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度威慑:俾斯麦级战列舰

1932 年,德国海军造舰部开始规划下一代战列舰的设计方案。鉴于法国的敦刻尔克级已经安装了 330 毫米主炮,德方决定将新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 380 毫米,为此研发了 47 倍径的 型 380 毫米炮。

1935 年《英德海军协定》签署后,德国获得新建了 10.75 万吨新战列舰的配额,“装甲舰 F”和“装甲舰 G”这两艘新舰的设计随即提上日程。

按照英德协定的规定,德国新战列舰的单舰吨位不应超过 3.5 万吨,主炮口径不超过 406 毫米。但由于德国方面的隐瞒,新舰建成时的满载吨位甚至超过了 5 万吨。

极度威慑: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号

1936 年,“装甲舰 F”和“装甲舰 G”相继开工,分别命名为“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战列舰拥有强大火力与航速。

极度威慑:俾斯麦级战列舰

“提尔皮茨”号

但技术缺陷也是很明显的,军舰在整个战列舰发展史上都是毁誉参半。与其巨大的吨位和装甲重量相比,其战斗力和综合性能实在难称优秀。

不过当“俾斯麦”号在 1940年完工时,它还是被誉为“欧洲最强大的战列舰”(相对于条约型战列舰而言),并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巨大威胁。

1941 年 5 月 19 日,作为水面舰艇“巡洋作战”的一个重要步骤,完工不久的“俾斯麦”号与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突入大西洋,执行代号“莱茵演习”的破交任务。

5 月 24 日,“俾斯麦”号在丹麦海峡击沉了前来阻截的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击伤“威尔士亲王”号。但该舰自身也被“威尔士亲王”号击伤,燃料泄漏、续航力不足,被迫向法国撤退。

26 日,从英国航母“皇家方舟”号起飞的“剑鱼”式鱼雷机炸伤了“俾斯麦”号的尾舵,迫使该舰驶向英国围捕舰队的方向。

27 日,以“英王乔治五世”号和“罗德尼”号战列舰为首的英国本土舰队主力对“俾斯麦”号发起最后的打击,该舰先后被超过300发大小口径的炮弹击中,最后被英国巡洋舰“多塞特郡”号发射的鱼雷击沉,2200 名舰员中只有 113 人幸存。1989年 6 月,残骸在布雷斯特以西 650 千米处、4791 米深的海底被发现。

极度威慑:俾斯麦级战列舰

俾斯麦号残骸

与短命的“俾斯麦”号相比,“提尔皮茨”号的经历更为曲折。该舰在 1942 年后部署到了挪威,虽然出动不多,但一直以进攻姿态对盟国的北极航线造成压力。

特别是 1942 年 7 月的“PQ-17 船队事件”中,英国海军部因轻信“提尔皮茨”号出动的消息、解散 PQ-17 护航运输队,导致33 艘运输船损失 24 艘,北极航线中断近 3 个月之久。

该舰的存在还使英国本土舰队不得不常年在北方航线上保留1 ~ 2 艘战列舰、2 艘航母,对舰队具有极大的威慑效果。1943 年 9 月 22 日,英国袖珍潜艇 X-6 号和 X-7 号秘密突入该舰停泊的阿尔塔峡湾,,用 2 枚 2 吨定时炸弹炸伤了“提尔皮茨”号,该舰到1944 年初才勉强修复。

1944 年 4 月 3 日,英国海军集中 2 艘航母、1 艘战列舰、大量小型舰艇的兵力,对“提尔皮茨”号发动代号“钨”行动的联合攻击,该舰死 122 人、伤 316 人,再次丧失战斗力。

1944 年 11 月 12 日,皇家空军对这艘绰号“北方的孤独女王”的战列舰发动最后一次代号为“问答集”的空袭行动,命中 2 枚 5.5 吨的“高脚柜”巨型炸弹,另有 4 弹在舰旁爆炸。

“提尔皮茨”号在数分钟内倾覆于挪威特罗姆瑟峡湾以西 4 海里处的哈科岛南端,全舰 1700人中有 1000 人溺死。留在水面上的残骸在 1947 年出售给一家挪威拆船公司,至 1957 年全部拆解完毕。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性能与数据:

排水量:(设计)标准 41700 吨(“提尔皮茨”号 42900 吨),满载 50900吨(“提尔皮茨”号 53500 吨)。

主尺度:(设计)251.0(全长)/241.5(垂线间长)×36.0×10.2 米(满载)。

动力:3 台布洛姆 - 福斯式蒸汽轮机,12 座瓦格纳式燃油锅炉,功率 13.8万马力,航速 29 节;载重油 7900 吨(“续航力 9280海里 /16 节(“提尔皮茨号”10200 海里 /16 节)。

防护:主装甲带 320 毫米,炮座 342 毫米,水平防护 120 毫米,主炮塔正面360 毫米,司令塔 350 毫米。

武器装备:(设计)8 门 SK C/34 型 380 毫米 L/47 主炮(双联 ×4),12 门 SK C/28 型 150 毫米 L/55 副炮(双联×6),16 门 SK C/32 型 105 毫米 L/65 高炮(双联 ×8),16 门 SK C/30 型 37 毫米 L/83 高炮(双联 ×8),20 门 20 毫米机炮(四联 ×2,单管 ×12),6 架水上飞机 /1 部弹射器,

8 具 533 毫米鱼雷发射管(四联 ×2,仅“提尔皮茨”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