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修过万里长城抗击匈奴并非文人,却是历史上造笔始祖

我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对什么都喜欢分类,人们的职业也被归了类,所以就有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三十六行、行行相妒”类似的描述,也有“三六九等”等对职业划分了等级。但三十六其实是个虚数,对于职业也有“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的说法,反正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职业了,谁也无法准确的说出三十六行到底指的是哪三十六行?就像都说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却谁也无法细数出到底是哪七十二变,其实就是指孙悟空很厉害,会很多变化。三十行也一样,反正指的就是各种各样的职业。

造笔业也属于三十六行之一,像其他行业一样,造笔业也有一个笔祖,这个人可不简单。我们最早接触他,应该是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可课本上上记录的可不是他造笔,而是他开疆扩土的丰功伟绩。闲话少说,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将蒙恬。至于在三十六行中的笔祖为什么是蒙恬呢?是他发明了我国古代的毛笔么?

此人曾修过万里长城抗击匈奴并非文人,却是历史上造笔始祖

蒙恬_图

历史书中的蒙恬,是这样的。蒙恬,出身名将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后来在秦国深得秦始皇宠信。公元前221,蒙恬率军攻破齐国,拜为内史,和弟弟蒙毅合称为“忠信”。秦统一后,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收复今内蒙古套南鄂尔多斯市一带、修了万里长城和九州直道,开扩了疆土,抗击了外敌,沟通了内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胡亥继位后,赐死了蒙氏兄弟。

而在三十六行中的笔行里,蒙恬成了造笔的始祖。被代代铭记,年年祭奠,香火永传!很难想象,一代名将以笔匠的身份被人们铭记,这其中有着怎么样的故事呢?

公元前223年,蒙恬带兵在外作战,按规矩他需要定期写战报给秦始皇报告战况。当时的人们用竹签写字,需要经常蘸墨,蒙恬毕竟是带兵打仗的,闲工夫不多,所以对竹签很是反感,一心想要寻找更方便的书写工具。有一天蒙恬外出打猎,看见受伤的兔子逃跑时尾巴在地上拖出长长的血迹,顿时来了灵感,剪下兔子尾巴毛,插在竹管里,想以此代替竹签。谁料,兔子毛上有厚厚的油脂,不吸墨,还不如竹签。气急败坏的蒙恬随手就将兔毛笔扔出了帐篷外。过了一段时日,蒙恬又看见了那只曾经被自己丢弃的笔,似乎比之前白了很多。于是,捡回来继续用,发现果然好用多了。原来,这兔毛笔正好被扔进了一个含有石灰质的水坑里,风吹雨淋,油脂被去掉,也就吸墨了。这就是传说中的蒙恬造笔。

此人曾修过万里长城抗击匈奴并非文人,却是历史上造笔始祖

相传,当年蒙恬造笔的地方为善琏村,且夫人卜香莲是善琏西堡人,二人都精通用兔毛制笔的技艺,于是蒙恬被当地人视为笔祖,夫人被称为笔娘娘。二人将此工艺传授给村民,成为了村民赖以为生的本领。当地人为纪念蒙恬夫妇的恩德,在村西建蒙公祠,村边的小河改名为蒙溪。不仅如此,在每年蒙氏夫妇生日,也就是农历的三月十六和九月十六都会举行盛大的敬神庙会,以感念蒙氏夫妇的恩德。

由此看来,兔毫毛笔肯定和蒙氏夫妇脱不了干系了。但是毛笔真的是蒙恬发明的么?蒙恬被称为笔祖实至名归么?

此人曾修过万里长城抗击匈奴并非文人,却是历史上造笔始祖

其实,在史前时期,就有了毛笔的踪迹。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发掘了一座距今5000年的墓葬,出土文物中包括各式彩陶,从彩陶的纹饰上专家辨认出了明显的毛笔描绘的痕迹,证实了在史前时期已有了毛笔或类似毛笔的笔。商代甲骨文中一出现形似手握笔的象形文字,证明了毛笔存在的可能性,至于为什么没有发现毛笔书写的甲骨文,与毛笔染料不易保存有关。

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和河南信阳长台关两处战国楚墓中里分别出土了一支竹管毛笔,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实物。这两件实物制造的年代其实要比蒙恬造笔要早,所以就算以此为佐证,蒙恬笔祖的称号也不保了。湖南长沙出土的那支笔,竹杆粗0.4cm,杆长18.5cm,笔头为兔箭毛制成,长2.5cm,笔头夹在劈开的竹杆头上,用丝线缠捆,外涂一层生漆。从这支笔精湛的工艺来看,毛笔的制造已经轻车熟路,且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从作为陪葬品陪葬来看,其是社会中普遍存在,且十分受人喜爱的。所以说,战国时期,毛笔在战国已经普遍使用,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个统一的名字。

此人曾修过万里长城抗击匈奴并非文人,却是历史上造笔始祖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有"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的记载。这就说明,毛笔是有了,但各地的叫法不一样。

从大量的史实来看,蒙恬写战报的时候,确实用的是类似毛笔一样的工具,但是不好用,和竹签区别不大。于是,蒙恬开始想尽办法改造笔具。按照专家考证的说法现在所用的毛笔,是蒙恬首创,但是毛笔的发明权不能全归功于蒙恬一人,蒙恬只是改造了毛笔。

此人曾修过万里长城抗击匈奴并非文人,却是历史上造笔始祖

探究我国毛笔的真正起源,可能要上溯到史前时期,而那个时候,一个有名有姓的人都没有留下,我们不可能知道真正的笔祖。再者,毛笔的起源很可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开始,人们觉得攥把干草涂写挺有意思,再是草不耐磨,于是把野草换成了野畜毛,这下柔韧性有了,却不好把握,于是再装个柄,毛笔就出现了。所以,有些物件我们只能谈起源,却不能说出真正的始祖。就像三十六行中造纸一样,蔡伦同样只是个改进者,却依然被视为造纸业的始祖。

一代良将,享后人香火却是为了一支毛笔,与他的丰功伟业无关,这也算是历史中少有的趣事了。蒙恬只此,不知作何感想?

《历史堂》出品 文:汪鸳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