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

赵孟頫(1254年 —1322年),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赵孟頫被行台侍御史程钜夫举荐,受元世祖忽必烈的礼敬,历任集贤直学士、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等处儒学提举、翰林侍读学士等职。累官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晚年逐渐隐退,后借病乞归。至治二年(1322年),赵孟頫逝世,年六十九。获赠江浙中书省平章政事、魏国公,谥号“文敏”,故称“赵文敏”。著有《松雪斋文集》等。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秋兴赋》

在浩瀚的历代书法家中,争论最大的非赵孟頫莫属了。溢美者很多;贬损者也不少;爱恨交加的也大有人在。争论焦点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贰臣,无骨气,因人废书;二是书俗气,为法所束,柔媚无骨;三是书精美法正,得二王真传,等。试读赵孟頫以下历代书论,大多都会论述到赵孟頫。下面简要列举如下: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秋兴赋》

褒者:

解缙:独吴兴赵文敏公孟頫始事张即之,得南宫之传。而天姿英迈,积学功深,尽掩前人,超入魏晋,当时翕然师之。康里平章子山得其奇伟,浦城杨翰林仲弘得其雅健,清江范文白公得其洒落,仲穆造其纯和。——《春雨杂述》

纪晓岚:孟頫以宋朝皇族,改节事元,故不谐於物论。观其《和姚子敬韵诗》,有“同学故人今已稀,重嗟出处寸心违”句,是晚年亦不免於自悔。然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於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

朱和羹:子昂得《黄庭》、《乐毅》法居多。邢子愿谓右军以后惟赵吴兴得正衣钵,唐、宋人皆不及也。(《临池心解》)

马宗霍:元赵子昂以书法称雄一世,落笔如风雨,一日能书一万字,名既振,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秋兴赋》

贬者:

项穆:若夫赵孟頫之书,温润闲雅,似接右军正脉之传,妍媚纤柔,殊乏大节不夺之气。——《书法雅言》

冯班:赵松雪书出入古人,无所不学,贯穿斟酌,自成一家,当时诚为独绝也。自近代李桢伯创“奴书”之论,后生耻以为师。甫习执笔,便羞言模仿古人,晋唐旧法于今扫地矣!松雪正是子孙之守家法者尔。诋之以奴,不已过乎!——《钝吟书要》

王澍:子昂以有宋宗臣,失身事元,可谓悖矣。后世以其楷法之佳,而不忍斥去,节取何所不可?李斯之篆法,至今重之,得谓以此而宥其亡秦之罪乎?子昂书法自佳,身自失节,当分别观之,不可牵此盖彼也。——《虚舟题跋》

傅山: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著。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作字示儿孙》

傅山: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家训》

傅山:秉烛起长叹,奇人想断殤。赵廝真足异,管婢亦非常。醉岂酒犹酒,老来狂更狂。斫轮余一笔,何处发文章。——《秉烛》诗

傅山:不拘甚事,只不要奴,奴了,随他巧妙刁钻,为狗为鼠而已。

吴德旋:赵松雪一味纯熟,遂成俗派……——《初月楼论书随笔》

朱履贞:至如赵文敏书法,虽上追二王,为有元一代书法之冠,然风格已谢宋人。——《书学捷要》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秋兴赋》

爱恨交加者

董其昌: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吾乡陆宫詹以书名家,虽率尔作应酬字,俱不苟且,曰:“即此便是学字,何得放过?”陆公书类赵吴兴,实从北海有入,客每称公似赵者,曰:“吾与赵同学李北海耳。”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惟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今人眼目为吴兴所遮障。——《画禅室随笔》

董其昌:吾于书,似可直接赵文敏,第少生耳。而子昂之熟,又不如吾有秀润之气。惟吾不能多书,以此让吴兴一筹。——《画禅室随笔》

梁巘:子昂书俗,香光书弱,衡山书单。学董不及学赵,有墙壁,盖赵谨于结构,而董多率意也。——《评书帖》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归去来辞》

对赵孟頫书法的褒贬,尽管有些带个人情绪如傅山、带较劲成分如董其昌,但大致真实地反映了历代书家对他的中肯判断。时下很多习书者依然热爱赵孟頫的书法,不少获奖书家也多得之于赵孟頫,带动了更多人的喜爱赵孟頫。然而赵孟頫书法有其长处,然而其短处诚如上面所言,也不可不察。只有辩证地汲取与扬弃,才能不被其书法所囿。

唐重法之后,北宋时期为打开新路,着力在意,尚意之风大行其道,北宋四家为其代表。重意难免带来放肆、粗野,南宋后,赵氏王朝开始中兴二王之风,直接影响了赵孟頫书法的取舍,也与赵孟頫的性格一拍即合,即所谓书养人,人养书。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小楷 黄庭经

近代张宗祥较为客观地评价了赵孟頫书法:盖赵氏特与宋唐立异,诸家不同耳,非本源上不同也。赵之弊在魄力略薄,亦非法之不合也。其魄力所以薄者,赵氏一生集王书之大成,意在去拙存巧,巧多拙少故薄也。论王书之系至赵,而人工之巧登峰造极矣。世人见其巧不可阶,则又思反而求诸朴。譬如阅画,日见金碧渲染之作,必思墨石枯枝以为有天趣自然之妙。此观念之变迁,岂赵字之罪哉!与赵并时者为鲜于氏,知不能以巧胜赵,故以拙为工也。夫字是否巧胜于拙,巧为字之极则?此又一问题。至巧之极,而目为字之弊,实非通论。何也?字者,人造者也,人造则必由人力,日求其工,又何害其为巧乎?故尝以为自宋至元,书学有赵,得一结束,而赵者实王字之功臣也。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心经

总结以上诸论,我们该如何在赵孟頫身上古为今用呢?

其一,赵孟頫书法在法,笔法、字法、墨法皆胎息于二王尤其是王羲之,此三方面可取;然过犹不及,其笔法、字法过于熟练,将王羲之笔法简化、俗化,亦不可不防;

其二、其书法书卷气足,温婉秀气,喜爱此路书风者,亦可汲取;然秀媚书风伤骨气,一味温婉缺性情,取之不当亦有害;

其三、赵孟頫书法胜在巧,在人造之美,手札居多,章法平平,对初学书者无疑是方便之门;然人巧失天性,学之过久,易状如算子缺变化,此亦须谨防。等等。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心经

学古人书是为了提升自己,学书之前,自须明辨。不在古人书不佳,而在我之不善学也。

千年绕不过去的赵孟頫,为何成为历代书家中争议最多的人

赵孟頫心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