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元朝统治,他广结善缘,参禅诵经和观赏美景是人生最大快乐

北宋政和七年(1117),广德湖被填平变成农田后,距雨城十八里处的广德湖中心形成了碧水环绕的湖肚脐。它的具体位置在如今的集士港镇祝家桥村华家东边的广善寺附近。而说到广善寺,就不得不提到元朝的一位名叫浮昶的僧人。

不满元朝统治,他广结善缘,参禅诵经和观赏美景是人生最大快乐

浮昶俗姓陈,是鄞西林村人。林村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郁的地方。北宋年间著名的浙东书院就设在这里,另外如《神童诗》的作者汪洙与被称为“甬上第一状元”的张孝祥也都是这里人。浮昶的父亲是一个儒生,对儿子的教育十分严格,浮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学识渊博。他因不满元朝执政者对百姓的残酷统治,无意功名,遁入空门,并在天童寺受了戒,他的师父给他取法名浮昶。浮昶经过对佛经近十年的刻苦研习,对佛学有了极深刻的感悟。他在天童寺住了十年后,想找一所适合自己修行的寺院。

元至正四年(1344)的春天,浮昶从鄞东来到鄞西集士港访友,极偶然地路过湖肚脐边。

不满元朝统治,他广结善缘,参禅诵经和观赏美景是人生最大快乐

浮昶久久地站在这里,如醉如痴地环视着四周的一切。他知道从堪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块风水宝地,于是萌发在这里建造一座寺院的念头。他请人在旁边搭了一间茅庐住了下来。以后的日子里,浮昶到处化缘。而那些善男信女苦于附近没有寺院,每次烧香拜佛要走很多路,所以也十分乐意有一个让自己求神拜佛的地方,于是纷纷慷慨解囊。不到两年时间,一个规模不算太大的寺院如愿以偿地建成了。浮昶把这座寺院命名为“广善寺”,寓意“广德湖善田”和“”之意。

不满元朝统治,他广结善缘,参禅诵经和观赏美景是人生最大快乐

此后,每当傍晚的时候,附近的人们常常可以看到浮昶在诵经之余,手捧一杯香茗,饶有兴趣地眺望着远方苍翠的四明山,欣赏着四周的美丽景色,脸上始终洋溢着恬静的笑容。其实,参透了生命本真的浮昶自从广善寺建成以后,内心就趋于坦然和淡然,把参禅诵经和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当作他人生的最大快乐。而广善寺因为有浮昶这样一位道行高深的法师而逐渐变得闻名遐迩,那些家住古林、布政、高桥等地的善男信女每到农历初一、月半,以及佛诞日,都喜欢结伴到广善寺拜佛,祈求佛祖保佑自己事事如意,阖家平安。有时他们还请浮昶给他们讲经。所以广善寺的香火十分旺盛。

光阴荏苒,三十多年后的一天,浮昶法师终于带着对广善寺的无限依恋驾鹤西去。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个湖肚脐也渐渐地干涸了,只有广善寺留了下来。一代又一代的僧人薪火相传守护在这里,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寺院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六百多年来,广善寺一直是人们求神祈福的好去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