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二戰時期常見的半履帶車到了現在卻消失在我們眼前了呢?

二戰時期我們經常看到的一幅景象便是納粹德國裝甲師的坦克在歐洲平原上馳騁沙場,而步兵乘坐著半履帶車跟隨者坦克在後面飛馳可以說得上是在歐洲戰場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畢竟二戰時期主要的半履帶車生產國只有德國和美國。

為什麼二戰時期常見的半履帶車到了現在卻消失在我們眼前了呢?

▲二戰時期德國裝甲師通常是坦克和半履帶車配合使用的

而為什麼會提出半履帶車這種奇怪的車類?其實還是因為一戰過後歐洲各國對於機械化部隊裝甲化的概念以及當時的工業水平而決定的。一戰之後英國就提出了裝甲師的推行速度主要取決於步兵的速度,步兵多快坦克就多快,如果坦克速度過快把步兵拋棄在後面的話就無疑就是移動的靶子,隨便找個反坦克火力組就可以把掉隊的坦克一窩端,所以英國得出了步兵必須擁有一種可以跟上坦克速度的載具。

為什麼二戰時期常見的半履帶車到了現在卻消失在我們眼前了呢?

▲二戰期間德國的Sd kfz251半履帶車族

在英國的理論概念中也提到了如果慢吞吞等著步兵跟上來就會給敵方在大縱深戰場上採取反擊的機會和時間。而德國裝甲師所提出的概念也和英國差不多,但是德國裝甲師除了要求步兵要跟上坦克速度的同時對於隨行的炮兵部隊、偵查、後勤等支援單位的移動速度也要和坦克速度一樣快。

而最早的時候為了追趕坦克的速度所出現的載具便是卡車,卡車能搭載步兵又能拉火炮運輸一定數量的補給,這也是二戰時期許多國家軍隊廣泛採納的對策,而由卡車組成的摩托化部隊越野能力不強,機械化程度不高,當然也有的讓士兵直接坐在坦克上跟著坦克“飆車”的情況。

為什麼二戰時期常見的半履帶車到了現在卻消失在我們眼前了呢?

▲二戰時期美軍的自行榴彈炮炮半履帶車

而半履帶車便是在這一概念當中出現的,能走公路能越野,能拉各種支援武器如火炮,反坦克炮啥的,還要有空間用於搭載和保護步兵,所以半履帶車的前半部分是輪子後半部分則是履帶,相比於使用半履帶車的德國和美國,英國則是採用了全履帶車也就是“布倫”運載車。

為什麼二戰時期常見的半履帶車到了現在卻消失在我們眼前了呢?

▲英國的“布倫”運載車,要不是小巧的全履帶車要不就個頭夠大但機械化不足的半履帶車

而在二戰時期的半履帶車的工業水平和實際的作戰需求是模稜兩可的,這個問題直到了戰後工業水平上升以及新的作戰概念的提出得到了解決,也同時意味著半履帶車的沒落。而為什麼不採用機械化程度更高的全履帶車那是因為二戰時期擁有駕駛證的人不多,而全履帶車的數量又只有那幾輛,而給前半部分換上輪子便可以像卡車一樣駕駛,不會開全履帶車卡車會開的人總是多的吧。

但是要知道的是在1940年時候德國的裝甲師步兵都是要乘坐卡車進行機動,隨後再下車進行作戰的,而半履帶車是在1942年才被逐漸重視並且讓步兵乘坐半履帶車進行作戰,這和半履帶車生產成本較高有些許關係。

為什麼二戰時期常見的半履帶車到了現在卻消失在我們眼前了呢?

▲二戰時期德國採用半履帶車拖曳牽引式火炮

而在二戰之後對於機械化部隊裝甲化的概念更新以及像裝甲運兵車和步兵戰車這些機械化程度裝甲化高的出現使半履帶車陷入了尷尬的地步,在公路上跑沒輪式裝甲車快,在越野速度也沒坦克那麼快,而且大部分半履帶車的頂部是敞開的,勢必在遭到頂部曲線火力打擊時會吃很大的虧,防護水平受限於工業水平都較低,而半履帶半輪子的設計對修理保養和後勤保障提出不小的難度。

只能說半履帶車是一種不理想的產物,所以戰後各個國家開始發展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工業水平的上升也加劇了半履帶車的淘汰速度,畢竟裝甲輸送車和步兵戰車在各方面指數都高於半履帶車。所以一種裝備的淘汰不僅僅是其缺陷的性能,更因為是有了能將其替代的新裝備的出現所以才將半履帶車劃入了淘汰的隊列當中沉入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