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世平|《南园词话》三十七则(1-10)

蔡世平|《南园词话》三十七则(1-10)

蔡世平,知名词人、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华诗词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学研究与交流中心特聘专家,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中国楹联学会顾问。主要作品集有:词集《南园词》《南园词二百首》《21世纪新锐吟家诗词编年》、楹联集《南园楹联》、散文集《大漠兵谣》、诗论集《中华诗词现代化散论》。因《南园词》创作,引发“蔡世平文化现象”,评论、研究与赏析《南园词》的专著有《南园词评论》(李元洛、周笃文、王兆鹏等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旧体词的当代突围——以蔡世平南园词为例》(王雅平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南园风景——蔡词赏析》(何文俊著,线装书局2012))。

蔡世平|《南园词话》三十七则(1-10)

《南园词话》三十七则

蔡世平

词是什么?词,是古人创造的既能通天入地,又能探幽访秘的“神器”。词的神奇性在于,能以最精短的语言实现人性的深度表达,又能以最快的速度抵达人类遥远的精神故乡。那里有父亲的微笑,母亲的叮咛。

词是一个生命体。它能呈现给读者一种生命状态。

词在鱼背上雀毛边。当然,词人也会在人类生活和自然社会的骨头缝里找到词。目光和思绪常常打量的地方,词意总是星星点点地亮着。

同样,词,还在词人心里养着。一句不经意的话或者一件微不足道的事,触动了词人,词随心动,心与词飞,于是,词句就自然而然吐了出来。

写词就是写人。作品的人性深度,也就是作品的艺术高度。

词的品貌是风雅,如翩翩少年,美须长者。风雅不是装出来的。风雅得有底子,麻袋上绣花,不成。风雅是树,土是根基。风雅是云,天是背景。风雅是花,春是母腹。

词笔要深入生活的细部,也要深入灵魂的细部。越细越深刻,越细越丰富,越细表现力越强。当然,细不是芝麻绿豆,婆婆妈妈。细是血的颜色、心的温度。

民间和土地的智慧永远值得珍视。依我看,写词就如乡民拔萝卜,要拔出萝卜带出泥才叫好。读者看到词上的“泥土”和“小须毛”,自然感到亲切和温暖。

词是汉语言文字的特殊产物。语言是一条河流,流动才显出生息。

当代人的词应通过当代人的语言组合、安排,出现新的意义和可能。让读者大吃一惊:话还可以这么说,词还可以这么写。

狗要叫,词语要跳。狗叫起来,行人就警惕了;词语跳起来,读者就不打瞌睡了。

(精彩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