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未知的恐懼才是最可怕的

在深圳打拼的人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在這裡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靠月薪基本上是買不起了,於是公租房、安居房等各類保障性住房,就成了一些經濟條件不太好的人的最佳選擇。

但是前幾天深圳發生了一起有關公租房的大新聞:

深圳市寶安區華聯城市全景小區住戶控訴,與小區一牆之隔的配建公租房項目將住進17位精神類殘疾人。小區居民質疑大量精神類殘疾人集中入住公租房的安排欠妥,情緒激烈。

新鄰居可能是17位“精神病人”

華聯城市全景花園是深圳寶安的城市更新項目,也是位於當地的傳統豪宅片區。這幾年建成之後,根據相關政策共配建了

374套公共租賃住房,與小區商品房有圍牆隔離(該小區商品房,目前市場均價在8萬元左右)。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華聯城市全景小區配建保障房

目前,該項目已分配350套,基本上配租給排隊輪候的申請者以及符合規定的高層次人才。剩餘24套,寶安區住建局根據相關法規政策,定向給了輪候庫中的優撫及殘疾人家庭。

根據終審合格家庭名單及選房排位公示表,其中有17位為精神殘疾者,存在一級到四級精神殘疾

(如下圖▼)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精神殘疾分為四級,最嚴重的是一級

精神殘疾一級:

適應行為嚴重障礙;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忽視自己的生理、心理的基本要求。不與人交往,無法從事工作,不能學習新事物。需要環境提供全面、廣泛的支持,生活長期、全部需他人監護。

精神殘疾二級:

適應行為重度障礙;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基本不與人交往,只與照顧者簡單交往,能理解照顧者的簡單指令,有一定學習能力。監護下能從事簡單勞動。能表達自己的基本需求,偶爾被動參與社交活動;需要環境提供廣泛的支持,大部分生活仍需他人照料。

精神殘疾三級:

適應行為中度障礙;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可以與人進行簡單交流,能表達自己的情感。能獨立從事簡單勞動,能學習新事物,但學習能力明顯比一般人差。被動參與社交活動,偶爾能主動參與社交活動;需要環境提供部分的支持,即所需要的支持服務是經常性的、短時間的需求,部分生活需由他人照料。

精神殘疾四級:

適應行為輕度障礙;生活上基本自理,但自理能力比一般人差,有時忽略個人衛生。能與人交往,能表達自己的情感,體會他人情感的能力較差,能從事一般的工作,學習新事物的能力比一般人稍差;偶爾需要環境提供支持,一般情況下生活不需要由他人照料。

(上下滑動查看精神殘疾級別)

小區業主牆裂不滿投訴抗議

正是這則公告,讓小區業主發現這棟原為人才引進的配建保障房將可能迎來17位患有精神殘疾的新鄰居。一時間瞬間炸鍋,引起了不少業主的擔憂和不滿。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7月18日,家在深圳論壇的網友發佈帖子《小區房價7萬5,搬進來17個精神病人,咋辦?》,質疑大量精神類殘疾人集中入住公租房的安排欠妥,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根據深圳晚報記者報道,這24套公租房,符合申領條件的共有41戶家庭,其中4戶為優撫家庭,37戶為殘疾人家庭。殘疾人家庭中,有

17戶為精神類殘疾人家庭。其中15位是未成年精神類殘疾人

這41戶申請認租的家庭,只有排名靠前的24戶可以優先申請。所以最終到底有多少精神類殘疾人家庭會入住,目前還是未知。

寶安住建局發文公開回應

面對業主們的質疑,7月19日,寶安區住建局發佈的《關於華聯城市全景花園有關情況的說明》,公開說明候選家庭中,部分為有自閉症兒童的家庭。同時呼籲廣大住戶及網民,給予殘疾家庭更多的包容和關愛,攜手共建和諧社區。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寶安住建局表示,目前已向反映情況的住戶做好政策解讀和情況解釋工作。下一步,將採取以下舉措——

① 協同衛計等部門,邀請有關專家,對殘疾人家庭進行逐一走訪、逐一核實。

② 進一步加強與業主的溝通,搭建商品住房業主、保障房租戶、優撫和殘疾人家庭的溝通平臺,爭取與業主群體的最大共識。

③ 完善本次優撫和殘疾人家庭配租公共租賃住房方案,在確保業主安全的基礎上維護優撫和殘疾人家庭的住房保障優先權。

④ 邀請社會愛心人士,對入住的殘疾人開展關愛行動,同時督促其監護人做好患者的日常監護工作。

此外,原定7月19日的選房計劃已暫緩。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這件事情爆出來後網上輿論也炸了鍋!

反對的人認為:

“肢體殘疾的殘疾人我並不歧視,覺得他們都是斷了翅膀的天使。但是精神殘疾我接受不了,畢竟現在是精神病超級免死金牌的年代。並且有些監護人並不能好好照看,我的親人要是因此受傷我會難過”——♪three

“還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一棟樓某戶租戶,家裡有個兒子每天坐在陽臺的安全護欄上大喊大叫,家人說有病會抱住女的但不打人,可誰信呢,畢竟只有一條命的。國家對精神病患者監管還不太嚴格,這麼集中性地安排肯定是不妥當的。”——DAO

理解的人認為:

“其實誰能保證自己一生無病無災,我是社工,我們平常在社區就服務精神殘疾人士,他們中可能有人會有肇事的風險,但回到社區康復都是病情比較穩定的,定期服藥回訪就可以了!如果這個社會多一些包容,對多元的寬容,這個社會將更美好。因為新聞報道,大家都將暴力與精神病劃等號了,在深圳這樣的一線城市,大家還是因為對精神病一知半解的事而恐懼!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寬容,社會真的更美好。”——吉梅

“精神殘疾人並不只有一種。包括文中提到的自閉症,以及重度抑鬱等一些實際上對社會沒有攻擊性的精神疾病,如果嚴重影響到個人工作及生活方面的能力,也是可以申領殘疾證的。希望更多不要把精神殘疾和精神分裂等重性精神疾病甚至於攻擊性等同起來。”——Sylvia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這些“精神病”,其實沒那麼可怕

現在很多人“談精神病色變”,覺得精神類殘疾患者神志不清、會有攻擊性,彷彿一不小心就會暴力傷人。這其實都是源於對精神類疾病的不瞭解和誤解,精神類殘疾≠精神病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精神殘疾也分很多種類,不排除其中一些有傷害他人的可能因素,但是這些常見的精神類病症,比如:抑鬱症、自閉症、焦慮症等是基本不具備攻擊性的

抑鬱症

抑鬱症又稱憂鬱症,是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徵的一類心理疾病。

抑鬱症輕症病人主要表現為外表如常,內心有痛苦體驗,中度患者可表現為情緒低落、愁眉苦臉、唉聲嘆氣、自卑等,有些患者常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反應遲緩和、失眠多夢等症狀。重症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悲觀厭世、絕望、自責自罪、幻覺妄想、食慾不振、體重銳減、功能減退、並伴有嚴重的自殺企圖,甚至自殺行為。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7年2月對外發布數據,目前全球抑鬱症患者總數已經達到了3.22億人,全球總體患病率為4.4%,其中我國抑鬱症患病率為 4.2%,患者人數超過5400萬人。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抑鬱症的常見症狀:

1.情緒障礙

患者心境不良,情緒消沉,或焦慮、煩躁、坐立不安;對日常活動喪失興趣,喪失愉快感,整日愁眉苦臉,憂心忡忡;精力減退,常常感到持續性疲乏;認為活著沒有意思,嚴重者感到絕望無助,生不如死,度日如年,部分患者有著結束自己生命的意念。

2.思維緩慢及自我評價降低

表現思考能力下降,患者常常感到思維變慢了,腦子不好使了,各方面能力都下降了,常常自疚自責,自我評價過低,明明學習工作很好,卻對自己事事不滿意,將自己過去的一些小錯誤、小毛病都說成是滔天大罪。

3.精神運動遲緩

患者精神運動明顯抑制,聯想困難,言語減少,語音低沉,行動緩慢。有時閉門獨處,淡漠親情,不能料理家務,嚴重者不語、不動、不吃、不喝。

4.其他症狀

患者常常出現食慾、性慾明顯減退,明顯消瘦,體重減輕;失眠嚴重,多數入睡困難,噩夢易醒,早醒,醒後無法入睡,抑鬱症常表現晨重夜輕的規律。

內容來源: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 王勇專家的個人網站

(上下滑動查看抑鬱症症狀)

上述雖然是抑鬱症的症狀,但更寬泛點說亦是身體裡化學作用的結果,其實是超出抑鬱症患者自身能控制的範圍的。

現在這個社會,大部分人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各種抑鬱情緒,小編周圍朋友就有很多“中招”。

所以聽到“抑鬱症”這個詞的時候,希望大家不要帶上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自閉症

自閉症屬於發育障礙類疾病,一般指兒童孤獨症。

兒童孤獨症是廣泛性發育障礙的一種亞型。以男性多見,起病於嬰幼兒期,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言語發育障礙、人際交往障礙、興趣狹窄和行為方式刻板。約有3/4的患者伴有明顯的精神發育遲滯,部分患兒在一般性智力落後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較好的能力。

2014年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佈的最新數據:在美國,每68個兒童中就有1個患有孤獨症,這個數字遠高於癌症(1/1500)、糖尿病(1/500)的發病率。

而在我國,根據由兒科醫院牽頭的全國聯合課題組的摸底篩查,僅正在正常學校中就讀的6-12歲學生中的患病率就達到0.41%,相當於每250個兒童中就有一個患有孤獨症。還不包括無法統計的因病失學在家的患兒。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兒童孤獨症的症狀:

1.語言障礙

語言與交流障礙是孤獨症的重要症狀,是大多數兒童就診的主要原因。語言與交流障礙可以表現為多種形式,多數孤獨症兒童有語言發育延遲或障礙,通常在兩歲和三歲時仍然不會說話,或者在正常語言發育後出現語言倒退,在2~3歲以前有表達性語言,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甚至完全喪失,終身沉默不語或在極少數情況下使用有限的語言。他們對語言的感受和表達運用能力均存在某種程度的障礙。

2.社會交往障礙

患者不能與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際關係。年幼時即表現出與別人無目光對視,表情貧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擁抱、愛撫的表情或姿態,也無享受到愛撫時的愉快表情,甚至對父母和別人的擁抱、愛撫予以拒絕。分不清親疏關係,對待親人與對待其他人都是同樣的態度。不能與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戀關係,患者與同齡兒童之間難以建立正常的夥伴關係,例如,在幼兒園多獨處,不喜歡與同伴一起玩耍;看見一些兒童在一起興致勃勃地做遊戲時,沒有去觀看的興趣或去參與的願望。

3.興趣範圍狹窄和刻板的行為模式

患者對於正常兒童所熱衷的遊戲、玩具都不感興趣,而喜歡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個瓶蓋,或觀察轉動的電風扇等,並且可以持續數十分鐘、甚至幾個小時而沒有厭倦感。對玩具的主要特徵不感興趣,卻十分關注非主要特徵:患者固執地要求保持日常活動程序不變,如上床睡覺的時間、所蓋的被子都要保持不變,外出時要走相同的路線等。若這些活動被制止或行為模式被改變,患者會表示出明顯的不愉快和焦慮情緒,甚至出現反抗行為。患者可有重複刻板動作,如反覆拍手、轉圈、用舌舔牆壁、跺腳等。

4.智能障礙

在孤獨症兒童中,智力水平表現很不一致,少數患者在正常範圍,大多數患者表現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國內外研究表明,對孤獨症兒童進行智力測驗,發現50%左右的孤獨症兒童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於50),25%為輕度智力缺陷(智商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於70),智力正常的被稱為高功能孤獨症。

(上下滑動查看兒童孤獨症症狀)

雖然醫學上目前還不能徹底治癒自閉症,但是特殊教育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自閉症兒童發育障礙。

如果恢復情況理想,他們甚至可以像正常人一樣和同齡人交流玩耍。所以不要歧視和排斥他們,多些耐心,你也許就能感受到他們的可愛。

焦慮症

焦慮症(anxiety),又稱為焦慮性神經症,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

可分為慢性焦慮,即廣泛性焦慮(generalized anxiety)和急性焦慮,即驚恐發作(panic attack)兩種形式。

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對象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注意區分正常的焦慮情緒,如焦慮嚴重程度與客觀事實或處境明顯不符,或持續時間過長,則可能為病理性的焦慮。

國家衛計委2017年4月發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心境障礙患病率為4.06%,其中焦慮障礙患病率為4.98%,高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部分調查的結果。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焦慮症症狀表現:

1.慢性焦慮(廣泛性焦慮)

(1)情緒症狀 在沒有明顯誘因的情況下,患者經常出現與現實情境不符的過分擔心、緊張害怕,這種緊張害怕常常沒有明確的對象和內容。患者感覺自己一直處於一種緊張不安、提心吊膽,恐懼、害怕、憂慮的內心體驗中。

(2)植物神經症狀 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口乾、尿頻、尿急、出汗、震顫等軀體方面的症狀。

(3)運動性不安 坐立不安,坐臥不寧,煩躁,很難靜下心來。

2.急性焦慮(驚恐發作)

(1)瀕死感或失控感 在正常的日常生活中,患者幾乎跟正常人一樣。而一旦發作時(有的有特定觸發情境,如封閉空間等),患者突然出現極度恐懼的心理,體驗到瀕死感或失控感。

(2)植物神經系統症狀同時出現 如胸悶、心慌、呼吸困難、出汗、全身發抖等。

(3)一般持續幾分鐘到數小時 發作開始突然,發作時意識清楚。

(4)極易誤診 發作時患者往往撥打“120”急救電話,去看心內科的急診。儘管患者看上去症狀很重,但是相關檢查結果大多正常,因此往往診斷不明確。發作後患者仍極度恐 懼,擔心自身病情,往往輾轉於各大醫院各個科室,做各種各樣的檢查,但不能確診。既耽誤了治療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來源:國家衛健委權威醫學科普項目傳播網絡平臺/百科名醫網

(上下滑動查看焦慮症症狀)

說實話看了這個症狀描述,一直覺得自己有輕度焦慮的小編,開始更加惶恐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畢竟新媒體是個高壓、高強度的職業,心慌、出汗、頭暈等這些症狀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都有出現過,只要妥善治療疏導,就可以慢慢恢復。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政府應該公開透明化

這次寶安住建局公佈了公租房合格家庭名單及選房排位公示表,表上也備註了精神類殘疾家庭的一些信息。

雖然目前為了保護殘疾人家庭隱私,住建局將部分信息進行了撤換。

但是業主們至少知道了有17位精神類殘疾人,知道了他們都有哪些病症。知道了他們大部分患的是不具備攻擊性的精神疾病。

政府應該這樣公開透明化。第一,群眾有知情權。第二,將實際情況講出來,不會引起不必要的猜疑。

在接下來的過程中,政府機構能夠再核實清楚“特殊家庭”的病症類別,將相關事項科普公示出來,並做好監管把控,保護好“特殊家庭”的個人隱私,告知群眾他們的實際情況是怎麼樣,是否存在風險,有多大風險,要怎麼和這些“特殊家庭”相處,如何幫助關愛他們就更好了。

這樣大家至少有個思想準備,也有了應對措施,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小區房價並不會因此受影響

大部分業主接受不了精神類殘疾人入住的原因,除了擔心有安全隱患之外,還氣的是,自己花千萬元辛辛苦苦買的豪宅,結果還要和“精神病人”住在同一個小區。就算不願意共住一個小區,把房子轉賣出去,那價錢也會受影響吧?

其實,房價不會因此而受影響。歸根結底是因為深圳的商品房與保障房沒有分類管理

而在此前“二次房改”的規劃中,深圳將在2018—2020年建設籌集各類住房42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少於25萬套。這些保障住房的供給渠道,主要依靠開發商。

簡單說來就是,2018年-2020年建設的商品房都將配建一定數量的保障性住房

也就是說,購買商品房,就不可避免的會搭配保障性住房。而保障性住房的優先入住對象,是殘疾人士,國家要優先保障殘疾人士的權益。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在短時間內,我們沒法改變這些政策措施,只能接受。

部分業主擔心的因精神類殘疾人家庭入住小區會導致房價下降的問題也不存在。因為接下來購買的商品房都會配建保障性住房,都將是同樣的情況。

未知的危險才最恐懼

不少小區業主投訴反對,都是因為怕受影響,以及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無形的隱患。但其實,真正更具危險性的,是生活中那些措手不及的未知的風險。

已知的透明化事物,存在可預見性,即使有潛在風險,也能夠防患於未然。然而未知的危險才是最讓人恐懼的。

我們身邊就有諸多未知的風險降臨,比如高空拋物砸傷路人家養寵物突然傷人小區內開車碾壓到兒童、以及最近引起全民憤慨的問題疫苗事件

等等……

7月20日,“熊孩子”高空扔磚頭差點砸傷路人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7月21日,貴州一小區陽臺墜落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縱觀歷年來發生的事件,還有“馬加爵殺死同學案”、“復旦博士黃洋被投毒死亡案”、包括前幾天重慶發生的現實版“釜山行”“地鐵女子咬人案”等等……

甚至週末娛樂一下去聽個張學友演唱會,都能碰到通緝犯……

談個戀愛也有可能被對方殺害……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潛在風險,是無法預測的。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這裡並非是說,可預測的就不算風險。明知不安全了,我們還要靜候它的到來。其實在生活中,每個人身邊都也可能存在著一些“精神類殘疾”病人,如我們常見的抑鬱症、焦慮症、社交恐懼症等都屬於“精神類殘疾”。

這其中,社交恐懼症應該是最常見的了。我們身邊也或多或少會有一兩個這樣的朋友或者認識的人。

但是我們並不會覺得他們恐懼,對我們有威脅性。

其實只要正確的瞭解了這些精神類疾病,並加以正確的對待和處理,在他們本身不具備危險攻擊性的情況下,基本上是不會有什麼風險的。

反而是那些未知的,我們不可預估和防範的風險,才是最危險的。

恐懼源於未知,你永遠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個先來。

和17位“精神病人”做鄰居,你願意嗎?

出品:吃貨劇組

深圳吃喝玩樂發佈

南方都市報、深圳客、中國網、網絡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