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巨匠王國維:自殺前所留遺書里的提到的「辱」,究竟是什麼?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這是王國維溺水身亡後,人們在其遺物中找到的遺書。

也就直到這時,人們才確定:一代國學巨擘,竟是自溺身亡。人們始終無法相信,留下大量如《人間詞話》等國學鉅作的王國維,會選擇以自我了結的方式為自己的一生作結。一陣唏噓、扼腕之後,王國維自殺的原因也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

王國維生前究竟遭遇了什麼重大打擊?他遺書裡所說的“辱”又究竟是指什麼?他又為何會選擇在皇家園林頤和園自溺?


時間倒回1927年6月2日,這一天,國學巨匠王國維向同事借了五元錢後,租了輛人力車徑直來到了頤和園的昆明湖畔。

六月的頤和園景色醉人,這美景,王國維也是第一次見。在此之前,他雖然一直生活在北京,卻從未親眼見過。但此時的王國維卻無心欣賞這美景,他蹲在湖邊靜靜抽完一支菸後,

就一頭栽進了湖水裡。

在這之前王國維遭遇了喪子之痛,1926年9月,他最疼愛的長子王潛明因病去世了。但在這些沉重的打擊面前,王國維始終忍痛承受著,讓王國維產生輕生念頭的是不久前的一封特殊來信,正是這封信,成為了壓垮王國維的最後一根稻草。

國學巨匠王國維:自殺前所留遺書裡的提到的“辱”,究竟是什麼?

王國維

弟公垂交三十年。方公在滬上,混豫章於凡才之中,弟獨重公之才秀,亦曾有一日披荊去棘之勞。此三十年中,大半所至必偕,論學無間,而根本實有不同之點。........,至小女則完全立於無過之地,而熟籌所以處之之策.......

這是王國維生前收到的最後一封信,這封信正是王國維30年摯友羅振玉所寫。這封信其實就是一封“絕交信”,信的大概內容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自己(羅)在三十年交往中一直無私援助你(王國維),從來沒有怨言,而你卻自私自利,知恩不報,我女兒(嫁給王國維長子的羅孝純)從此也與你們無關......

隨書信寄來的還有王國維寄給兒媳婦的一筆海關所給的撫卹金,絕交信加上幾次三番被退回的撫卹金,讓王國維頓時怒火中燒,他一怒將珍藏的羅振玉與自己的來往信件全部付之一炬。

在此之前,王國維長子病逝後,身為王國維摯交、親家的羅振玉前來弔唁後,出於為女兒將來計的考慮,羅振玉竟偷偷帶走了新寡的女兒。此舉自然遭致了王國維的強烈不滿,王國維的子女透露,這以後,王國維曾崩潰大喊:‘難道我連兒媳都養不起?’。

讓王國維痛心的是,身為自己30年知交好友的羅振玉,在自己正承受喪子之痛的當口,竟一聲不吭地帶走了自己的兒媳。這以後,王國維給羅振玉去了幾封信,並附上了撫卹金。但不知為何,羅振玉幾次將撫卹金退回。

國學巨匠王國維:自殺前所留遺書裡的提到的“辱”,究竟是什麼?

王國維與羅振玉

這最後,撫卹金和絕交信一起被送到王國維手中時,王國維悲憤交加。

愛有多深,傷害就有多大。這話,換成“交情有多深,傷害就有多大”也同樣適用。羅振玉在王國維心裡是一個最特殊的存在,也正因此,兩家最後才結成了親家。正如羅振玉在絕交信中所說,兩人的交情已持續了整整30年。


對於王國維而言,羅振玉在王國維生命中始終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王國維一生不善言辭、疏於交際,也因此,他終其一生都沒什麼朋友。對此,文化界曾有一段經典軼事流傳,說的就是王國維一棍子打不出一句話的事。

羅振玉是王國維生活的扶助者,事業的提攜者和學術研究的領路人,同時也是王國維一生中唯一的知己。

羅振玉比王國維大了11歲,在王國維還是《時務報》一名不得志的小職員時,羅

振玉就已經在事業和學術上有了很大成就。初識王國維時,羅振玉就發現了王國維有非凡的才華和超強的領悟能力。自這以後,羅振玉為了完成王國維的理想,助其留學,並不斷在生活、學術、事業上幫助、提點王國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羅振玉入京任學部二等諮議官。王國維又跟隨羅振玉一家京城謀生,並由羅振玉在學部為他謀了一個職務,為他帶來巨大聲譽的《人間詞話》便於此誕生。羅還讓他住在自己家中,這樣既可共同探討學問,還可以讓家中僕人照顧王國維的生活。在京城供職的兩三年內,王國維先後失去了父親、妻子、繼母三位親人,這使得他悲痛欲絕,幸好有老朋友羅振玉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使他感到這個世界還有幾許溫情。

可以說,羅振玉在王國維生命中,扮演了一個亦師亦友亦父亦兄的角色,王國維很看重這段情誼。也正因此,辛亥革命爆發後,在政治大變革中,王國維毅然陪時任四品大元的羅振玉流亡日本。

在日本流亡的這四暑五冬裡,王國維與羅振玉一直朝夕相處,也是在這期間,兩人開始了他們在學術上的合作和思想上的真正交流。他們合著成了《流沙墜簡》,《殷虛書契考釋》等等鉅著。

1919年,兩人相繼回國。回國後不久,羅振玉將三女兒羅孝純嫁給王國維的長子王潛明。也是在這之後,兩人在政治上再次有了牽扯。

國學巨匠王國維:自殺前所留遺書裡的提到的“辱”,究竟是什麼?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人生三境界”

當時,作為前清遺老的羅振玉,極力拉攏王國維,並向溥儀引薦了王國維。隨後,溥儀破例特詔王國維為南書房行走一職,即皇帝的“機要秘書”,這也讓王國維感激不已。

但天生不善於交際,不喜明爭暗鬥的王國維,漸漸在“小朝廷”遺老們的爭鬥中開始疲軟,不想參與政斗的王國維,漸漸與羅振玉心生嫌隙。

恰在這時,即1924年的冬天,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溥儀被驅逐出宮。於是,不喜做官的王國維,也順勢結束了“南書房行走”的工作,允諾進入清華大學任教(前提是隻教書不黨人院長等行政職務)。自此,王國維與羅振玉分道揚鑣。

國學巨匠王國維:自殺前所留遺書裡的提到的“辱”,究竟是什麼?

第三為王國維


但此時,羅振玉與王國維雖然已有芥蒂,但並未因此絕交。1926年,王國維長子病逝後,兩人在兒子葬禮後,為後事處理產生了很大分歧。王國維此時剛剛年50,想想王國維的一生也真正應了那句“文章憎命達”他少年喪母,中年喪偶,老年喪子,可謂是嚐盡人間苦痛。

而在長子死後,又因家庭矛盾遭遇“知己絕交”,這接連的沉重打擊,壓得王國維喘不過氣來。不善表達的王國維,在焚燒完與友人的來往信件後,開始整夜整夜地失眠。“知恩不圖報”,“自私自利”.....羅振玉的這些指責像一把把鋼刀插在王國維心上,在無數個漆黑的夜裡,王國維恍惚聽到血滴到地上的“滴答”聲。

回想以往,每次自己遭遇重大人生變故,都是好友羅振玉陪著自己,而今天,當自己遭遇喪子之痛時,羅振玉卻選擇了在這種時候帶走兒媳,並在最後從背後狠狠給了自己重重一擊。

“徒留斷瓦殘垣,空對滿目瘡痍。”這五十年來,至親相繼離去,現在唯一的知己,曾那般親近的亦師亦友,也拋棄自己離開了,人生也是到了該道別的時候了。

頤和園,正是羅振玉幾次三番說要帶自己去的地方,不如,就在這裡歸去吧。或許,我這一死,他就能明白,我終究沒有負他了!或許,王國維正是帶著這樣的自白,而選擇在頤和園昆明湖畔自溺吧。水,是最清白的,也最能證清白,否則,屈原為何帶著滿腹冤屈選擇投江?!

“經此世變,義無再辱。”這最後一個“辱”字,竟成了王國維此生絕筆!這話,與其說是遺書,不如說它是寫給羅振玉的絕筆信。寫完這封絕筆信,王國維的身影就永遠地消失在了昆明湖。

國學巨匠王國維:自殺前所留遺書裡的提到的“辱”,究竟是什麼?

王國維在清華的紀念碑


伴隨著王國維的突然自殺,整個國學的半壁江山也隨之被帶走了,王國維死後,人們這樣哀嘆。

王國維死後,之前寫下絕交信的羅振玉來了,這個60多歲的老人,滿含愧疚和悲痛地喊:“靜安以一死報知己,我負靜安,靜安不負我啊。”

但此時,王國維卻再也不能給予他回應。世間迴盪的,僅有王國維流傳後世的鉅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