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文、公關和網紅大V背後,是刷流量的遊戲規則

爆文、公關和網紅大V背後,是刷流量的遊戲規則

過去這一週,汽車自媒體“慢速公路”發文怒懟藍標公關在寶馬麗江的試駕會上邀請假網紅大V的事件,仍在互聯網上吵得沸沸揚揚。

事後,儘管藍標的“妹子們”及時予以“回擊”,但卻依舊難以平息吃瓜群眾對於大V的質疑。與其說是網友們不信辛苦的公關妹子,倒不如說是看不慣所謂網紅大V斂財的“吃相”。

“說是幾百萬粉絲,投個推廣幾萬塊,結果連個互動轉發都沒有。”聊起這個話題,曾作為甲方代表的嚴宇(化名)對此感慨頗深。

他表示對於品牌方來說,投放宣傳最常見的方式,莫過於在微博、微信上找來知名網紅大V、意見領袖,通過其影響力廣而告之。

然而,在投放推廣的過程中他漸漸發現,有不少百萬粉絲級別的大V,幾乎都沒有互動。就連點讚的人數,也屈指可數。

如今看來,這與“慢速公路”在爆文中描述的場景何其相似。被質疑的百萬粉絲大V們,真能靠刷量刷出存在感嗎?

刷量並不新鮮,“面子”需求巨大

“大V、網紅可能很多都是靠刷量才能撐起自己的門面,也因為有他們才撐起了刷量的行當。”

經營某“刷量工廠”的彭亮(化名)透露,刷量、加粉這些名詞,從有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開始,就一直伴隨至今。

如今,這已經成為知名的網紅號、營銷號在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不少微博上號稱超過百萬級粉絲,或是微信上號稱數十萬粉絲的大V,都會含有水分。”他說,如果按照傳統的內容養號方式,一般自媒體養出一個十萬粉絲級別的大號,順利的話也需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然而,要是通過加粉、刷量“輔助”完成,很快就會出現一個行業大號。在以粉絲數量多少定推廣費用高低的營銷大環境下,這些網紅大號顯然是很“值錢”的,“性價比”也十分高。

“之前還有些自媒體號,願意加貴一點的活粉,但因為總是掉粉,所以現在幾乎都選擇加廉價的殭屍粉。”他表示所謂的“活粉”,便是通過紅包引導關注的真人粉絲。這些貪小便宜的“羊毛黨”往往在領取了紅包之後便會取關賬號,讓運營者都很是煩惱。

至於“殭屍粉”,則是由電腦系統自動註冊生成,擁有頭像、暱稱的“機械粉絲”。為了讓這些“機械粉絲”看起來儘可能像真人,彭亮和不少刷量機構都會使用群控工具,幫助其完成轉發、點贊、發圖等簡單的行為操作。

“很多殭屍號,都是早期平臺監管鬆散時,批量註冊下來的。”據他透露,微信訂閱號加類似的殭屍粉,一千個價格為十幾元到幾十元錢不等。微博殭屍粉的價格,則更加便宜,每千個粉絲5~8元。想要創造一個百萬粉絲級別的“微博大號”,成本也就幾千元。

有部分號稱百萬粉絲級別的“微博大號”、“微信大號”,其文章評論、互動數據幾乎為零。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

“多數情況下甲方或者公關公司,大多都只看大V的基礎數據,因此刷量加粉的市場需求才如此巨大。”在彭亮看來,網紅、大號刷量已經成了行業的通病。而其工作室動輒數十萬計的月收益,恰巧也反映出了營銷圈裡諸多浮躁情緒。

或許,在這種情緒的驅動下,內容已經漸漸變得不再重要。如何快速斂財,才是這部分自媒體運營者所關注的重點。

大號“互動”戲份不足,只因成本太高

“大V的互動並不是不能做,只是過程複雜,成本過高。”

就要事先將對應的話術整理一份,輸入到群控系統中,這樣才能使“殭屍粉”說“人話”,即用真實的語言進行互動。

同樣從事刷量加粉業務的楊懷哲表示,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或是其他網媒平臺,想要讓“殭屍粉”實現評論、評價等簡單的互動行為,

雖然這樣刷評價、評論的方式價格便宜,每條只要幾毛錢,但群控“殭屍粉”只能夠在事先準備好的話術檔案中,隨機選取一段內容進行評論,出現重複的情況也十分普遍,容易被用戶識破。

楊懷哲透露,之前有部分具有語句合成功能的群控軟件,可以實現評論、聊天等功能,但在隨機合成的過程中,總是容易出現BUG、病句、答非所問等問題。若想要實現最真實的互動、評論,往往是需要人工操作介入的,這就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員成本。

“說白了,就是人工編輯互動內容,人工進行操作。雖然可以在群控設備上逐一操控手機完成,但過程太繁瑣。”他坦言曾有不少營銷號定製過這一項“真人”互動業務。

光是刷一條原創評論(評價),所耗費的時間人力成本費用,就已經高達2-3元,“如果是在各類任務群中發佈相關的有償刷評論的任務,則單條真實、原創的評論成本將會更高。”

這樣的一場“互動”策劃下來,所耗費的預算少說幾百元,多則上千。偶爾刷一次類似的“互動”,部分“大V”和“大號”運營者還是能夠吃得消的,但長期這麼做,財力上就實在難以承受了。

楊懷哲補充道,在這部分自媒體運營者看來,若甲方或公關機構支付的推廣預算較高,則會在刷基礎數據的同時,做一做成本頗高的“內容互動”(刷評論),讓整個營銷結果看起來更“好看”些。

如果推廣費用有限,運營者自然會選擇放棄“互動”的環節,或者借用親友的賬號,象徵性的評論一番。尤其那些動輒擁有數十、上百個自媒體“大號”的營銷機構,更是不可能在刷“互動”上投入過多的預算。

“但就算再熱鬧,也都達不到宣傳推廣的效果。”楊懷哲表示,不管賬號是否有瀏覽、閱讀、互動數據,都是依靠大量“殭屍粉”、群控系統刷上去的,根本沒有真正的用戶在瀏覽“大號”所發佈的內容。

對於這部分“大號”的運營者來說,只要在最後能夠拿出一份漂亮的“數據”給到“甲方爸爸”,也就萬事大吉了。唯一被有效“傳播”的對象,或許就只有彭亮、楊懷哲這樣的刷量灰產了。

然而,即便被眾多“大號”依賴,刷量灰產們還是覺得這門生意遠不如以前好做了。

營銷只看數據,刷量競爭激烈

“雖然市場需求大,但平臺的監管也嚴了不少。”

彭亮表示,隨著微信、微博等社交平臺規則的改變,更多新驗證機制的加入,養“殭屍粉”已經變得越來越難。甚至有許多早期用軟件批量註冊的賬號,也都被接連封禁。

“損失了很多賬號,註冊新的賬號成本又太高。”再加上刷量市場需求不斷增加,不少新的機構聞風入行,導致行業競爭激烈。在“貨比三家”的原則下,刷量、加粉的報價不斷被大V和大號們壓低。

除此之外,他表示在過去的這幾年裡,租金、人員、硬件費用也都不斷地在增加中,導致“殭屍粉”的維護投入大幅提升。儘管能夠維持較為穩定的收益,但刨除成本之後,淨利潤遠沒有幾年前那麼高。

“為了降低成本,我不得將設備、人員都往低成本區域轉移。”去年初遠赴東南亞經營“殭屍粉”生意的黃坤在交流中坦言,為了適應國內同行業低價競爭激烈,他不得不在一年多前將“生意”搬往印度,為的是降低整體運營成本,獲得更大的利潤空間。

通過“生產”成本低廉的“殭屍粉”,他繼續做著國內大量營銷號大V 刷量、加粉的生意。但卻仍舊受到不少新銳刷量機構的競爭衝擊。為了搶佔市場,爭取用戶,這些機構不惜成本價甚至虧本刷量,讓黃坤感到頭疼不已。

“選擇也多了,殭屍粉、閱讀量自然也就越來越不值錢。”他無奈地表示,不管公關、自媒體“大號”運營者、甲方代表之間的“遊戲規則”如何制定,最終的數據都需要通過刷量支撐。

但與公關機構、運營者相比,處於激烈競爭中的刷量機構,才是明顯被壓榨的下游,“可以說,如今的公關,是經費層層盤剝後層層外包的行為,而我們做的才是最關鍵的一步。”

或許,刷量灰產之所以會有如此巨大的市場需求,與甲方代表、公關、網絡大V間一系列自欺欺人的規則約定不無聯繫。

當每一環的機構,都只對一串串冷冰冰粉絲數字負責時,公關與傳播也將變得不再有意義,假大V利用假數據“行騙”的情況,也將很難從根本上杜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