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一個城市的歷史,最直觀的反映,就是林立在各個角落裡的建築。有挑著尖兒的,有矮個彎腰的,有造型摩登的,還有憨厚敦實的,形態不同,氣質便各異,而氣質,從某個角度來講,既反映了建築形式的源起地,又能呈現其誕生時期的時代特徵。蘇式建築,起源於前蘇聯,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國大地多處開花,在結合中蘇建築特色的同時,烙上了那個特殊年歲的記憶。一種建築,一段歷史,記錄著屬於那年那月的匆匆往事。

原中共成都市委辦公樓群·朱樓肅穆猶凝眸

金黃的銀杏,蔥鬱的古樹,肅穆的朱樓,是這個偌大的院子給人的第一感受。原中共成都市委辦公樓群,這個坐落在羊市街19號的古老建築群,有著自己的別樣氣質。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原中共成都市委辦公樓群5號樓被封的側門。朱靜霞 攝影

“5號樓以前就是市委辦公用樓,市委搬走以後,只是把裡面的東西搬空了,樣子一直還是原來的樣子,沒變過。”大門保安張先生說。5號樓,形態嬌巧,小家碧玉。硃紅的門樓,左右頂角雕著雲騰圖案。全樓共上下兩層,每層5間,樓頂加一小閣樓,格子小孔木楞窗,精緻別雅,獨具風格。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原成都市委辦公樓群5號樓變為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第一門診樓。朱靜霞 攝影

繞過5號樓,便可看到個頭稍大點兒的6號樓。同為上下兩層結構,除個頭稍比5號樓大外,最明顯的特徵就是身形狹長。6號樓每層11間,樓頂房簷上,四周均勾以金色方塊,別具一格。緊挨著6號樓的便是8號樓。8號樓在三幢樓中體積最大,氣場最足。金雕的硃紅門樓,青灰的門欄,無一不彰顯著樓體的大氣。8號樓共三層,每層7間,正面8根大紅漆柱莊嚴肅穆,頂部為兩間小閣樓,沉穩中不失靈氣。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原成都市委辦公樓群8號樓變為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第三門診樓。朱靜霞 攝影

“成都市委2008年搬走以後,這裡就轉給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了,現在醫院還在陸續往這邊搬,全部搬過來以後,5、6、8這三幢樓分別用做第一、二、三門診樓,現在都掛上牌子了,但是東西都還沒搬進去,沒開始用。”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後勤部李先生說。據瞭解,原市委大院裡共有11幢老建築,現在僅有食堂、行政樓和小禮堂在投入使用,老建築的後續保護,仍值得關注。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原成都市委辦公樓群8號樓大門。朱靜霞 攝影

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大廈摩天 笑看秋月春風

青羊區人民西路2號的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是成都市內蘇式建築的又一代表。它位於天府廣場,右臨四川科技館,過去幾十年,這裡算是成都家喻戶曉的“摩天大廈”,也一度被毫不誇張地稱為“成都心臟”。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圖據網絡

這幢在上世紀50年代和錦江賓館並稱為成都最高樓房的老建築,共有191個房間。精美的浮雕、斗篷式房頂、硃紅木窗,磚混結構,主樓高聳,迴廊寬緩伸展,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蘇式建築獨有的風情。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陽臺上的浮雕清晰如昨(根據網絡圖片拼版)

據資料記載,該辦公樓於1956年建成,由四川省建築設計院設計、省第三建築公司施工。建築面積9638㎡,有辦公用房及會議室191間,曾作為成都市政府辦公場所,新中國成立以來成都市很多重大決策都在這裡完成,堪稱成都歷史變遷的一個見證者。

2010年成都市政府南遷,原成都市政府辦公樓轉由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和市人民政府外事辦使用,古老的建築開始以新的身份發揮新的歷史作用。

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辦公樓·翠林依依醉書聲

高校裡的老建築,一半在歷史,一半在人文。紅牆、白窗、大理石門框,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辦公樓,位於金牛區花牌坊街2號,這棟恢宏而凝重的老學堂,歷經半個世紀的風雲後依然挺立,年復一年,在繁茂綠蔭的掩映下,迎接著莘莘學子。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爬山虎掩映下的蔥綠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辦公樓。圖據網絡

作為一幢典型蘇式風格的四層建築,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辦公樓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同樣也是那個年代成都仿蘇式建築的代表之一,兼具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景觀價值。它秉承了蘇式建築中軸對稱的範式,平面規矩,中間高兩邊低,沒有過多的精雕細琢,簡潔大方的樓體和沉穩的深色牆壁交相呼應,漫牆的爬山虎在記錄著這座古建築年輪的同時,也為這所高等學堂增添了幾分神聖感。

「成都冷知識」見證城市半世紀風雲,成都這3大蘇式建築你認識嗎?

密林深處有學府——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辦公樓。圖據網絡

據瞭解,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是辛亥革命後四川省最早設立的工科學校之一,為中國電子工業培養了大批人才:開國元勳陳毅元帥、全國著名思維科學家張光鑑、國防科技英模沈祖華等皆就讀過此學校。

“原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現在已搬到三環外的新校址去了,現在舊校區辦公樓裡有很多家教育培訓輔導機構。”學校門衛張先生說。學校雖然已經搬走了,但老辦公樓還一直在這裡,高校裡的老建築記錄著歷史,更彰顯著高校特有的學術人文精神,正如樓體正前方的8個大紅字默默訴說的那樣:嚴肅、樸實、勤奮、創新……

蘇式建築·來自一個時代的問候

鐵凝的短篇小說《安德烈的晚上》中有這樣的段落:“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這座城市在蘇聯的幫助下,一口氣建造起近十家紡織廠。”這樣的文字,毫不誇張地道出了蘇式建築誕生的那個年代的社會風貌。如今,在成都,當我們經過這些頗具風味的建築群落時,仍能體味出蘇式建築的用料實惠、寬大沉穩。建築是城市文化與歷史記憶的載體,20世紀50年代的成都風貌,留存在這一幢幢蘇式建築的朱牆紅磚中,只要你願意觸摸,它就立刻變得依稀可見、有滋有味起來。“一部建築是一首史詩”,只願在這個商業經濟不斷飛速發展的時代,這些保留了老成都記憶的古舊建築,能夠保有更長久的生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