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史上最有争议的两个人物

曹继武与王辅臣是形(心)意拳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笔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查询曹氏与王辅臣等人的资料。皇天不负有心人,一日偶读《西征随笔》时,竟然发现了曹氏与王辅臣的蛛丝马迹:

形意拳史上最有争议的两个人物

网络图片

作者汪景祺在《西征随笔》中记载高士奇的为人时,对曹氏亦有描述。高士奇字澹人,号竹窗,又号江村,杭州府人。关于他的身世及发迹之始,有的说他在报国寺廊下卖字糊口,为祖深所见,荐于索额图家奴门下做客,复转荐于索额图。据汪景祺记载,索额图死于宗人府,家产被没收,全家受祸,都是高士奇所为。

高索反目的主要原因是索额图持椒房之亲,对士大夫从来没什么礼貌,更何况高士奇是他家的小跟班,对高士奇颐指气使,不拿当人看就更不在话下了。后来高士奇受宠于康熙,已是朝中权臣的身份,但见索额图时还要跪着。索额图的家人奴仆尚称高士奇为“高相公”,索额图是想骂就骂,有不如意的就罚高士奇跪在大院中,高士奇便把索额图旧日的恩情抛在脑后,恨不得置索额图于死地。

曹继武(曹曰玮)也就是因为曾目睹了高士奇的窘状,怕高士奇迁怒报复,才称疾回归故里。

《西征随笔》中曹继武

高文恪之与索额图,固有德无怨者也。索额图死于宗人府,籍没赀财,全家受祸,皆高为之。索以椒房之亲,世又世贵,待士大夫向不以礼;况高是其家狎友,其召之幕下也,颐指气使,以奴视之。

高方苦饥寒,得遇权相,拜跪惟谨,殊以为荣。后高受知先帝,游历显官,而见索犹长跪启事,不令其坐。且家人尚称为“高相公”,索则直斥其名,有不如意处则跪之于庭而丑诋之。高遂忘旧恩而思?刃于其腹中。

癸未年,高随驾北上,时高已叛索比明珠矣。往谒索于其家。索袒裸南向坐,高叩头问起居,索切齿大辱及父母妻子。高免冠稽颡不敢起,若崩厥角泥满额。总兵曹曰纬在京候补,先帝命索饮食之。高见索时,曹侍立帘外,思曰:“高知我见其情状,必迁怒于我矣。”遽引疾归。

索有门客曰江黄者,绍兴人,索之委任十倍于高。高虽揽重权,江视之蔑如也。其时仪同开府于高称门生者,指不胜屈;而江仅以弟畜之,高不胜偾,遂欲杀江以除索,而江不免。

江死之日,高以告归,方渡江,忽曰:“江老且至矣。”口中喃喃若与人晤对而谢过者,即目不见一物,抵平湖不数日死。或曰:“大学士明珠即与定计杀江已除索,然于高仇颇深,因饯而毒之,如俗所谓慢药者。”

《广阳杂记》中的王辅臣

王辅臣本姓李,河南人,少为宦官家奴。后闻其姐夫在流贼中,往依之,骁勇善战,而樗蒲一掷,饶有刘毅之风,尝一夜输银六百两。其姐夫知而谋杀之,弯弓于门内以待。辅臣归,一发不中,反杀其姐夫而逃。

后流入姜臻营,为某料某帐下健儿。有王进朝者,无子,与料善,问料曰:“汝帐下有可为我义儿者否?”料曰:“此有二人,其一知书,一不知书,惟公择。”不知书者则辅臣也。王择不知书者,自此为王氏子矣。

辅臣长七尺余,面白皙,无多须髯,眉如卧蚕,如世所图吕温侯像。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号曰“马鹞子”。清兵之围大同也,辅臣乘黄骠马,时出剽掠,来则擒人以去,莫有撄其锋者。清兵远望黄骠马而来,辄惊日:“马鹞子到!”即披靡走。

又:八王得罪死,辅臣没入身者库久之。章皇帝亲政,尝附髀谓鳌拜曰:“闻有马鹞子者勇士,进不知何在?安得其人而用之!”拜亦不知也。

一日,拜之仆、骑而过市,遇一少年下马而避道左。仆怪而问之,曰:“我马鹞子也,向者于某所识公,公忘之邪?”仆喜曰:“我主甚念尔,尔来朝不可不早来谒。”归以启鳌,鳌亦喜,俟其来,即率之以见上。大喜,立授御前侍卫一等虾。

又:御座前有蟠龙豹尾枪一对,上指谓辅臣曰:“此枪先帝所遗以付朕者。朕每出必列此枪于马前,以无忘先帝。汝先帝之臣,朕先帝之子,它物不足珍,其分此一枪以蜴汝。汝持此往镇平凉,见此一枪如见朕,朕见此枪如见汝矣。”辅臣拜伏于地,泣不能起,曰:“圣恩深重,臣即肝脑涂地,不能稍报万一,敢不竭股肱之力,以报涓埃!”涕泣而出。

附:《姬际可自述》原文:“老朽姬际可,字龙峰,祖居蒲车诸冯里。自幼熟渎诗书,本欲光宗耀祖,奈因万历后,横征暴敛,又遭强暴之侵凌,年十三岁,家业渐败。家父为余延师习武,与寄居蒲东之钱塘赵文龙同窗习武五载。后父母相继辞世,遂上嵩山学艺,十易寒暑,自谓颇得少林秘传,尤擅长枪击刺之术。余以处乱世,出则呆操兵,归则持枪可自御。若太平之口,刀兵鞘伏,倘遇不测,将何以御之。由是出走南方,遍访精擅技击者,并期会晤师弟云飞。访之未得,至西湖又到峨眉,一无所得,又转道汉中,逾秦岭,入终南。彼时因落魄江湖,毫无过进,既不能遂平生之志,又不能重返故同,生趣毫无,遂生遁世之心,于是越群峦,探古洞。在玉柱峰下,寻得一座坍塌残破古刹,决意在终南作为我归宿之地。尔时,老朽倍收艰辛,苦莫可喻,柄身古刹,四壁萧然,单将东配殿修葺,以避风雪。夜深常被野兽咆哮之声所扰,难以入寐。一次,提剑逐兽返寺,偶见西配殿内隐约有微光照射。尔时星月皎清,老朽疑残窗射入,细一审辨,更觉疑多,好奇心动,燃松油上照,土蔽尘封,显露点点微光,纵身一跃,跨上横陀,竟在承尘上放有一柄古剑,一个木匣。老朽捧来端详,剑鞘形式古雅,寒光耀日,锋利异常,上嵌‘汤阴岳氏’四字,并无剑名。老朽不识其剑,实贵其人。再开木匣,却是一部手册,题名《六合拳经》。其中有五行变化之原理,阴阳造化之枢机,起落进退虚实之奥妙,武术之精华尽集于此书。老朽感焉,悉心研究其中精义,经十载之苦心钻研,会其理于一本,通其形于万殊,以六合为法,五行、十形为拳,以心发动日意,意之所向为拳,名日‘心意六合拳’。诚恐有负岳武穆著书意义,决心传之后世,遂离终南东行,遍访名师,物色传人。然此拳一经问世,人竟以狂妄目我,庶不知此拳有防身御侮养性修身之术,以心意诚于中而肢体形于外,含藏先天之本,性命生死之道,阴阳之母四象之根,以夺阴阳之造化,扭转乾坤之枢机。然沿途所遇,皆庸俗之辈。到苏、常一带访友,巧遇到王辅臣父子,承他父子另眼相待。其子耀龙尚能刻苦用巧,转瞬五载,又西南行,至秋浦遇曹公,托其子继武于我,一教十二年,其技方成。阔别多年之云飞弟在此奇遇,叙述其从镇三江陆稼民门下学得少林真传,彼此相较,心意六合拳实有独到之处。诚恐后学者不知,故录之以志,丙寅(康熙二十五年)仲春际可书于秋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