千人突然從身旁的工事中露出臉來,連充滿仇恨的眼光,都可清楚的看到,我們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

神頭嶺伏擊戰在完全不適合打伏擊的地方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此戰,共斃傷俘敵1500餘人,繳獲大批軍用物資,日軍稱其為“一流的伏擊戰”,神頭嶺,變成了日軍的“傷心嶺”。

抗戰中唯一被日軍佩服地稱為“一流伏擊戰”的一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