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状告倒两个朝廷重臣 死后乾隆皇帝忍不住落泪

1739年,清廷里有两个炙手可热的重臣。

一是掌管机要的大学士张廷玉,此人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元老,深受重用,位极人臣,还被雍正皇帝遗诏死后配享太庙。

二是雍正、乾隆时期的名将讷亲。讷亲是满洲镶黄旗人,根正苗红,历任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要职。

可是,就在1739年,这两个朝廷重臣同时“下课”了:他们被一个人告倒了!

这个人叫刘统勋。刘统勋字尔钝,号延清,于1698年出生于陕西羌州。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是进士出身,父亲刘棨也是进士出身,因此,刘统勋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岁就考取了进士。真是“一门三进士”,好不风光。

他一状告倒两个朝廷重臣 死后乾隆皇帝忍不住落泪

刘统勋的官场之路也是顺风顺水。他考取进士后,历任编修、南书房行走、上书房行走、詹事、内阁学士。1737年,刘统勋任职从二品的刑部侍郎职务时,只有35岁。那时候刘统勋的心情,恐怕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没过多久,刘统勋母亲病逝。按照清朝的礼仪制度,刘统勋辞去官职,回到老家给母亲守孝。

1739年,刘统勋守孝期满,回到京城。朝廷任命他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左都御史级别为从一品,位高权重,看得出乾隆皇帝对刘统勋的看重。

左都御史的职责是监察百官,甚至可以“风闻奏事”。很快,刘统勋就出了一击重拳,直接打向朝廷重臣张廷玉和讷亲。

刘统勋弹劾张廷玉与姚氏互相通婚,在为官举荐时互相包庇,请皇上在3年内不要提拔重用张廷玉。

他一状告倒两个朝廷重臣 死后乾隆皇帝忍不住落泪

刘统勋弹劾讷亲管辖吏部和户部时,刚愎自用,“属官奔走恐后,同僚亦争避其锋”,请皇上给予他训示,让他反省改正错误。他管理的职权,也适当裁减。

乾隆皇帝怎么回复的呢?他说:“朕思张廷玉、讷亲若果擅作威福,刘统勋必不敢为此奏。大臣任大责重,原不能免人指摘。闻过则喜,古人所尚。若有几微芥蒂於胸臆间,则非大臣之度矣。今见此奏,益当自勉。至职掌太多,如有可减,侯朕裁定。”

什么意思呢?在乾隆皇帝看来,如果不是张廷玉和讷亲擅作威福,刘统勋必定不敢上这样的奏章。于是,乾隆皇帝便将张廷玉和讷亲革除职务,并将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奏章在朝廷里公示。刘统勋由此名声大噪,朝野皆知。

乾隆皇帝很赏识刘统勋。1746年,乾隆皇帝将刘统勋外放为漕运总督,治理水患。1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成为封疆大吏。期间,刘统勋勘察疏通运河、督修河道、治理水患,长达10余年。1761年,刘统勋任东阁大学士,同时兼管礼部、兵部事务。

他一状告倒两个朝廷重臣 死后乾隆皇帝忍不住落泪

乾隆皇帝与刘统勋关系亲密。刘统勋70岁时,乾隆皇帝亲笔御赐“赞元介景”4字匾额送给他。

1773年11月16日,刘统勋上早朝途中,到东华门外时,抬轿的人发现轿子歪斜了,打开轿帘,发现刘统勋双目紧闭,已经不能说话了。乾隆皇帝闻讯,赶紧派御前大臣福隆安前去救治,可惜刘统勋已经病逝。享年76岁。

对于刘统勋的去世,乾隆皇帝感到十分悲痛。他亲自前往刘统勋家中吊唁,发现门楣窄小、家居简朴,更是感动不已。乾隆皇帝回宫路上,想起刘统勋的事情,忍不住掉下眼泪。他对身边的大臣说:“朕失一股肱!”又说:“如统勋乃不愧真宰相。”

【参考资料:《清史稿·刘统勋传》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