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安置须“好看”又“好用”

周云龙

媒体近日实地走访国家级贫困县四川达州宣汉县一些乡村时意外发现,去年底竣工的冒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建有新房29幢,但入住村民仅6户;天坪村集中安置点,20栋水电安装齐全的新房同样全部完工,搬迁入住者只有3户。农民为何“喜旧厌新”?多位村民称,安置点周边土地已有归属,无地可种,无事可做,生活也无保障,不得不返回原址,安置房也因此大量空置。记者遇见70岁的村民黎洪森,自去年集中安置后,他白天早起去老宅种地,晚上回安置点睡觉,来回步行山路要耗时4.5小时,单程10公里。

每天步行10公里,对城市健身、消食者而言,是可以朋友圈晒步数的炫耀,而对这山区农民来说,却是难以承受的身心折腾。当然,安置房大量空置,基层干部也不乐意看到。据记者了解,大多易地扶贫搬迁户在收到相关部门通知的时候会入住安置点“配合检查”,通常是住几天后又离开。

扶贫安置是善举,为何又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病态在下面,病灶在上面。从“治未病”或“治已病”的角度,可以批评一些人缺乏底层思维、系统思维,唯上而不唯实,顾头而不顾尾;只考虑外表的居住环境,不关注内在的生存空间、生活质量;只考虑到按时完成安置任务,而忽视安置点的选址、迁入农户土地协调、生产发展等诸多细节问题。善的形式,渐变为舍本逐末的形式主义,现在可能是一种“多发病”,而且基层是“重症区”:一方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另一方面,基层欠缺即时反馈的渠道,也少有抵制“病毒”的勇气。

我们一直习惯这样简单的社会分层:“上面”“下面”,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不只有“面”,不只是“多面”,更有“里”。这个生态系统又是以人为中心的,所有的制度设计、政策选择都要尊重并关注社会成员的个体感受。好的政策落地,好的制度到位,绝对不是“好看”,而应是广大群众普遍感到“好用”“好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