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CI2018丨霍勇教授:中国PCI的技术提高与医生培养

CICI2018丨霍勇教授:中国PCI的技术提高与医生培养

编者按:第十五届心脏影像及心脏干预大会(CICI 2018)的全体大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发表主题演讲,阐述中国PCI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启示,详细介绍中国PCI的现状和人才培养情况。《国际循环》对演讲内容进行整理,以飨读者。

CICI2018丨霍勇教授:中国PCI的技术提高与医生培养

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正经历持续30年的快速健康发展期,这个发展期可划分为4个阶段。从1983年至1995年,是介入技术在中国临床的引进、学习和推广期,以单纯球囊扩张为主要手段;1996年至2005年,是普及、发展和提高期,以金属裸支架为主要手段;2006年至2015年,是规范、研究和创新期,以药物洗脱支架为主要手段;2016年至今,是需求、引领和原创期,以DES、腔内影像、BVS整合为特点,中国临床已开始逐渐开辟自己特有的介入治疗领域。

统计结果显示,2009年至2017年,中国的PCI例数节节攀升,2017年已超过70万例,每年增幅均保持在10%以上。

中国PCI的贡献

中国是PCI大国,在PCI技术不断升级的过程中,中国PCI领域的工作者为本国和世界均作出巨大贡献。在引进PCI技术后,他们不断钻研,提高并推广技术,首先解决了中国的临床问题。在PCI技术得到巨大进步后,他们涉足原创技术领域,攻克经桡动脉PCI、逆行途径CTO介入治疗等多个复杂问题。这不仅带来患者个体住院及随访结局的改善,还为降低全国冠心病死亡率作出巨大贡献。

2009年至2017年的统计结果显示,经桡动脉PCI的比例已经由64.63%上升至90.89%;患者平均置入支架数自2011年起持续下降,从1.67个降至1.47个;2014年以来,患者的死亡率已平稳控制在0.21%~0.23%。

根据地方及军队医院的统计结果,中国的PCI患者中,UA占55%,STEMI占25%, NSTEMI占10%,三者总共比例达90%。针对STEMI直接PCI例数的统计结果显示,STEMI患者中直接PCI的比例持续增加,2017年达42.2%,即直接PCI是中国临床重要的STEMI治疗手段。

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体系与胸痛中心建设

“胸痛中心”旨在通过多学科合作,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胸痛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能力,减少误诊和漏诊,避免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以降低胸痛患者死亡率并改善临床预后,即从4个方面优化胸痛患者救治过程,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和改善预后。

目前,我国临床医师教育培训体系中尚存在不足之处,包括院校教育的学制及教学内容差别较大、毕业后教育长期缺失并以学位职称替代临床以及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制度保障等。

可喜的是,我国专科医师制度已于2017年启动试点,主要针对心血管、呼吸和神经外科展开。2020年以前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管理体系、培训认证体系和政策支撑体系。预计2021年后,将在全国推广专科医师制度。

其中,心血管专科培训认证体系正在打造三证合一和“5+3+3+1”模式,即5年医学院教育+3年住院医师培训+3年心内科专科规培+1年心内科专科技术规培。心内科专科技术规培主要包括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培训、结构性心脏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和影像技术培训4个方面的内容。三证,即专培合格证、临床医学博士学位证和专科医师证书。

版权属《国际循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之内容须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国际循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