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瓮灌园中那神奇的提水工具

《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经典文献,又名《南华经》,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等,同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今本《庄子》共收录33篇文章,以“寓言”“重言”“卮言”的表现形式,倡导自由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庄子与老子,又并称“老庄”。《庄子·天地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一次出游,在汉阴看见一位老人抱着瓮提水,浇灌田圃。子贡见他很劳累,便告诉老人,有一种事半功倍的机械桔槔(jié gāo),很省力。老人很不情愿,还说人利用机械做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有了机巧之心,心灵就不纯净了,进而思想就会混乱,你就得不到至高无上的“道”了。

抱瓮灌园中那神奇的提水工具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抱瓮灌园”的由来,比喻安于拙陋,不求改进的落后保守思想,也表示淳朴无邪,对事物无所刻意用心。又称“抱瓮灌畦”“抱瓮灌圃”“汉阴抱瓮”。原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为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泆汤,其名为槔。”

故事中提到的机械工具——桔槔,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提水机械,至迟在公元前400年前后已经得到应用。

根据文献记载,桔槔是用木材加工制作的,主要原理有两个:一是杠杆原理,一是利用后端的重力。其结构是在水源岸边竖立一根木柱,古代称之为植。木柱上绑扎一根横杆,古代称之为桥。横杆一端用绳系一水桶,另一端系一平衡重物,借助人力提水。在使用操作中,先将系有水桶的一端拉下来,这样系有重物的另一端就被高高抬起,在水桶装满水后,利用重物一端的重力,水桶就容易提上去。在今山东嘉祥一带留存的汉代画像中,有桔槔的图像。其中武梁祠前室第七石第四层汉画像石中,就出现有桔槔的图像,图中井台两边各有一人使用桔槔协作提水。

抱瓮灌园中那神奇的提水工具

桔槔的主要作用是灌溉,多出现在凿有水井的田园苗圃中,用以替代瓮、罐、缸等盛水容器。到汉代,桔槔就成为园圃灌溉的主要农具,并和汉代发明的辘轳一起,在此后的2000年中,成为农村菜园最重要的灌溉农具。直到现代,一些农村仍可见桔槔的身影,著名的如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县赵家镇的桔槔井灌工程。

诸暨桔槔井灌工程位于诸暨县赵家镇泉畈村一带,地处会稽山下冲积小盆地,以沙壤土为主,凿井汲水是当地灌溉的主要水源。这一带的桔槔井灌已有上千年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12世纪。20世纪20年代,泉畈村和附近村落共有古井8000多口,可谓星罗棋布。到1985年统计时,尚有3600多口。目前,泉畈村井灌核心区还留存有古井118口,灌溉面积约400亩。其工程体系主要由拦河堰、古井、桔槔、田间渠道组成。其中,拦河堰是人为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提高灌溉提水量的工程设施。一口井、一架桔槔、一丘田,以及简易的田间渠道,构成了一个独立而完善的井灌农业单元,这种田被称作“汲水田”。水井一般深2至5米,井口直径1至2米,上窄下宽,底径一般1.5到2.5米。井壁由卵石干砌而成,井底部用松木支撑,井壁外周用碎砂石做成反滤层。提水的桔槔由拗(ǎo)桩、拗杆、拗秤和配重石头构成,汲水的水桶为特制,通过木轴与拗杆下端联在一起,称作拗桶。当地人将这种用桔槔提水灌溉的井称作“拗井”,“拗”字形象地体现了井灌提水过程。提水时人站在井口竹梁(木板)上,向下拉动拗杆将拗桶浸入井水中,向上提水时借助拗秤的杠杆作用,一桶水提起来省力不少。“拗”字也是桔槔井灌提水过程的形象描述,提出的井水则通过简易的渠道,浇灌到田块各处。田块间规划布置有排水渠道,农田涝水可由此排入附近河流。井口的出水方向放置有草辫,保护拗桶不被磕坏。有的井旁还建有简易小屋,以供避雨、休憩和存放农具,称作“雨厂”。

抱瓮灌园中那神奇的提水工具

作为我国古老的提水机具,桔槔承载有悠久而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还与越文化融合,衍生出具有浓厚区域特色的“拗井”文化,并在地方民谣、戏剧等文化形式中表现出来。2015年,诸暨桔槔井灌工程作为仍在使用的古老灌溉工程,因其在历史、科技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被世界灌排委员会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早期灌溉文明的历史见证。

抱瓮灌园中那神奇的提水工具

联系人:刘艳飞

邮箱:[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广告合作与应聘

联系人:王瑞琨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jianghezazh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