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寧死不屈,打死無怨的抗戰英雄村——三元里

“三元里前聲若雷,千眾萬眾同時來。因義生憤憤生勇,鄉民合力強敵摧。”這是清末詩人張維屏歌頌三元里人民抗英鬥爭的詩篇。

三元里是靠廣州城北的第一個村落,離城約五里。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七日,奕山代表清政府與英國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廣州和約》。條約的簽訂,使廣州遭到英國侵略軍的蹂躪。英軍不斷炮轟手無寸鐵的人民群眾,焚燬房屋。侵略軍還到廣州城郊三元里一帶燒殺搶劫,姦淫擄掠,甚至挖墳掘墓,搶劫死人身上的東西。侵略軍的暴行,清朝官吏無恥投降的醜態,早已使三元里人民怒火燃燒。

清末寧死不屈,打死無怨的抗戰英雄村——三元里

一八四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早晨,一小股英軍來到三元里肆行搶劫。菜農韋紹光等自動起來懲罰敵人,當場打死八、九名英軍。其餘英兵見勢不妙,紛紛逃遁。

英國侵略者不甘心這次失敗。三元里人民也預料到,英軍肯定是要來報復的。為了迎擊英軍的大舉進攻,為了進一步教訓侵略者,三元里人民決心團結起來與敵人血戰到底。在韋紹光的帶領下,全村人民在村北北帝廟集會,他們以三星黑旗為令旗,對著廟裡的三星旗宣誓:“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寧死不屈”,“打死無怨”。

為了動員更多的群眾戰勝敵人,他們又派出代表到四鄉各村豉動群眾聯合抗英。三元里附近一○三鄉的農民對英軍的暴行早已切齒痛恨,決定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子一律出動,各鄉自成單位,備大旗大鑼,“一鄉鑼響,眾鄉皆出”。這樣組成了支強大的反侵略武裝。五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整個三元里沸騰起來了。

清末寧死不屈,打死無怨的抗戰英雄村——三元里

第二天也就是五月三十日拂曉,三元里等各鄉群眾豎起了平英團的大旗,集合了幾千人的隊伍,主動向英軍佔領的四方炮臺攻擊,他們的目的在於誘敵深入。這時侵略軍正吃早飯,突然聽見殺聲震天,只見手裡拿著長矛、大刀、藤牌、火繩槍的人民武裝,漫山遍野而來,英軍司令臥烏古除留部分侵略軍防守四方炮臺外,率領二千多名英軍向三元里進犯。農民群眾避免與敢人正面交鋒,且戰且退,牽著敵人的鼻子往三元里的牛欄崗走去。牛欄崗位於廣州城北,離城約十二里,是蕭岡、三元里各村之間的丘陵地帶,便於堵擊圍殲敵人。英軍看到苗頭不對,趕快下令後撤,可是已經晚了。群眾將他們分別攔截包圍,揮起大刀、長矛、鐵鍬、木棒、石塊,排山倒海衝殺下來,一時滿山旗幟,遍地鑼聲,敵人被團團圍住。對於這種壯麗場面,曾經親自參加戰鬥的林福祥在《三元里打仗日記》中記述道:一○三鄉人民群眾“執旗繼至。不轉眼間,來會者眾數萬,刀斧犁鋤,在手即成軍器,兒童婦女,喊聲亦助兵威。斯時也,重重疊疊,遍野漫山,已將夷兵圍在核心矣。”就在當天上午,人民群眾殲滅英軍少校畢霞等多人,生俘十餘人。

清末寧死不屈,打死無怨的抗戰英雄村——三元里

下午,英軍餘眾想逃回四方炮臺,可是在撤退中,天氣驟變,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火藥盡溼,槍無所施”。大雨把田間小路淹沒了,英軍穿著皮靴,在泥濘田裡難以動彈,狼狽不堪;而三元里人民,披著蓑衣,戴著斗笠,愈戰愈勇。連沒有上陣的婦女,也自動做飯,送上前方。婦女老弱都前來助戰。直到傍晚,英軍始終未能突圍出去,感到“可怕到了極點”章平五月三十一日早晨,廣州附近佛山、增城等縣共四百餘鄉群眾趕來與三元里群眾會合,十餘萬群眾包圍了四方炮臺,把英軍團團圍住。英軍頭子義律率兵來救,也被圍困在裡面。這時面臨滅頂之災的英軍只得派人向廣州求救。賣國賊奕山竟派廣州知府餘保純和南海知縣梁星,出城到英軍營中道歉,並無恥宣稱:“鄉民的敵對行動,當局並不知道,也沒有批准,而且鄉民中並沒有滿清官員”。隨後,餘保純又採用欺騙等手段,強迫人民撤離解散。這樣,英軍在群眾的唾罵聲中倉皇逃走。

群眾是暫時分散了,鬥爭的烽火併沒有熄滅。六月七日,英軍頭子義律竟恬不知恥地要中國人民“後毋再犯”。廣州人民也立刻貼出告示,尖銳揭露英軍的罪行,並嚴厲警告侵略者:“若不退出虎門,自有千百燒船妙法,燒爾片帆不返。”並莊嚴宣告不用官兵,不用國帑,自己出力”,即可殺退侵略者。

清末寧死不屈,打死無怨的抗戰英雄村——三元里

這場鬥爭的實際作用和歷史意義是不可低估的。

首先,這場鬥爭沉重地打擊了英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據統計,從五月二十九日至三十一日,三元里一帶人民共打死打傷英軍二百多名,使得“夷人自進虎門以來,未有如此受創者也”。個親自參加這次襲擊的侵略者供認:“我希望我絕對不再參加這種戰鬥,從這種戰鬥裡,我們已經被揍得很夠受的了。”由於懼怕人民進一步反抗,英軍不得不從廣州撤退,此後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也不敢在廣州附近橫行無忌。

其次,這場鬥爭的戰果並非僅僅在於打死打傷多少個敵人,更重要的是,一個所謂“落後”的民族在遭到強大的外來侵略時,敢於拿起原始武器進行抵抗,這是一種極可寶貴的革命精神。

第三,由於這場鬥爭遭到封建統治者的破壞,人民通過血的教訓,逐漸認清了清政府和侵略者之間的關係,從而開始了堅決反對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鬥爭。今天,當我們重溫這段歷史時,切莫忘記學習三元里人民在抗英鬥爭中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