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军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后来到了哪里?

草上搭个飞白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中国从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既然战争状态基本上结束了,蒋介石认为除了中央军之外,其它地方军队都要裁军,以减轻人民负担,加快国家建设。

军队就是军阀的命根子,没有了军队,谁来保护自己的地盘。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原大战爆发了。桂系、西北军和晋军联合起来反对蒋介石,本来他们三方军队实力加在一起是强于中央军的,但无奈内部不团结,最终只有失败了。


西北军最强大,人数也多,战将也多,最终投降蒋介石的也最多。那些没有投降的人比如宋哲元、张自忠、赵登禹、刘汝明和冯治安等,因为后路被杨虎城给切断了,只好跟着晋军到了山西。

晋军是不欢迎外边的军队进入山西的,担心他们会坐大,因此不给他们补给。那一年的冬天山西很冷,但他们的心更冷。



应该说,冯玉祥这个人人品不怎么样,但手下能人还是有的。

萧振瀛是东北吉林人,年轻时素有文侠之称。当时在冯玉祥身边奉命枪杀爱国学习,他一心软,就全放了。冯玉祥大怒,要杀他,当时众兄弟帮他求情,才保他不死,就离开了西北军。

这时西北军旧部有难,萧振瀛来了。

萧振瀛是东北人,知道赵本山的人都知道,东北人擅长忽悠。他一出面,就把在晋的西北军将领叫到了一起,说:兄弟们呀,我们要团结,要不然就被晋军给吃掉了。要团结,就要有一个头领。这个头领,能打仗,倒是次要的,他要宽厚,能团结大家,能包容大家。

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发现只有宋哲元一个人符合这个条件。那些手上兵最多最能打的人,比如张自忠等人,虽然有点不服,但听听确实很有道理。这支军队经不起分裂,还是把个人意气先放一放吧。

萧振瀛先把内部搞好后,然后到了南京。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见到了蒋介石。蒋介石对这支军队本来非常不感兴趣,但萧振瀛的忽悠功夫不是一般的厉害,他说:你看今天华北的局势,不管是张学良,还是阎锡山,都日益坐大。如果能把这支军队收编起来,他就能对这两支军队形成牵制。听到这里蒋介石表示答应给他们一个番号。

然而,事情没这么简单,中原大战后,大家分地盘,蒋介石把黄河以北的三省两市划给了张学良。也就是说,西北军旧部想要成军,还要张学良说了算,必须划到他的旗下。

但萧振瀛是东北人,自然容易接近张学良。他对张学良说:阎锡山、石友三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只有让西北军的旧部重新组建起来,才能在河北和山西之间建起一个防线,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这个张学良也同意了。



人只有在经历苦难后,才明白什么才是最有价值的。

1931年1月,这支军队先是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再次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

1932年,再次调到察哈尔,宋哲元担任省主席。29军终于有了自己的地盘和根据地,他们经历了去年的磨难,明白没有地盘,就是流浪狗,到处被人欺负。他们也发誓要用行动证明自己不是孬种。他们加强训练,尤其是大刀战术,这是他们西北军的拿手好戏。枪支弹药缺少,大概也只有拿冷兵器来补充了。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张学良的东北军再次发挥不战而逃的精神,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之后没多久,张学良就通电下野,到国外考察。

在长城抗战中,29军防守的是冷口、喜峰口一线。在喜峰口阵地上,白天他们要挨日本人的飞机大炮袭击,只好晚上出去大刀队去袭击日本兵。

白天打了一天,日本人又困又累,外边是什么也看不清,地形也不熟。就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大刀队神不知,鬼不觉得溜进了日本人的阵地。近战冷兵器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再加上大部分日本人在睡觉,就象切西瓜一样,就能收割不少日本人的脑袋。

在日本有这个一个传说,人死后,如果没有脑袋,就成了孤魂野鬼,不能再世为人。这些日本人就吓得晚上睡不着,白天没精神。但又防不住29军的袭击,小日子过得那叫惨的不得了。

29军以最差的兵器坚守阵地,消灭了五千日本人,是长城抗战最大的胜利。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大刀进行曲》全国传唱,相关的影片成了那一年中华民国的最佳影片,票房成绩超过了当时的当红明星。他们也得到了南京政府的青天白日勋章。



此后的几年,日本人就暂时停止了对华北的侵略,但私下却没有放松地下工作。

29军的胜利为宋哲元他们赢得了荣誉,蒋介石把华北地区交给了29军。利用这个机会29军快速扩充到了十几万人,达到了最强盛时期。

但宋哲元有了地盘以后,有了战场胜利的加持,军队实力和地盘扩充,让他们冲昏了头脑。他们以为太平来了,就不再注重军事训练和加强防务。

宋哲元、张自忠和赵登禹等人,就脱下了军装,穿了长袍马褂,游走在日本人汉奸和南京政府之间,整天和社会名流迎来送往,忙得不亦乐乎。

日本人和汉奸趁这个机会,对他们进行内部分化,鼓动张自忠和赵登禹对抗宋哲元。宋哲元性格宽厚,又爱面子,宝宝手里苦但宝宝不说。日本人私下答应,如果日军可以经由张自忠的天津廊坊防区经过,将来华北的大权就交给张自忠。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日军可以经由张自忠的天津廊坊防区向北京发起进攻,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阵亡,北京落入日本人手中。

张自忠接任华北的梦想也没有能实现,日本人利用他后,反而收缴他的部下的枪。他见热不妙,引领一部退往河北境内。

张自忠从此被全国人骂为汉奸,回家时,老母和族人都不见他。



因为二十九军在这次战斗力损失惨重,不久后这支军队先是被改为第一集团军,后来又分拆成了几个军。

1939年,宋哲元在四川绵阳郁郁而终,被追授为一级上将。

张自忠知耻而后勇,每战必当先,以求死报国,屡立战功。先是参加徐州会战,张自忠被任命为33集团军司令。三十三集团军后来参加随枣会战和枣宜会战,都拼死一战。由于张自忠听到宋哲元死后,就不再存生的念头,经常冲锋在前,终于在枣宜会战中战死,成为抗战中国军阵营中战死军官中军衔最高的一个。他用自己的战功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他永远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日本人把他的尸体用最好的棺材装了,还给了国民政府,并且不允许飞机轰炸载他尸体的船只。张自忠的遗体到达重庆后,蒋介石亲自来抬棺,为他下葬。


张自忠死后,冯治安接任司令,和刘汝明一起坚持抗战。后来他们先后参加了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

萧振瀛退出军界后,就做起了生意,赚了不少钱。但他把自己全部的钱都捐给了抗战事业,自己最后在生意失败后,于孤苦中死去。

多年后,只有冯治安和刘汝明付出了台湾。冯治安于1959年去世,刘汝明于1975年去世。生前他们老兄弟经常在一起喝酒,谈起当年的事,不胜唏嘘。

一位知名作家后来写到这些往事时说: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新知传习阁


老萨谈三面军阀宋哲元--宋哲元小传

平津惨败的罪魁祸首

趋吉避凶,能拖就拖。宋哲元如意算盘打的虽好,遗憾的是,凶恶的日本人却不会按照他的计划去做。

1937年初,随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长达20多年的中国内战就停止了,这是日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日本认为蒋介石下面肯定会全力扩军备战,预计1939年就会将现有的200万大军完成一期的整训,大大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日本人认为,肯定不能等蒋介石做好准备以后再入侵,必须尽快全面发动侵华战争。

仅仅几个月后的7月7日,日本人就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侵华的第一枪。

从此刻开始,就是宋哲元一生最大耻辱的开始。宋哲元在这段时间,不再是一个爱国将领,而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军阀。

卢沟桥打响以后,全国军民一致认为不能再妥协退让,必要时候不惜和日军一战。29军基层官兵也是同样的想法,他们在卢沟桥和宛平城和日军拼死血战,毫不示弱。防御卢沟桥的一个连,在日军第一次猛攻后仅剩14个人,却仍然死守阵地。

在卢沟桥打响以后,日本军方曾经有短暂犹豫,随后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开始了全面侵华的脚步。

只是,此刻日军在华北,尤其河北省却没有什么兵力。这里的中国驻屯军仅有5000,6000人,面对宋哲元的10万大军显然毫无胜算。日军军部经过研究,制定了以虚假和谈迷惑宋哲元,实际利用这段时间大量增兵到河北的计划。

于是,日本派出外交人员和军人反复同宋哲元谈判,做出希望和平解决的假象。稍后,日本人就会以各种理由撕破和宋哲元达成的协定,然后再和谈,再达成新的协定,直到部队集结完毕为止。

以宋哲元的智商,本来不会被日本这些拙劣的手段所骗。当局者迷,宋哲元实在太想和平解决,以保住29军在河北的地盘和10万大军,一次次被日军所蒙蔽。

从7月7日到27日的20天内,宋哲元居然昏招跌出,最终导致了灾难性后果。

7月11日,本来在山东老家的宋哲元紧急赶到天津,立即召集29军高层商讨如何应对。其实,单单就是他去天津,就是一个大问题。早在7月8日,也就是卢沟桥事变爆发的第二天,蒋介石下命令,让宋哲元立即从老家山东赶赴河北保定统一指挥国军。随后,连续数日发电催促宋哲元就任。为什么去保定呢?这是因为,日军已经从三面威逼北平,而日军在天津也有驻军。很显然,平津并不容易守住,而且很危险,国军守军一不小心就会被日军包了饺子。所以,蒋介石才在后方保定设立指挥所,目的就是准备全面开战。保定已有中国军队重兵集结,离北平也有150公里左右。日军再厉害,短时间内也无法打到保定,此处是比较理想的战役指挥总部。然而,宋哲元并未奉命去保定指挥29军作战,而是直接从老家山东赶往天津。去保定是指挥军事作战,去天津干什么呢?天津、北平一带如果要打的话,自然有张自忠、冯治安、赵登禹等统兵大将负责。就算需要一个前敌总指挥统一指挥所有部队,也完全可以由能力卓越的张自忠或冯治安去担任。显然,宋哲元此行的目的并不是去打,而是为了亲自去和日军谈判。

到了这个时候,国民中央政府领袖蒋介石的态度已经非常明确,就是中国方面不会让出河北省和华北。蒋介石一再表示,如果日军一意孤行,就要决一死战。在卢沟桥事变当天,蒋介石就电报宋哲元,要求宋哲元准备开战。与此同时,蒋介石下令孙连仲、庞炳勋、高桂滋等和29军有渊源的约5万军队(以前都是西北军),立即开赴石家庄一线准备增援平津。随后,又调动刘峙、商震、汤恩伯部10多万中央军迅速向河北开进。短时间内赶往河北增援的中国军队部队高达近20万人,还有大量其他部队也向华北移动。蒋介石还电告宋哲元,要求他立即做好军事上的准备:“守土应具决死战之决心与积极准备之精神应付!”蒋介石知道河北局势对中国军队不利,日军掌握进攻的主动权,所以又特别指出,必须尽快修筑防御工事,准备防御作战:“务望在此期间,从速构筑预定之国防线工事,星夜赶筑,如限完成为要!”9日,蒋介石向全国发表动员令,要求:“全国地方,各部队仍应切实准备,勿稍疏懈,以防万一,是为至要!”11日,蒋介石在全国范围调动陕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的数十万中央军部队向郑州为中心的陇海铁路、平汉铁路集结。同时,命令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立即部署津浦线北段防御, 从侧翼支持宋哲元的29军。由此可见,蒋介石已经彻底准备跟日本人拼了。据日方资料记载,13日,宋哲元等29军高层经过数日争论,最终做出决定,要全力和平解决:对日绝不抵抗,对南京抗争,解除北平戒严(允许群众自由出入),严禁与日军摩擦!在同一天,蒋介石已经得知宋哲元赶赴天津去谈判。蒋介石自知不妙,在他看来,宋哲元显然犯了错误。在这种关键时刻,不管最终会不会开战,至少也要做好开战的准备。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况且,日军在华北开战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蒋介石电告宋哲元,非常诚恳地说道:“卢沟桥事变必不能和平解决。无论我方允其任何条件,而对方的目的,则以冀察不驻兵区域与区内组织用人皆得其同意,造成第二冀东(蒋介石认为,日军的真正目的是要控制河北和察哈尔省,建立亲日政府)。若不做到此,则彼必得寸进尺,绝无已时(蒋介石认为,如果中国方面不同意这样解决,日军绝不会停战,而实际上无论是南京政府还是29军也绝对不可能同意割让河北、察哈尔两省这种要求)。中正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我国家和个人之人格。”宋哲元不为所动,反而回电表示自己不会去保定,而是会继续留在平津。实际上这就是公然拒绝让他去保定指挥的命令,而是试图和平解决。显然,宋哲元根本不在乎蒋介石的命令,也就是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在20天内,宋哲元同日军多次达成所谓停战协议,稍后就被日军以各种借口撕毁。

9日当天,29军派出地位仅次于宋哲元的天津市市长兼任38师师长张自忠、政府保安处长张允容等人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特务长松井太久郎、北平特务头子今井武夫正式谈判,达成第一个书面协议。日本没有几天就将其撕毁!

14日,代理日本中国驻屯军司令香月清司同宋哲元进行第二次谈判,再次向宋提出七个要求,其中居然包括“北平不得驻扎29军正规军,必须由保安队和警察负责”。显然,如果这样做了,几乎等于把北平拱手让给了日军。显然,这些要求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苛刻的,尤其正规军撤离北平根本是不能接受的!没想到的是,根据日本的资料,宋哲元对这些要求原则上没有异议,但要求缓行。

可以说,宋哲元真的是非常希望停火的。

18日,宋哲元同张自忠借着参加原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葬礼的机会,和现任司令香月清司见面。日方资料上说,宋哲元向香月清司表示道歉。而宋哲元则回忆说,双方互相表示道歉。而之前日本方面曾经要求宋哲元公开道歉,作为停战的一个要求,宋现在做到了。

19日,张自忠、张允荣奉命再次签订第三个停战协议,基本答应了日本方面的全部要求,并且同意撤走北平的29军37师,改由赵登禹的132师接防。

由此,29军就差真的全军退出平津地区了。

本来,29军领袖宋哲元在天津停留了近一周时间。在19日双方达成协定以后,他立即乘坐日本人安排的专列回到北平。要知道,北平城内就有日本驻军,四周也有日军重兵,是相当危险的。显然,宋哲元此举表明,他认为双方停战是必然的事情,自己没有任何危险。

没想到,日本却给宋哲元迎头一击。

日本政府在20日突然公开外交声明宣布:中日的外交交涉停止!中国驻屯军则在22点发表声明:从20日午夜以后,驻屯军将采用自由行动(将发动进攻的含蓄说法)。

同日,日本参谋本部召开部长级会议,一致决定立即使用武力,解决华北事变!这个宣告,对于宋哲元来说,无异于一声惊雷。

可是,就是在这种生死关头,29军高层居然还没有省悟。在已经得知日方声明和进攻的情况下,宋哲元还试图力挽狂澜。他仍然派张自忠连夜找到日军华北驻屯军参谋长桥本群,在当夜23点再次签订了一个正式的《停战协定第三项誓文》,明确说明北平城内的37师会主动撤退,限一天一夜内撤完,双方立即停战。宋哲元在20日下令,根据之前和日方签署的协定,将原驻北平的冯治安37师何基沣旅撤出城内,转移到西苑地区。以刚从河间赶来的赵登禹132师同37师换防;驻卢沟桥宛平城的吉星文团调至后方长辛店,必须立即完成,由石友三保安队300人接防宛平城。之前虽然保安队已经到了宛平,因为日军随时可能攻城,吉星文团却没有撤走。就是这样巨大退让,日本方面居然还是不满意。日军认为,37师抗日意志顽强,在卢沟桥、宛平城杀了不少日本兵,是日军的大敌,不能让他们留在平津一线。所以,他们在第二天的21日又强迫让37师离开西苑,退到100多公里外的保定。对此,宋哲元居然也答应了!没想到的是,在稍后的21日到22日,日军多次偷袭和炮轰宛平城。由于日军这次使用了重炮,中国军队官兵有较大的伤亡,吉星文团长本人再次负伤,头部被炮弹炸伤。显然,日军要求宛平、北平撤军,不过又是一个花招而已,是为它的全面进攻做准备。更让人震惊的是,对于和日军几次谈判的几乎所有情报,宋哲元根本没有报告蒋介石。宋哲元除了将最初11日与日方达成的三项口头协定电告蒋介石以外,对于其余达成的协议则完全隐瞒。还好中统、军统这两个情报机关在华北的工作非常高效,很快这些情报就送到蒋介石面前。蒋介石得知这个消息以后大惊,在他看来,宋哲元、张自忠他们完全是中了日寇的计谋。蒋介石立即在22日电告宋哲元:“闻三十八师阵地已撤北平城内,防御工事亦已撤收,如此,则倭寇待我北平城门通行照常后,将其部队与兵员乔装入城,充分布置,或待我城内警戒松懈时,彼必有进一步之要求,或竟一击而占平城,思之危急万分!务望刻刻严防,步步留神,勿为所算。故城内防范,更应严重,万勿大意!”为了劝说宋哲元,蒋介石先后派参谋总部次长熊斌、军事参议员参议鹿钟麟、军事委员会整训负责人刘建群等人北上平津,与宋哲元联系,试图消除宋哲元对中央的提防之心。同时,蒋介石再次希望宋哲元立即去保定进行指挥,修筑工事,加强战备。宋哲元却软硬不吃,不为所动,甚至在日军全面进攻的几个小时前,他仍然电告蒋介石,拒绝非29军的中国军队和中央军进入平津一线增援。他在24日致电蒋介石:“请钧座(蒋介石)千忍万忍,暂时委曲求全,将北上各部稍微后退,以便缓和目前,以得完成准备!”而此时的蒋介石已经非常焦急,他在24日电告宋哲元:“日军从22日起,其机械化部队向华北输送,预料一周之内必有大规模行动,务望时刻防备。”可以说,蒋介石的估计仍然非常正确,而宋哲元发现日军在平津一线四处跃跃欲试,也终于感到事态严峻,大战迫在眉睫。宋哲元随即下令37师暂停从北平撤退,令132师在永定河以南集结,令132师27旅立即赶赴北平的南苑增援。可惜为时已晚,几小时后,从7月25日开始,日军连续发动了廊坊车站事变、广安门事变,并且在27日凌晨发动总攻击,全线进攻平津两市。29军高层犹豫不决,试图自保,不做战备的可悲行为,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兵力不足,准备不足,甚至连防御工事都没有修好的29军官兵被迫仓促应战,几乎就在眼皮底下遭遇日军突袭,遭受了很大的伤亡。

------------29军基层官兵在宛平卢沟桥和日军拼命,宋哲元却为了自己团体的利益尽量退让妥协,更可怕的是还不做战前部署。虽然宋哲元没有做汉奸,但因为他的荒唐导致平津地区在一周内失守,29军伤亡近万人,还牺牲了两个将军。宋哲元至少也是一个渎职罪!

这段时间,日军从1个旅团几千人猛增到1个师团又3个旅团近6万,空军和海军也都集结完毕,战力以超过29军数倍(平津地区29军仅有5万多人)。更可怕的是,日军主力部队从三个方向已经包围了北平,最远不过40多公里,最近只有12公里,还切断了北平和天津的联系。29军处于极为不利的态势,难逃一败了。

而这20天内,宋哲元第一没有允许增员的非嫡系10多万国军进入平津地区,第二并没有把分散在河北和察哈尔两省的部队集结到平津一线迎战,第三甚至连战前的准备都基本没有,仅仅疏散了29军的家属还有在北平城内堆了一些沙袋而已。

宋哲元为什么这么做?

一来是他为了停战不惜委曲求全,甚至准备将宛平城卢沟桥的正规军全部撤退,避免冲突。

二来是宋哲元对于局势判断过于乐观,被日本人的假象所迷惑,认为平津很快就要停战了。

宋哲元的这些昏招,最终导致了29军和平津地区作战灾难性的结果。

7月27日开始,已经准备完毕的日军凭借绝对优势战力全面出击,在极短时间就重创29军。

28日,日军攻陷北平外围中国军队驻军最多的南苑,守军近万人中伤亡超过5000人,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壮烈殉国。28日当晚,北平被日军攻陷。

29日,天津失守。

一周内,29军败退出平津地区,遭受近万人伤亡的惨败。宋哲元自己也勉强从门头沟地区乘坐火车突围,由于走的非常仓促,连家眷都没有带走。

在从平津地区撤退期间,29军又有近万人伤亡、逃散或者脱离29军序列。

由此,宋哲元可谓鸡飞蛋打,既没有保住地盘,也没有保住军队。

失去平津的地盘以后,宋哲元自知无力控制河北省的大局,实力又被削弱大半,开始试图全力保住军队。军阀以枪杆子为本钱,只要有了枪杆子一切好办,最低程度还能做个军长集团军司令。不过,此刻中日两军在保定,石家庄等地先后发生激战,全部伤亡惨重,国军很多参战部队伤亡过半!

宋哲元认为余下的29军不过5、6万人,一些部队还不稳定,随时可能投靠蒋介石。

宋哲元认为除了尽量避免和日军作战以外,没有更好的方法保住本钱。

所以,在宋哲元的指挥下,29军除了在大名进行了一个短暂的防御战以外,基本稍作抵抗就全线后撤。他们从平津开始后撤,连续溃退千里,一直退到河南境内的黄河边,没有停下来认真的打一仗。

退到这里时,29军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群情激奋,不愿意再后撤,竟然发生了哗变。

他们曾经是大名鼎鼎的抗日大刀队,在全国各地都受到群众拥护,是民族的英雄。卢沟桥刚刚开战,全国各地的慰问钱物都源源不断地送到29军处。宛平城内接到大量的慰问信件、纪念品和慰劳品。7月尚是北平的酷暑,为了给前方士兵消暑,光是送来慰问的西瓜就堆积如山。当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帮助29军获取日军行动的情报(被日军发现的话,肯定是死路一条),冒着炮火搬运伤员。甚至就连极为贫穷的小商小贩也非常支持29军抗日。磨刀剪的工人给29军磨大刀都不愿意收钱,要知道他们是北平社会最底层,比《骆驼祥子》里面的车夫还不如。他们工作一天如果没有收入,家里就吃不上饭。更有一些青年学生,得知战斗开始以后,主动赶到29军各部队驻地要求参军,立即上火线作战。

此次却因为高级军官消极避战,29军得到一个逃跑部队懦夫部队的恶名,官兵饱受舆论抨击,上街都抬不起头。29军官兵并不怕死,他们在宛平城以绝对劣势能够和日军苦战近月,还敢出动反攻日军重兵固守的天津。仅仅因为高级军官的私心,让他们成为民族罪人,官兵自然极为不满,自发的全部抗命了。

29军官兵在黄河边自发停止后撤,纷纷要求返回前线和日军决一死战,谁要是不同意就开枪打谁。军心难违,到了这种地步,宋哲元已经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

看起来29军是完了,29军这个团体毁灭已经是必然。

------------------有意思的事,我党对于宋哲元的评价却不错,而且基本不提他的过错,只提功劳。这并不是说我党对宋哲元有什么好感,不过是政治手段而已。抗战前1936年刘少奇负责北方局的领导工作,他制定了拉拢宋哲元对抗蒋介石的基本方针,也就是“拥护宋主席抗日”。所以在我党抗战时期和之后的宣传中,对宋哲元一律捧得很高,借此攻击蒋介石和国民政府。其实至少平津地区作战的惨败,压根和蒋介石没有关系,罪魁祸首就是29军高层这个团体,而并非某个人。宋哲元既然是29军的大老板,首要责任肯定是他的,这是无论如何躲不掉的,也不可能退给张自忠之流来背黑锅。宋哲元最终病逝在四川绵阳,这里有他的墓地。好在蒋介石对他留情,没有打落水狗,让他带着一级上将军衔善终,落了个整脸。

曾经和蒋介石平起平坐的宋哲元已经今非昔比,现在同威望如日中天的蒋介石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29军的几个军长认为,既然跟着蒋介石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何必和宋哲元一起同蒋介石作对,岂不是自寻死路吗,更别说还背着汉奸的骂名?

于是,刘汝明,张自忠等军长先后率部离开29军赶赴抗日前线。在众叛亲离之下,宋哲元被迫退居二线,接受了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职务,实际成为没有实权的挂名将军。

之后的几年,郁郁的宋哲元主要在后方修养。常年军旅生涯毁了他的健康,他先是发了中风,经过抢救保住性命,手脚已经不灵活了,加上腰病时常发作,只能拄拐行走。宋哲元自知多年和蒋介石作对,又有平津不战而走的经历,深怕蒋介石秋后算账。尤其同时华北军阀头子的韩复榘被蒋介石枪决以后,宋哲元更是惶恐。

他经常对部下说:华北的事情究竟是谁的责任呢?是不是完全由我们承担这个责任?

宋哲元还对家人说:一个人在台上的时候,谁都来恭维你,可是你倒了的时候,那就会墙倒众人推,甚至落井下石。

1938年7月,宋哲元以养病为借口向蒋介石请辞所有职务。蒋介石对宋哲元还算可以,没有追究他之前的责任,还给了他一个军事委员会委员的闲职,由国家承担他所有的治疗和生活费用。

即便这样宋哲元从一方诸侯变为一个毫无实权的普通老人,这种反差还是让他无法接受的。

这几年宋哲元基本在郁闷中渡过,脾气也变得非常暴躁。他的女儿宋景昭回忆在1938年同宋哲元住了2周,宋几乎天天因为所谓饭菜不合口发火,这在以往是没有的,他从来不注意饮食。

明明重病在身,性格刚愎的宋哲元却不听从医生劝告,甚至不按时服药。他的血压经常冲高到200以上,有时散步期间就突然晕倒。由于宋哲元的积威,部下和家人都不敢劝他。期间宋哲元曾经在重庆见过蒋介石,要求去日占区打游击。

蒋介石看宋哲元非常消瘦,步履蹒跚,还要拄拐行走,劝他养好病再说。

宋哲元虽叹道:委员长都说我有病,我真的有病了吗? 却还不承认自己有病,仍然不注意治疗。

到了1940年初,宋哲元的病更为严重。除了中风后遗症以外,宋又并发肾病肝病,逐渐卧床不起,甚至无法说话。最终,宋哲元于1940年4月5日于四川绵阳去世,终年56岁。

死前,宋哲元表现出对在七七期间没有同日军血战的懊悔。他对病床边的众多幕僚说:一个军人不能死在战场上,反而死在病床上,不能再参加战斗,把日本人打垮,真是死不瞑目啊!

老萨想说的是,这又怪谁呢?在平津的时候你不打,在津浦铁路时候你不打,在冀南你也不打,最后部队哗变自发开赴前线去打,你想打也打不了啦。

你要在平津打了,就算也是惨败,不至于落到后来众叛亲离的地步,更会带着一个抗日英雄的美名去世,何至于有今天的宋家后代和张家后代的互掐呢?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


萨沙


国民党的第二十九军最开始是属于冯玉祥的管辖,后来在中原大战的时候被改编成第二十九军,在著名的七七事变中,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1937年7月28日,二十九军副军长,当年冯玉祥麾下十三太保之一的佟麟阁将军,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死守南苑,壮烈殉国。


那后来的29军又何去何从呢?

其军长为了保存实力,欲与日本人进行谈判,以更好的解决问题,但最后效果不佳,在七月底的时候,部队往南撤到了保定,宋军长害怕国民政府追究其责任,于是便派了副军长到南京,稍微活动活动,经过一系列的相关的运作,二十九军被扩编成第一集团军,宋哲元是总司令,第37师和132师合编为第77军,第38师呢,则编为了第59军 第143师编为第68军。



在这之后呢,他们就驻扎到了津浦路沿线,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宋哲元感觉情况不妙,权力恐要旁落,于是以退为进,称病辞职,各将领也在宋的支持和撺掇下反对冯玉祥,最终结果是第六战区的计划失败。1938年,第一集团军从河北退到了河南,由李宗仁进行对第五战区的作战指挥,后来,第一集团军又进行了一次整体改制,其又被改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则由张自忠来进行担任,宋军长则变为了第一战区的副司令长官。但其于1940初期在四川去世,而张自忠总司令也在枣宜会战中战死了,之后就由冯治安担任了总司令的工作,在抗战胜利后,第三十三集团军被编为第33军,冯治安担任军长。


在后来的淮海战役中,第三十三军又扩编为第三绥靖区,司令仍然是冯治安,下面管着第五十九军和第七十七军,并且驻扎在了贾汪前线,在这期间,大部队在张克侠和何基峰的带领下进行了军事起义活动,并且加入了解放军的行列,一九八零年代有过的一部电影《佩剑将军》便是讲的这一段的历史故事。原来的第二十九军刘汝明部,在抗战过程中被调离走了原来的系统,这个部队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中有部分进行了投诚,有部分被歼灭,有部分逃出来去了台湾。


这就是其历史过程,其实,无论是什么军队,其又有可能会被改编为哪个军队,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势而为,切不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以上


木剑温不胜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国民党第二十九军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从此中国军民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那么后来二十九军的命运如何呢?他们又走向了哪里呢?且听有书君和您一起来聊聊。


一、七七事变,二十九军英勇抗战


1937年7月7日,注定是个不寻常的日子,早有预谋的日本清水节郎部在夜晚还搞军事演习,然后谎称有一个士兵在演习时失踪了,要进入北平的宛平县城进行搜查,这一无理的要求国民革命军第29军守军理所当然严拒。


故意挑衅的日军持枪扫射守军,随后又肆无忌惮地用大炮轰炸宛平县城。第29军也不是软柿子,守城官兵们同仇敌忾,毫不示弱奋起抗战。第29军将士表示:“愿与卢沟桥共存亡”。


负责卢沟桥守卫的连队,浴血奋战,寸土不让,誓与阵地共存亡,排长申仲明亲临战场,受伤牺牲,在只剩下十多人的情况下,官兵们仍宁死不屈,死守阵地,最后仅四人生还,表现出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起点。中华民族也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29军守城官兵的英勇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做出了表率,曾经的大刀队成了正面御敌的英雄之军!



二、平津战役,二十九军血染战场


日军见中国军队顽强抵抗,三次与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等谈判停火,宋哲元为保存实力,居然相信了日军。


二十多天里,日军利用“现地谈判”为增兵华北赢得了时间,纠集6万多日军在平津一带部署完成,后来又向天皇申请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而第29军却被谈判蒙蔽了双眼,准备仓促。


28日,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命令已云集到北平的一万多日军向29军发动全面进攻,第29军将士奋勇应战,穷凶极恶的日军用100多门大炮,几十架飞机的轰炸我国领土,国军无数官兵受伤,倒下,血染平津,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在战斗中壮烈殉国,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牺牲。宋哲元不得不撤离北平。


七七事变以第二十九军战败,北平天津沦陷而告终,一方面是宋哲元低估了日军实力,对日军抱有侥幸心理,认为日军不会如此猖獗,另一方面宋哲元部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盲目相信日军的停战谈判,以求委曲求全,导致仓促应战。


再加上实力也确实差距很大,日军武器装备精良,陆地、空军配合,战火猛烈,国军被动挨打,这也是失利的重要原因。


七七抗战期间,全国抗日热情高涨,燃起了中国军民抗日的烈火,表现出了团结爱国的精神,第二十九军将士的英勇顽强可圈可点,一尺一寸国土,不可轻易让人,誓死捍卫我国领土,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战歌。



三、扩编29军为第一集团军,战事节节失利


1937年8月,第29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整编为59军、77军、68军、骑兵军四个军。二十九军番号取消,以第一集团军取而代之。


第一集团军后的第一场作战是津浦路作战。以六个师两个旅对阵日军的矶谷师团。坚持对抗了一个月,全军失利后向沧县撤退。


第一集团军一个师一旅驻守冀南大名县,日军以一个混成旅团配备多辆坦克,向大名进攻。


179师何基沣部和日军激战一天后,日军攻陷外围工事,并派土匪、汉奸入城纵火,汉奸居然用火把为日军飞机指明目标。


何基沣师边剿匪边激战日军。激战三天,全师溃散,何基沣气得自杀,幸得曾国佐拉住,幸免一死。


冀南失利后,第一集团军驻河南新乡,59军调归李宗仁指挥,68军构筑黄河南岸工事。


只剩77军和55军万福麟部向冀豫之间的敌人进攻,一无友军支援,力量单薄,新乡也失守了。


平津沦陷后,宋哲元积劳成疾,仍抱病在前线指挥战斗,双腿肿胀,无法站立,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宋哲元病辞第一集团军司令,不久,因病去世。


第二十九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后,多次战役均已失败告终,这是各部各自为政,又都想保存实力,导致士气低落,互不支援造成的,加上日军来势汹汹,烧杀抢掠,凶残暴虐,国军失利已成必然。



四、第二十九军最后归属


宋哲元去世,第一集团军名存实亡。第59军和77军改编为第33集团军,张自忠任司令官,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给日军重创,可惜枣宜会战期间他以身殉国。


张自忠是中国军队在抗战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将领,这位抗日名将在抗日战争中的英勇无畏让后世为之动容。


张自忠牺牲后,冯志安接任33集团军司令,何基沣任军长。该军的何基沣、张克侠两个师在淮海战役中起义,弃暗投明。


第68军归第二集团军,先后参加了枣宜会战、鄂北会战等多次战役,表现得十分顽强。


抗日战争结束后该军改编为整编第68师。除一个师起义弃暗投明外,余部在渡江战役时被全歼。


第29军的最后归属有三个师走上了正道,回归到人民中。大部分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了宝贵的生命,少数人在解放战争中被歼灭。


第二十九军的将士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的英勇顽强的斗志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他们的爱国事迹值得世代传承,他们是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们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民族英雄们永垂不朽!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国民革命军第29军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部队,中原大战后被改编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先后驻扎热河、察哈尔、平津一带。1937年7月7月7日,第29军与挑衅的日军首先交手,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宋哲元为了保存实力,企图与日本人谈判解决华北问题,但没有取得预期效果。1937年7月底,宋部南撤保定。当时第29军下辖第37师(师长冯治安)、第38师(师长张自忠,留北平)、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已阵亡)和第143师(师长刘汝明)4个师,10万人左右。宋哲元害怕国民政府追究其责任,于是派副军长秦德纯到南京活动,经过秦德纯运作,国民政府军委会将29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为集团军总司令,第37师和132师合编为第77军,冯治安任军长;第38师编为第59军,宋哲元自兼军长(张自忠归队后由张担任);第143师编为第68军,刘汝明任军长。

第一集团军组建后,驻扎津浦路沿线。1937年9月17日,军事委员会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以冯玉祥为司令长官,指挥津浦路抗战。宋哲元明白这是冯玉祥要夺他的军权,于是以退为进,称病辞职;第一集团军将领在宋支持下反对冯玉祥担任津浦路指挥,致使设立第六战区的计划无疾而终,后来宋哲元重回部队。

1938年,第一集团军自河北退入河南,归李宗仁的第五战区指挥;后来,第一集团军整建制改为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宋哲元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1940年代初在四川去世。张自忠在枣宜会战中战死,冯治安接任总司令。抗战胜利后,第三十三集团军编为第33军,冯治安任军长;淮海战役期间,第33军扩编为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下辖第59军和第77军,驻扎贾汪前线,期间大部在张克侠和何基沣带领下起义,加入了解放军行列,1980年代有一部电影《佩剑将军》,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原属第29军系统的刘汝明部,在抗战中被调离原系统。该部在解放战争中部分投诚,部分被歼,余部逃往台湾。

这就是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第29军的来龙去脉。


民国年间那些事


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为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蒋、冯、阎爆发了中原大战。由于冯玉祥在中原大战中失败,冯宣布下野,冯玉祥的西北军被张学良整编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孙连仲率领,另一部分整编为第29军,军长为宋哲元。到1937年第29军的人数已经扩大到10万人左右,名为一个军,实际人数已达到一个集团军的人数。

第29军的军长为宋哲元,副军长为佟麟阁、秦得纯;该军下辖四个师以及直属的军事训练团,第37师师长为冯治安,该师下辖第110、111、225三个旅;第38师师长为张自忠,该师下辖第112、113、114以及独立26、39共5个旅;第132师师长为赵登禹,该师下辖第1、109两个旅;第143师师长为刘汝明,下辖第1、2两个旅;军事训练团团长为张寿龄,下辖三个大队。

卢沟桥事变之后,第29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宋哲元为总司令,到1938年取消番号。第29军的番号也被取消,以第37师、第132师扩编成为了第77军,军长为冯治安;以第38师扩编成为了第59军,军长为张自忠;这两个军后来又扩编为第33集团军,集团军总司令为张自忠,1940年张自忠殉国之后,由副司令冯治安接任。以第143师扩编成为了第68军军长为刘汝明,后来又扩编成了第2集团军,刘汝明为集团军总司令。郑大章的骑兵第9师扩编成为了骑兵第3军,后来投降了汪伪政府,成为了可耻的汉奸,至此,第29军不复存在,蒋介石完成了对西北军的分化。


历史军魂


29军士兵与日军对峙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原来是冯玉祥的西北军。1930年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后,西北军残部经张学良整编,组成了第29军,宋哲元任军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29军撤往保定,1937年8月扩编为第一集团军,1938年4月撤销编制。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中国驻屯军一部在宛平县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声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守城的29军37师拒绝。日军随后便炮击宛平城,29军反击,七七事变爆发。

29军守卫卢沟桥

7月28日8时,日军在香月清司指挥下向第29军发动总攻。战至13时,南苑战斗结束。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作战中殉国。28日下午,宋哲元委派张自忠代理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冀察绥靖公署主任兼北平市市长,于当日晚离北平赴保定。

29日凌晨,驻防天津的第29军第38师由副师长李文田指挥,主动向天津日军发动攻击,攻占天津总站日军驻地,并向驻海光寺日军司令部和东局子飞机场展开攻击。但在日军飞机、炮火反击下,至15时开始撤退,随之天津沦陷。

29军士兵向前线开进

1937年8月中旬,蒋介石将29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为总司令。原37师和132师扩编为77军,冯治安为军长。原38师扩编为59军,宋哲元兼任军长。原143师扩编为68军,刘汝明为军长。部队驻守津浦路沿线。9月上旬,矶谷师团沿津浦路向南进攻。第一集团军此时内部矛盾重重,于是一触即溃。1938年3月,宋哲元调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一集团军随即被撤销了番号。


飞猪涨姿势


二十九军的由来

二十九军是源自于冯玉祥的陆军第十六混成旅。那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很有名的事情,西北军的老大冯玉祥和阎锡山等人联合起来反对蒋介石,历史上把这件事情称为中原大战。正当双方难分胜负之时,本来在关外的张学良最终还是倒向了蒋介石这边。


历史也是无巧不成书,9月18日的时候,他带着十二万的东北军进入了关内,使得战争的形势急转直下。阎锡山毕竟是老江湖,赶紧撤军回山西,这也使得冯玉祥腹背受敌。我们知道民国的有一个特点就是倒戈的军阀特别多。

在这种形势下,冯玉祥的三十万西北军纷纷脱离了他,或是投蒋、或是独立。到最后,冯玉祥身边只剩下一个手枪营和残存的西北军官学校。无奈之下,冯玉祥只能宣布下野,


不过冯玉祥等来了九一八,于是他借机前往南京,筹划抗日的国家大事。这个时候冯玉祥指示宋哲元联系张自忠,火速收容西北军残部

为什么要特意联系张自忠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原大战失败以后,西北军中只有张自忠的部队人员、装备完整,大概有一万多人。

张学良毕竟对中原大战有大功劳,所以蒋介石让收编这些残余的部队。在这种情况下,宋哲元、张自忠的部队改变成了东北陆军第三军。

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对全国军队进行了统一的整编,第三军改编为了第二十九军。至此,第二十九军便正是诞生了。


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二十九军

1933年1月,日本侵略者侵占了山海关。二十九军于2月开往到长城一带。在这期间,二十九军在喜峰口等地进行了“长城抗战”,闻名全国,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比如喜峰口抗战,3月11日夜,长城抗战前线总指挥张自忠决定以喜峰口为突破口主动出击。二十九军利用特有的大刀队,在赵登禹的带领下,在冰天雪地之中袭击了日军营地。”仅喜峰口一役,共歼灭日军3000人。

后来,大刀队的英勇事迹被人谱写成了《大刀进行曲》,最有名的就是“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当然此时的西北军实力还是有限的,后来日军进行了大举进攻,北平、天津沦陷。二十九军中的,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也在北平抗战中阵亡。


二十九军及其去向

1937年9月,二十九军被扩编为了第一集团军,宋哲元成了总司令。那个时候二十九军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原来的三十七师、一三二师编为了七十七军,冯治安担任军长。

原来的三十八军扩编为五十九军,军长由副军长暂时代理。

原来的一四三师扩编六十八军,军长刘汝明。

不过蒋介石做事的风格我们是知道,他后来派冯玉祥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相当于变相夺取宋哲元的兵权。虽然宋哲元等人是冯玉祥的老部下,不过经过这些年,他们早已经和他离心离德了。加上宋哲元前往泰山休养,使得第一集团军内部矛盾重重。

宋哲元后来虽然回到部队,可是无奈无力回天,两年以后便去世了。第一集团军番号撤销,好不容易成立的三个军也被分别调往了第一、三、五战区。

不过二十九军后来还是出了很多抗日名将的,最有名的就是后来牺牲的张自忠。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顺手点个赞哦~

更多精彩请关注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什么


后来被整编为第一集团军,初期在冀南和豫北作战,宋哲元死后各部分散到各战区继续抗战。




七七事变前的29军,拥有80个团10多万兵力。具体番号如下:

第37师,下辖109、110、111旅,独立第25旅。

第38师,下辖112、113、114旅,独立第26旅。


第132师,下辖第1、2旅,独立第27、28旅。

第143师,下辖第1、2旅,独立第29、40旅,和保安旅。

骑兵第9师,下辖1、2旅。

132师、143师、骑兵9师为正式番号,三师下辖各旅、团都不是正式番号,为自行组建部队。


此外,还有军部直辖的特务旅、独立第39旅、骑兵第13旅、冀北保安队,下辖第1、2旅,该保安队按照正规师编组。


1937年8月,国民革命军第29军扩编为第1集团军,原29军所有部队整编为四个军。分别是:

国民革命军第59军,军长张自忠。(张自忠被看押,军长由宋哲元兼任)

国民革命军第77军,军长冯志安。

国民革命军第68军,军长刘汝明。

骑兵军

整个集团军归属第一战区指挥管辖。



津浦路作战

整编为第一集团军后的第一场作战。以六个师的兵力和石友三部的两个保安旅,防备日军的矶谷师团。日军攻占静海县后,沿运河和铁路线前进。在飞机大炮的支援下,正面突破国军阵地,又分兵包抄至侧后,国军腹背受敌,坚持了一个月之后,全军向沧石线的沧县撤退。

津浦路作战失利造成的一个连带影响是,让开了第二战区的肋部,日军从石家庄分兵至山西,猛攻娘子关,为后来太原会战失利埋下伏笔。

冀南作战

第一集团军以一个师加一个旅的兵力驻守大名县,其余大部兵力分进合击,向邢台急进。日军由邯郸南下,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并配备多辆坦克,向大名进攻。担任防守任务的是何基沣的一七九师,另还有第三十七师吴振声旅亦临时归其指挥。

国军和日军激战一天后伤亡很大,大名外围工事被日军攻陷,日军派出大批土匪、汉奸混进城内,到处进行扰乱、纵火。日军飞机前来轰炸时,汉奸们竟用火把指示目标。

何基沣师一面剿匪,一面迎击日军,在战斗中损失重大,激战一天后,大名城西阵地被日军突破,何基沣率部退守城垣。又激战一天,全师基本被打溃散,当天晚上何基沣拟召集几个旅长研究如何调整部署与日军作战,却只见部队情况混乱,找不到指挥官。此时日军已攻入城内,何基沣在百感交集情况下,愤而举枪自杀,幸有副师长曾国佐在旁拉住他的右臂,子弹未中头部,从左胸穿过,幸而未死。

豫北作战

冀南作战失利后,第一集团军主力移至河南新乡,原属第一集团军的五十九军调归第五战区李宗仁指挥(参加了后来的台儿庄战役),六十八军被调走构筑黄河南岸工事。全军可调的兵力只剩七十七军和万福麟的五十三军。全军向冀豫之间的敌人进攻,因缺乏友军支援致战斗失败,新乡弃守。


自平津沦陷后宋哲元深感愧疚,一直坚持在前线指挥战斗。豫北作战时他曾两次殿后,几乎和日军坦克相遇。半年时间,积劳成疾,再加上原本就有病,撤到济源时两腿已肿胀得不能站立。副司令秦德纯派人将宋哲元强行将宋哲元架上南下的火车,转到后方治病。宋哲元在医院请辞去第一集团军司令一职,转调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后来在后方查出癌症,因病去世。


宋哲元死后,第一集团军就彻底散伙了。其中第59军和77军后来改编为第33集团军,集团军司令官张自忠在枣宜会战期间于湖北战死。

张自忠牺牲后,77军军长冯志安提升为集团军司令,该军军长由何基沣担任。该军的两个师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起义。

第68军被划归第二集团军,先后参加了枣宜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豫中会战和豫西、鄂北会战,抗战结束后政改编为整编第68师。在渡江战役中,一个师起义,余部在福建被三野部队歼灭。

总体来说,29军被改编为第一集团军后,没有什么亮点。分散作战后,三个军分别打了不少硬仗。具体资料可以在网上查阅。


Mer86


要说冯玉祥治军真够失败的,平津沦于敌手之后,国府军事委员会决计反攻,将第29军升格为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宋哲元)负责收复天津,以中央军刘峙所部为主组建第二集团军反攻北平;蒋介石听从副总参谋长白崇禧的建议,划津浦路北段为第六战区,特将冯玉祥自第三战区调来就任司令长官,“小诸葛”理所当然地认为,华北地区的中国军队里原“西北军”兵力较多,以西北军老长官来坐镇指挥,必然事半功倍。



岂料第29军的各位西北军将领根本不愿意接受冯玉祥的领导,新任集团军司令宋哲元在专列上“接见”冯玉祥一面后便抱病赶回山东老家,新任第77军军长冯治安借口军务繁忙躲着不见,最过分的是山东省主席、第三集团军司令韩复榘,当沧州失陷第六战区长官部准备撤入山东德州时,韩部宪兵干脆武装阻拦,长官部没奈何逃往河南。居然没有一个原西北军将领买冯司令长官的账,蒋介石无奈宣布取消第六战区序列,真不知道冯玉祥这“五虎将”和“十三太保”是怎么培养的。

第六战区由此成为抗战爆发后寿命最短的战区,宜昌失守那年这个番号给了陈诚,华北地区则建第一战区,由蒋介石自兼战区司令(后由总参谋长程潜代理)。

(第59军军长张自忠)

第29军是中原大战失败后被张学良收编的西北军余部,一直颠沛流离,客居过山西、混过察哈尔、参加过长城抗战,所部不过30000人枪;《何梅协定》签署后中央军不得不离开华北,平津一时成为军力真空,第29军趁土匪作乱之机挥师以入,得到国府和日本方面的双重默认,终于有了一块自己的地盘,并事实上军政独立割据一方,截留税款壮大队伍,不过四年光景发展到十多万人马,所部每个师都下辖四个旅,可谓兵强马壮,宋哲元自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这也是第29军就在“七七事变”中应对不力的主因,这个小团体内部一致认为,兹要战事扩大,平津要么被日本人占领、要么被中央军接收,总归是第29军将无家可归。



(第77军军长冯治安)

然而日寇用侵略的事实击碎了29军上下偏安一方的美梦,羞对国人,惟有抗战。该军升格为第一集团军时共新设四个军的番号,即以张自忠38师扩编的第59军、冯治安37师扩编的第77军和郑大章骑9师扩编的骑兵第3军,冯玉祥被气跑后该集团军划归第一战区指挥序列,同时指挥原东北军的三个军;另以刘汝明143师扩编为第68军,划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刘汝明兼察哈尔“省主席”)。

宋哲元因病不在岗位(1938年病重,1940年离世),第一集团军以冯治安代总司令,彼时的张自忠将军因尚困在北平未能就职,直到1937年9月才逃离虎口,被蒋介石召见复得兵权。华北反攻计划失败后,1938年军委会取消了第一集团军编制,任命宋哲元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虚职,冯治安转任第19军团长,与张自忠的第59军共同拨给新建之李宗仁第五战区,实际上,蒋介石据此完成了对29军的拆分,这支部队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已经不复存在。

(第68军军长刘汝明)



在接下来的徐州会战中,张自忠南挡北杀,一败日寇荻州立兵之第13师团,两败坂垣征四郎之第5师团,终成一代抗日名将;冯治安军团协防孙连仲第二集团军(辖刘汝明68军)于运河沿线,三位出自29军的将领共同取得“台儿庄大捷”。第五战区转进河南后,张自忠因功升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而以冯治安副之,麾下即是29军余脉,数次大破日军,1943年张自忠牺牲于“枣宜会战”的抗日前线,临阵前的绝笔信就是写给副总司令冯治安的。

到抗日战争后期,冯治安任第33集团军总司令、刘汝明任第2集团军总司令,掌握着第29军的部分血脉;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第三绥靖区冯治安的部下、第29军出身的何基沣、张克侠起义,冯治安和刘汝明先后逃台。而骑3军军长郑大章1940年投靠汪伪政府,成为了可耻的汉奸,日本投降后被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