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招牌菜之燒鵝

“燒鵝”是粵菜中的一道傳統名菜,它以整鵝燒烤製成。成菜色澤金紅,鵝體飽滿,且腹含滷汁,滋味醇厚。將燒烤好的鵝斬成小塊,其皮、肉、骨連而不脫,入口即離,具有皮脆、肉嫩、骨香、肥而不膩的特點。若是佐以酸梅醬蘸食,更顯風味別具。

歷史記載,早在1600年前的北魏時期,燒鵝就問世了,當時叫“搗炙”,是用姜、蔥、醋、花椒、橘皮、芹菜、蒜、豆豉、醃醬瓜、雞蛋等作料炮製而成,這是燒鵝的粗放階段。到唐代有位大臣向唐中宗進獻了一桌“燒尾”筵席,其中有一道名叫“八仙盤”的佳餚,正是燒鵝。從那時起,燒鵝從上流社會流向民間,製法推陳出新,不斷完善。

至今粵式燒鵝能獨步天下,除了鵝種好,槽養有法外,烤制也是錙銖必較的一環。

潮州招牌菜之燒鵝

在潮州,一般大過節或過年,家家戶戶都會準備只燒鵝來祭祖,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一年之中,最適宜吃鵝的是春秋兩季:春季是指清明前後的兩個月,秋季是指重陽前後的兩個月。這兩個節日恰巧都要祭祖,燒鵝金紅的外皮本來正合“紅皮”的意頭,誰料在“赤壯”上被紅燒乳豬奪去了頭彩,燒鵝便成為陪襯角色。幸好在燒滷大拼盤裡,燒鵝和紅燒乳豬都是大配件,平起平坐,不分彼此。

喜好燒鵝者,對燒鵝有更高要求:鵝不熱,不要;皮不脆,不試;肉不嫩,不吃;不入味,不嘗;沒鵝汁,不碰

其實燒鵝真正好吃的部位有三個:第一個是鵝粹窩,也就是鵝頸以下,鵝胸以上的那個裝食物的囊袋,這個部位油脂少,帶點爽脆,燒製時所有配料醬汁都匯聚這裡,浸淫滲透,屬精華部分;第二個是鵝背,這個部位脂肪不厚,不油不膩,皮香肉滑;第三個是鵝掌,這個部位膠質豐腴而柔韌,味道鮮美,最宜咀嚼。懂行的這樣指點眾生:如果酒席上有公筷,要夾菜給特別的客人,就應該揀這三個部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