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縣集市溯源」華山·大毛樓集

「豐縣集市溯源」華山·大毛樓集

大毛樓村,位於華山鎮東南約10華里,有著悠久的歷史。

相傳,周文王的兒子伯聃,受封於毛(今河南宜陽一帶)。

他的後世子孫以其封地為姓,稱毛氏。

到秦二世時,鬧得老百姓沒法生活。許多人逃離家園,到處謀生。

當時,毛氏家族很多人逃到了山西陝西一帶,也有一部分故土難離,就近逃亡豐沛一帶,幾度遷徙,最後落腳於豐邑東南約50裡處。

當時這裡的農戶不多,毛氏定居後成為大戶。

其中有一富戶,蓋起了一座木樓,故稱莊名為“毛樓”。

到了近代,由於附近各地也相繼出現了一些以“毛樓”為名的村莊,所以,毛樓村人就把“毛樓”稱為“大毛樓”,以示區別。

同時,也意味著這裡為正宗的“毛樓”村名。

到了清乾隆三年(公元1739年),毛氏家族欲迴歸原籍,離開毛樓時,就把此地賣給了清時兩廣總督李衛的長子武探花李星垣。

由於李家深居官府,誰也沒有到這裡居住,便派了三個管家來此看管。

清咸豐年間,由於李家入都,便讓管家的後人把這裡賣給了趙家,但莊名為改。

當時,豐沛境內雖有許多集市,但都離此較遠。

因此,至清光緒五年,由趙錫芝、趙錫樸請來了戲班子,搭臺演戲,喝立成集。

當時規定:隔一天一個集。幾年時間,集市便漸漸擴大。

當時,趙家是集主,傳至趙榮伯、趙榮行和趙榮鳳三兄弟時,到鼎盛時期。

當時,大毛樓是個十字街。東西街長約半里,最西邊是牲口市,向東依次為:糧市、菜市、布市、雜貨市。南北街長約百十米,其中大多是小飯館、小茶館、說唱遊樂場所。街上的東西琳琅滿目、應有盡有。

到了冬季五天一會,即“騾馬會”,又稱“拉韁會”。逢會之時,人歡馬叫,甚是熱鬧。

1938年,豐縣淪陷,由於日寇的騷亂,集很難再成。

大毛樓集不得不遷至村南一里路的地方。

抗戰勝利後,大毛樓集又得到了恢復。

1948年11月,華山解放,縣政府調整集市佈局,撤大毛樓集,設套樓集。後來經毛樓村的幾位年長者一吆喝,大毛樓集又成立了。

1951年,華山縣政府決定,再次撤銷毛樓集,由於人們長期趕集養成的習慣,一時很難改變。

每逢集日,買賣交易仍如往常。

一直持續到1958年,被徹底撤銷。

來源:淮海民俗文化網(薛安憲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