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渔鼓」: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生活气息

山东渔鼓,起源于唐代,流行于山东济宁、泰安、菏泽及胶东一带。当下,山东渔鼓以寒腔为基本调,这一古老的曲艺有独特的魅力,它有说有唱,以唱为主,唱腔基本为七字句,主要伴奏乐器为渔鼓、简板。在山东济宁,渔鼓传承人刘炳金先生的表演广为人知!


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渔鼓」:巨大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生活气息

渔鼓是用竹筒制作而成的。筒长一般65厘米至100厘米,鼓面直径13、14厘米,一端以猪皮、羊皮为鼓面,演奏时左手竖抱渔鼓,右手击拍鼓面。常用曲调有〔开腔〕、〔巧口〕、〔流水〕、〔两坡羊〕、〔靠山红〕等,传统曲目有《双拜年》、《单刀赴会》、《草船借箭》等。现在,刘炳金先生作为传承人也在不断创作,《孔子试徒》、《断机教子》等一批作品屡获大奖!

渔鼓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理应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但目前想听一场渔鼓感觉不容易啊!网上搜索的结果显示,很多文章都停留在一篇对刘炳金先生的采访文章上和一些名词解释上。年青人知道渔鼓的不多,喜爱渔鼓的恐怕还是农村的老人居多。希望渔鼓能在山东传播开来,这样的艺术比娱乐节目好看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