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兒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社交能力訓練?試試這些方法吧

2018-03-26 星寶媽媽

自閉兒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社交能力訓練?試試這些方法吧

社交障礙是孤獨症兒童顯著的特徵,也是家長們最頭疼的難題之一。孤獨症兒童不能理解跟他人社交的意義,無法形成互動,從而阻礙了孩子融入校園、融入社會的進程。用什麼樣是方式幫助孤獨症兒童改善互動溝通呢?今天的文章告訴您!

一、如何改善孤獨症兒童的互動溝通

在和孤獨症兒童互動的過程中,成人和同齡夥伴(需要接受一些成人的指導)在很大程度上是要調整自己的互動方式,才能增進和保持與孤獨症兒童之間的社交——溝通。有人(Bernard-Opitz,1982)發現,熟悉兒童的家長和教育者,相比於不熟悉兒童的專家,明顯更能夠在遊戲過程中和孤獨症兒童保持互動。有一項研究分析了影響正面社交——溝通互動的各項因素,結果表明,熟悉兒童的成人能夠不斷地調整自身的互動方式,去適應兒童的行為和回應模式。這些調整方式包括句法簡化、重複以及誇張的非語言線索,也包括借用兒童當時所處環境中的物品、活動和事件。

通過這種方式的調整,我們可以增進兒童的理解能力,提高他們運用語言的能力,增強他們對社交動態的參與程度。

1、和兒童保持親近的距離

當我們和孤獨症兒童保持親近距離的時候,就容易形成最有效的互動。成人要蹲著或者坐著,和兒童保持視線持平的高度。孤獨症兒童容易受驚,所以要溫柔地接近他們,不出聲地觀察一下,然後發出互動信息。

2、建立起共同關注

當存在一個具體參照物的時候,更容易分享關注。當兒童的注意力沒有集中過來的時候,重要的一點是要確定兒童是分心了,還是不理解此刻發生的事情?如果兒童沒有理解此刻互動信息背後的含義,或者不理解在此情景發生的事情,就需要對互動信息進一步澄清和(或)簡化。要設法讓兒童當時處於表現最好的狀態,然後來幫助他。要記住對人、物品或者動作的分享注意,比空洞的眼神注視更重要。

如下做法有助於建立起共同注意:

✦不出聲地指向一個具體的參照物。

✦把住兒童的手指,指向一個參照物(採取肢體提示)。

✦在用來指物的手指上,帶上一個突出的線索(比如一條帶子)。

✦採用一個可以預測的短語,來獲取兒童的注意力(比如,“×××,看這裡”)。

✦輕輕地碰碰兒童,等一等。

3、降低語言的複雜程度

成人的語言複雜程度要和兒童的語言理解能力相對應。簡單的、並且和活動相關聯的語言能夠降低兒童的語言處理負擔,有助於理解。另外,要把語言和具體的參照物配合使用,以增進兒童的理解。相關的物品、照片、圖片,或者書面信息,可以幫助兒童理解有關過去或未來的事件。在熟悉的活動中,採用熟悉的信息,能夠增進適宜的互動。研究表明,成人語言的複雜程度,會影響孤獨症兒童在語言理解和溝通方面的表現 (Charlop,1986;Paccia,& Curci0 1982;Quill,1995a; Rydell&Prizant,1995)。複雜的語言會導致鸚鵡學舌式的言語模仿,造成兒童難以對語言做出回應。因此,語法簡單的句子,相比於複雜的句子,能夠讓兒童做出更好的回應。

比如,採用“貓在___?”這樣的填空式問句,比正式的問句“哪兒有一隻貓?”更能夠得到兒童正確的回應。

簡化語言的方式包括:

✦用簡單的句子,而不要用語法複雜的句子。

✦用語法正確的短語和句子。

✦語言信息要具體。

✦語言要和進行中的活動相結合。

✦在相似的情形下,採用熟悉的短語。

✦把互動信息和具體的參照物相配合。

4、按需採用AAC溝通支持系統

我們在和孤獨症兒童之間進行溝通時,要運用和兒童一致的語言系統。如果兒童是用手勢溝通的,那麼我們就要把非言語的手勢線索作為互動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兒童能夠說話,那麼成人就必須用多種非言語線索來配合言語使用,以增進理解。如果兒童使用的是手語,那麼成人就要採用綜合溝通法(total communication,手勢加口頭語言)。如果兒童用溝通板或者其他輔助溝通設備,我們就要隨時給他們示範這些溝通系統的使用方式。

5、採用更明確的非言語溝通線索

成人在和孤獨症兒童的互動過程中,應該讓各種細微的交談元素更加明確。交談過程中的非言語元素包括語調、面部表情、手勢、情緒和節奏。把這些非言語元素加以凸顯,可以使言語信息更加明確,有助於兒童領會語言含義。這種互動過程的特點可以用“慢鏡頭錄像”來形容。有些孤獨症兒童更容易對成人戲劇性的表達做出回應,對誇張的社交動態更容易理解。有的兒童更容易對語調緩慢的、平靜的、並且說話方式高度可預測的互動對象做出反應。不論哪種情況,互動信息的清晰度和節奏是輔助理解的關鍵要素。總的來說,用慢鏡頭錄像式地表達互動信息,包括以下做法:

✦放緩節奏。

✦帶有旋律感的語調。

✦戲劇性的臉部表情。

✦誇張的手勢。

✦生動活潑。

✦配合音效。

✦在時間和空間上設置非言語線索。

✦運用停頓。

6、給兒童充足的時間做出回應

孤獨症兒童通常在對場景信息、社會交往線索、言語和非言語互動信息背後的潛在意義進行整合處理方面存在著困難。溝通同伴在發出溝通信息之後,要採用適當的停頓,來幫助孤獨症兒童區領會信息的含義。在對話過程中做出靜默的停頓,也是兒童發起溝通的一個機會。另外,一個溝通信息的多次重複,特別是採用同義反復的方式,對孤獨症兒童來說可能會感到困惑並難以接受。

7、採用韻律化的語言

對很多孤獨症兒童來說,在對話中採取韻律化的語言,並適當加以重複,能夠幫助他們參與到社會互動中來。韻律化的語言包括數數、背誦和音樂,可以按如下方式來運用使兒童平靜,注意力重新集中起來(比如,在兒童感到焦慮的時候,唱一首熟悉的歌曲或者重複熟悉的話語)。

✦標記兒童不喜歡的活動時間長度( 比如,在兒童刷牙的時候,唱一首字母歌)。

✦標記兒童活動轉換的時間(比如,用數到10的方式來度量兒童換衣服的時間)。

✦和簡單的社交遊戲相結合(比如,在撓癢癢的時候)。

✦作為傳統社交遊戲的一部分(比如,在小寶寶兒歌遊戲中)。

✦增加兒童對遊戲的參與程度(比如,唱“我們就是這樣搭積木的”)。

✦和任何包含重複步驟的遊戲相結合(比如,在捉迷藏的時候,用“____在那裡?____在哪裡?我在這裡!”這樣的歌來配合)。

8、充當“譯員”輔助兒童進行同伴互動

研究表明,孤獨症兒童和同齡夥伴進行的社交一溝通互動,在頻率和複雜性方面都明顯低於和成人之間的社會交往(Hauck,Fein,Waterhouse&Feinstein.1995; Stone&CaroMan.1990)。孤獨症兒童較少主動發起互動,而且互動方式也更容易刻板。在非結構化的自然場景下,同伴互動和自發性的溝通行為就明顯減少。研究表明,成人互動的可預測性能夠提高孤獨症兒童溝通的有效性,而同齡夥伴一般不太能夠去適應孤獨症兒童的溝通方式。所以,針對提升同齡夥伴關係的干預方式,就包含同伴調解過程(peer,-mediated procedures)(即對同伴加以適當培訓)和示範過程(即對孤獨症兒童做一些提示性的示範)。

☘對同伴加以培訓

研究表明,對同伴進行適當的培訓,可以增進孤獨症兒童和同齡夥伴之間的互動(Goldstein&Strain,1988;Roeyers,1996)。同伴在發起模式、維持和對孤獨症兒童的回應方面做出調整,可以使得他們之間的互動更加順暢。

對同伴的培訓重點在於讓他們理解孤獨症兒童的溝通嘗試、提高他們發起並維持互動、對孤獨症兒童做出回應的能力。要鼓勵同伴去友起並保持和兒童之間的互動,並教他們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這些培訓可以在“同伴一孤獨症兒童”之間的活動展開之前,通過角色扮演的過程來進行,也可以在活動中通過示範來進行。

通過對同伴進行培訓,雖然在主動發起方面沒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在他們對同伴互動行為的回應上、持續性上都有明顯的改善。成人的示範可以給同伴更加明確的支持,讓他們知道該如何與孤獨症兒童互動,具體可以採取行為示範和言語指導的方法。示範是比較容易做的,這時候成人以一個共同參與者的角色出現。當同伴幾乎沒有得到兒童的反饋時,成人應該對同伴的發起行為加以持續化的強化。最終的目標是雙方兒童都覺得快樂而有益的社交——溝通互動越來越多。

☘對孤獨症兒童進行示範和提示

對孤獨症兒童進行示範和提示,也有助於他們的同伴互動更加順暢。當給兒童做示範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是要非常明確成人所承擔的角色。兒童和成人之間的互動與成人示範給兒童如何互動,是需要做出清晰劃分的兩件事。比如,當成人面對面地提醒兒童給同伴發出一個溝通信息的時候,兒童通常會重複這個信息給成人,而不是給同伴。相反,如果成人站在兒童身後,用明確的非言語線索讓兒童知道“我是來幫助你的”,然後用言語提示兒童向同伴發出信息,這樣兒童更容易理解他應該向誰來發出信息。

下面的例子表明了這種重要的區別,其中第二個例子說明了幫助孤獨症兒童進行同伴互動的有效方式:

5歲安安在玩火車,媽媽坐在對面。這時候一個小夥伴過來玩,他拿起了一節火車,安安叫了起來。媽媽說“安安,說‘這是我的’”。安安看著媽媽說:“這是我的。”媽媽指著同伴說:“安安,看。”安安看著同伴手裡拿著的火車。媽媽用口語提示說:“說,‘這是我的。’”安安的眼光回到媽媽身上,說:“這是我的”。這個對話過程沒有讓同伴把火車還給安安,這也不是一個幫助他和同伴進行互動的有效手段。

5歲安安還是在玩火車,媽媽坐在對面。當他的一個小夥伴走過來拿起火車的時候,安安叫了起來。媽媽站起來,走到安安的身後,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然後指向小夥伴。安安看向了同伴。接著,媽媽說:“這是我的”,並且採用肢體提示安安伸出手去。安安向同伴伸出手,說:“這是我的。”同伴把火車還給了他。通過這樣站在他身後給予明確指示的方式,媽媽成功的幫助安安完成了一次同伴互動。

對於語言能力更好的兒童,成人可以採取一邊解釋同伴的行為,一邊做出示範的方式,來幫助他們理解同伴的社交——溝通行為,擴展他們的溝通能力(Twatchman,1995)。比如:

✦點明同伴的社交行為是什麼意思(比如,“麗麗不懂這道數學題,所以她很困惑”)

✦提示兒童如何對同伴的行為做出回應(比如,“小翰沒有聽到你說的話,你要再說一遍”)

✦幫助兒童進行換位思考(比如,“喬喬不喜歡這個,所以他做了一個鬼臉)

✦幫助兒童確認自己的感受(比如,“峰峰把球拿走了,你很生氣;告訴峰峰,……”)

✦點明同伴的感受(比如,“瑩瑩哭了,她的膝蓋受傷了”)

✦提示兒童如何對同伴的情感做出回應(比如,“君君很害怕;給他這個小熊玩具吧,可能他會高興一些”)

這些社會交往的支持方式可以作為一種結構化的方式,能夠提升兒童對社交——溝通互動的理解能力、融入程度和參與程度。我們對溝通方式所做的一些調整,是補償孤獨症兒童在社會交往和溝通能力缺陷的一種自然的方式。當然,即使對兒童的物質環境做了組織,並且對社會環境也加以適應性的改變,仍然有些孤獨症兒童還是需要額外的提示和線索,才能進行社會互動。

自閉兒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社交能力訓練?試試這些方法吧

二、如何在家庭生活中提高社交能力

事實上,生活中的社交無處不在,但卻如此容易被忽略。以下舉例一些簡易的社交訓練例子,希望啟發家長懂得這些就是社交訓練。可能有些家長在看完之後覺得“這樣的訓練到處都有啊,我也會啦。”那麼家長們就開始行動吧!要注意的是:自閉症兒童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沒有那麼容易就跟你合作,但是一旦孩子嚐到了社交的甜頭,第一個眼神、第一句話、第一次點頭、第一次手指、第一次主動叫媽媽,美好的日子說不定就開始了。

利用需求製造交流

1、狠心的媽媽:

培養最早期的語言交流

寶寶餓了,拉著媽媽的手來到廚房。媽媽拿出饅頭,但是不給,而是在重複4~5次“饅頭、饅頭”後才給孩子饅頭,孩子可急得要哭了,媽媽的做法似乎不可理喻。如此反覆多次,可能在某一次,孩子有同樣的需求、同樣的場景時,他會渴望地說出“饅頭”,於是媽媽就立即滿足需求了。

2、貪吃的爸爸:

媽媽拿出寶寶喜歡吃的蛋糕,爸爸立即湊到蛋糕跟前,和寶寶一起眼睛盯著蛋糕,媽媽要給寶寶,可是爸爸不同意,說:“我要吃" 並伸手去拿,媽媽顯出無奈的樣子,問:"給誰吃呢?"爸爸說:“我吃。",媽媽就做出給爸爸吃的樣子,寶寶會哭,媽媽就問:“寶寶要吃嗎?"不管寶寶有無說話的能力,都可以這樣做,如果孩子發出"我”或“吃”或"蛋糕”, 或做出了恰當的動作和眼神(包括央求地看媽媽和憤恨地看爸爸的眼神),媽媽會立即把蛋糕給寶寶吃。讓孩子知道,只有說話了、看眼睛了,才可以獲得想要的蛋糕。

3、“愚蠢”的媽媽:

將一個簡單需求滿足變成數個回合的交流訓練

牛奶放在高高的櫥櫃上,在櫥櫃上還同時分開距離地並排擺放著無色的開水、黑色的中藥。

孩子想喝牛奶,拉著媽媽的手來到櫥櫃邊,意思就是要喝牛奶,可是孩子的眼睛並不看著媽媽,也不用手指。

媽媽這時要蹲下身子,眼睛與孩子的眼睛平行,等待著孩子的目光接觸,當孩子終於用眼睛看著媽媽的時候,媽媽就用手指向櫥櫃的上方,說:"牛奶、牛奶、牛奶。”然後,取下白開水(而不是牛奶),遞給孩子,孩子生氣,搖手示意錯誤。

媽媽說:“錯了,這是開水。”然後,再取下牛奶,嘮嘮叨叨地說:"牛奶、牛奶、寶寶要喝牛奶。”再給孩子喝牛奶。如果孩子說出“奶”或“牛奶、喝牛奶、我要喝牛奶。”則立即給予滿足。

4、活動障礙法:

培養啟動社交能力

孩子在騎玩具車前行,爸爸伸出手阻止騎車前行,孩子會發出聲音(不管什麼聲音),於是爸爸就抬起手,小車可以繼續前行。一會兒,爸爸又用一個小凳子阻止孩子騎車前行,孩子又做出一個動作表示抗議, 爸爸又放行,反覆這樣的阻止,讓孩子感知,自己的聲音和動作是有用的。

利用停頓製造交流

如:吹肥皂泡:

發起交流

孩子很喜歡看吹出來的肥皂泡,爸爸吹著吹著,在孩子高興地看著時停止,孩子希望繼續吹,此時可誘導他做出一些交流行為(例如看爸爸、發聲、做手勢等)。

如:搖搖停:

發起互動信號

讓孩子躺在床單上,兩個大人搖晃他,孩子很喜歡。搖晃的過程中突然停下來,孩子會做出反應要求繼續搖晃,大人於是繼續搖晃。類似的還有跳跳停、癢癢停。大人手指在孩子身上撓癢癢,孩子很喜歡,在適當時停止,孩子會再一次要求,此時誘導孩子看我們。

如:突然停止的歌聲——“唱歌停頓法”:

培養孩子發出社交信號的能力

孩子總是在聽到媽媽的歌聲時會顯得很高興,媽媽於是經常給孩子唱歌。可是,這一次,媽媽唱歌的時候,在唱到某一句時,突然停頓下來,這時孩子會驚奇地看了一下媽媽,媽媽就繼續唱下去,過一會兒又停頓,重複兩三次。這個活動可以訓練寶寶目光注視,同時讓寶寶逐漸感知到,他(她)的眼神具有“命令”的作用。

如:停頓的活動:

培養髮動社交能力

孩子喜歡爸爸舉高高,於是爸爸經常會把孩子抱起舉高,可是這次,舉到一半,爸爸停下來了,孩子也許會發出聲響、也許會看一眼爸爸’好像是說:“怎麼停下來啦",當出現了這個反應,爸爸就不再停頓,繼續舉高高了。

利用變化製造交流

1、突然跑出來的小車:

訓練共同關注能力

媽媽和孩子坐在一起,爸爸坐在遠處,突然爸爸把一輛孩子喜歡的玩具車推出去,媽媽立即驚奇地說:"寶寶,看小汽車,是爸爸推過來的。”

2、不按規矩丟來的小皮球:

訓練孩子發出社交信號

爸爸和孩子一起丟皮球,爸爸數“一、二、三”,然後丟出皮球,孩子接球;數次後,爸爸突然在數到“一”時就把皮球丟出,或在數到"三"依然沒有把皮球丟出(即提早或延遲丟皮球),孩子會用某種眼神注視爸爸,爸爸做出可笑的表情,發出抱歉的聲音。這種有悖常規的活動往往會引出孩子主動發出社交信號。

3、顯而易見的錯誤:

孩子已經認識顏色了,爸爸在和孩子玩泡泡球時,大聲說:我要一個紅色的球",但卻在孩子面前拿起了一個藍色的球,並"大肆宣揚”。爸爸犯了一個顯而易見的錯誤,孩子意識到之後,可能會大聲說出或做出反對的動作,主動指出爸爸的錯誤。

4、突然摔倒的老師:

老師在遊戲室走著,突然有意摔倒,先表現痛苦的表情,然後哈哈大笑。當孩子對老師這個突然的動作行為感興趣,他就有可能模仿老師摔跤。

模仿、示範與演練

1、模仿孩子的行為:

模仿孩子的某些刻板行為(例如拍手、轉圈)或其他他所喜歡的動作或行為,讓孩子感到你挺有意思,於是會注意到你或望著你。不管孩子做什麼,你都模仿他,得到他的注意後進而用一個新的玩具吸引他,吸引他來模仿你。前面是你模仿他,目的是讓他注意你的存在,進而他才有可能模仿你。

2、鏡子裡的我和媽媽:

媽媽和孩子一起坐在鏡子前,給孩子一塊糖,媽媽也一起吃糖。當孩子在吃糖時,媽媽也大聲地、津津有味地邊吃糖邊唸叨 "糖好吃,糖好甜,我喜歡”;下一次,也是在鏡子前,媽媽拿出的是兩片黃連,孩子放進口裡,立即吐出,與此同時,媽媽也吃了,又大聲地說:“好苦,好苦,呸呸,不吃”;

相似地,可以一起在鏡子前摸熱氣騰騰的毛巾、冰涼的冰塊……媽媽總是要用真實而略帶誇張的語言和表情表達感受。目的就是讓孩子感知到,這樣的感覺是什麼,媽媽有著和自己一樣的感覺。

3、示範法:

爸爸媽媽相對而坐,孩子坐在旁邊,媽媽對爸爸說:“把紅色的積木放進盒子裡。”爸爸照做了,媽媽說:“真棒",並給予爸爸一個小餅乾,爸爸得到了餅乾並津津有味地吃掉。接下來爸爸說:“媽媽,我可以吃塊糖嗎? ”媽媽說:“可以”,然後就給爸爸一塊糖。可以以同樣的方式示範各種不同的恰當的社交行為,讓孩子看到正確的行為方式及其效果,並逐漸懂得模仿。

4、情景演練法:

孩子和媽媽相對而坐,爸爸坐在孩子身後,桌子上擺放著蛋糕。爸爸在孩子耳邊輕聲提醒:“媽媽,我要吃蛋糕”,孩子也跟著說:“媽媽,我要吃蛋糕",於是媽媽就給孩子蛋糕。還可以演練更為複雜的社交情景,例如去超市買東西,請求幫忙,與小朋友一起玩等。

5、錄像演示法:

將孩子平時不當的社交行為記下來,將其他孩子的正常社交行為或讓他們表演出正常的社交行為並拍成錄像,或選取有類似情景和教育意義的動畫短片,播放給孩子看,同時向孩子解釋為什麼以及怎樣進行這樣的行為。

利用遊戲學習社交

1、木頭人:

互動,遵守規則,輪流

三個人一起玩,媽媽說:“我們都是木頭人",於是誰都不能動,誰動了,誰就要受到懲罰。之後可以輪流當發號施令的角色。

2、三人投籃比賽:

學習輪流、輸贏概念

一個框子,五個小球,孩子先投,然後爸爸投,最後媽媽投,必須按照順序,投籃進筐多者得到表揚和零食獎勵。

3、兩人三足:

培養同步協調能力

爸爸的右腳和孩子的左腳綁在一起,向著有紅線的終點前進,過程中孩子和爸爸需要彼此調節、統一步伐,才能順利到達終點,到達終點後孩子可以獲得獎勵。還可以演變成多組比賽。

4、石頭剪刀布:

教孩子揣摩他人心思,順便認識、接受或學會撒謊

在孩子掌握了石頭剪刀布的遊戲規則後,爸爸和孩子玩石頭剪刀布的遊戲。爸爸可以預先告訴孩子:"我馬上會出剪刀”,讓孩子養成提前根據別人的心思來調整自己的行為的習慣,如果最後孩子真的出了石頭,說明孩子懂得規則了。待孩子練好這個技能之後,爸爸又說:“我馬上會出剪刀”,但是實際卻出了布,孩子或許會不高興,爸爸卻笑著說:"我騙你的。"

5、找媽媽:

學會看眼神、表情及手勢動作

媽媽藏起來,孩子找不到。爸爸在旁邊用表情、手勢或動作向孩子做出提示,引導孩子找到媽媽。

6、捉迷藏:

揣摩別人心思能力

捉迷藏也許是很多自閉症兒童喜歡的遊戲。但實際上,多數自閉症孩子並不知道如何玩,尤其是不會躲,總是把自己躲在一個誰都看得見的地方,或者在別人還沒走近的時候就自己跳了出來,完全藏不起來。早期可以有一個人跟孩子一起躲,讓他(她)認識到沒有被找到的人才是厲害的,知道要怎麼躲才不被人發現,然後再讓孩子自己躲,有時又讓孩子找。這個遊戲可以經常玩,需要反覆訓練。

7、猜中有獎:

眼神、表情、動作交流

家長兩手握拳,其中一個手有糖,讓孩子猜猜糖在哪裡,期間媽媽做出誇張的表情,引導孩子通過看媽媽的表情等發現糖在哪裡,猜中之後可給予獎勵。

利用共同完成的任務

學會社交

1、拔河搶餅乾:

合作與競爭遊戲

一條繩子,中間有一塊餅乾。爸爸在繩子的一端,媽媽 和孩子在另一端,兩邊同時用力把繩子拉到自己這邊,進行拔河。勝方可獲得餅乾作為獎勵。

2、抬水去澆花:

合作遊戲

一個水桶,一根扁擔,媽媽一邊,孩子一邊,兩一起抬水去到陽臺,給花澆水。媽媽從中應表現出由於得到孩子的配合而完成了這 件事,感到非常高興。

3、搬箱子:

幫助

一隻大紙箱,爸爸要把它放到桌上,裝作很重搬不動的樣子,呼喊媽媽和孩子一起來幫忙,結束時爸爸說:"謝謝你們。”

社交圖片及社交故事

1、社交圖片

社會學習:

四張圖片,按順序排列分別是小兔子在外面玩;風把小兔子的帽子吹掉了:小狗幫助把帽子撿起遞給小兔子;小兔子說:“謝謝狗狗。"

不良行為的後果:

四張圖片,按順序分別是小貓在窗臺上玩;不小心把花盆弄到樓下去了;花盆被摔得粉碎;貓媽媽批評小貓。

求助感謝:

四張圖片,按順序分別是小猴子要過河吃桃子,河水很深,旁邊站著大象爺爺;小猴子問大象爺爺:“大象爺爺,你揹我過去好嗎? ”;大象爺爺答應了,並把小猴子背過去了;小猴子過了河,說:"謝謝爺爺”,吃到了桃子很高興。

2、社交故事:

“同學請我一起玩”——課間是同學們休息的時間,同學們都會一起玩耍。有時候同學會邀請我一起玩耍。如果我也想和他們一起玩,可以說:“好呀,一起玩吧”,然後便加入到他們的遊戲中。不過,有時候我可能不想加入他們的遊戲,我可以有禮貌地對他們說:“你們玩吧,我暫時不想玩,下次再玩吧。”這樣,同學都會覺得我很有禮貌,下次還會邀請我玩。

自閉症孩子的核心問題是社交障礙,我們強調社交訓練無處不在,但是每一個社交活動中都存在著認知、感知覺、運動的成分。在我們進行認知學習之時,一般也同樣有社交能力訓練成分包含其中。

自閉症患兒的任何活動,只要不是單獨一個人的活動,而是在父母或者老師引導下的活動,則都可以有社交、情感、情緒等成分。從單調的爸爸舉高高遊戲到複雜的老師教導孩子認漢字做算術,都是如此。自閉症孩子似乎更願意生活在自己單純的感知覺世界中,但是為了把孩子引領出來,我們就必須做到總和孩子在一起。

自閉兒父母如何對孩子進行社交能力訓練?試試這些方法吧

三、孩子生活和活動中的社交元素有哪些,怎麼用?

對於兩三歲的初診的自閉症孩子,我們訓練的第一步總是讓孩子學會:看、指、應、說。當他學會了看、指、應、說,下一步就是要訓練孩子被動的交往、主動的交往、高質量的交往,這就是自閉症從重度到中度再到輕度乃至走向正常的過程。讓他有需求,比如對食物的需求、生活的需求、甚至精神的需求……他會主動提出來,然後想讓我們幫助他滿足這些需求,這時候我們要在生活的每一個情境都可以隨時隨地加入“社交元素”。

舉幾個例子告訴家長如何把這些社交元素加入到訓練當中。

“分享”

“羨慕”

“競爭”

情景:爸爸買來了孩子喜歡的蛋糕。

媽媽通常說:“寶貝,吃吧!”

孩子開始吃了。

看到孩子快吃完時,媽媽繼續問:“還要不要?再給你吃!”

然後孩子就全吃完了。

其實這樣就浪費了一個做訓練社交的好時機。

換一個角度,家長可以像這樣做——

蛋糕買回來了,切成三塊,然後爸爸媽媽和孩子一起盯著蛋糕。

媽媽說:“寶貝,吃蛋糕嘍!”

爸爸跟來問:“我也要吃,媽媽也要吃,那誰先吃?”

孩子要吃大的,爸爸也想吃大的,媽媽也是,結果只好分蛋糕,分到小蛋糕的爸爸還“不高興”,撅著嘴巴說”哼,我的這麼少”,分到多的媽媽洋洋得意,露出誇張的笑容。

大家都在爭大塊蛋糕,不要小塊,這是“競爭”。

如果孩子懂得“石頭剪刀布”遊戲,這裡可以加入這個環節(當然很多自閉症孩子到了很大也不懂得這個遊戲的真正意義,而普通兒童往往是很自然就學會了,因此石頭剪刀布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社交遊戲。

最後,媽媽說:“爸爸和寶貝都表現很不錯,所以一人一塊大蛋糕。”

這就表現出了社交元素中的“分享”、“羨慕”、“嫉妒”、“恨”。石頭剪刀布體現的是小朋友(大人也是這樣的)之間的社交遊戲規則。

“輪流”

“爭榮譽”

“獎勵

假設場景1:早上10點半

過去的做法: 老師帶著孩子在操場拍球,讓孩子一個人拍、拍、拍,一直拍十五分鐘,結束,回家,完成了一項粗大運動和手眼協調的任務。

現在:小紅、小明、小白三個孩子同拍一個球,規則是每人拍一分鐘,由老師在旁邊計數。

第一個球,小紅拍,接著小明,最後小白——在這個過程中就體現了“輪流”。

當孩子們學會了“輪流”,下一步就可以“爭榮譽”。

老師可以引導,在這一分鐘裡,三個孩子誰拍得好、拍得多呢?

負責計數的老師給出答案,這一分鐘裡:小紅16個、小明15個、小白20個。

拍得最多的小白就能得到獎勵,這樣的過程既有“認知”有“競爭””比賽”和“榮耀”。

假設場景2:小明跟媽媽去超市買菜

來到超市,媽媽計劃買菜,買蘋果,孩子也經常來這裡,熟悉這裡。

媽媽就要設計社交,”小明,蘋果在哪裡呀?“訓練孩子指、說“在那裡”。

到了放蘋果的地方,“小明,幫媽媽拿八個蘋果(認知加社交)”,

小明拿了,表揚他;他不理睬,抓住他的手,一個一個數,”一個,兩個、三個、…、八個”(輔助),然後表揚。

離開超市前繳費,“小明,把錢給阿姨”…..

以上所提到的社交訓練看起來是不是並不複雜?

自閉症訓練中,最重要的是“別讓孩子一個人獨自忙著和獨自閒著”,無論孩子是乖乖地獨自玩耍還是動個不停的獨自跑動都要儘量避免,務必讓孩子總是處在與他人互動的情景和活動中,我們可以舉出無數的例子來告訴家長,在大量的兩人或多人活動、遊戲、生活中的“社交元素”。

總結起來,社交元素是”看、指、應、說、點頭同意、搖頭不同意、徵求意見(“我可以吃海苔嗎?”而不是“海苔”,“帶我去上街,好嗎?”而不是“要上街”)、提問、參照大人的眼神和表情來知曉自己行為的可行還是不可行、告訴(“媽媽,外面下雨了”)、顯示(“媽媽看,蘋果”)、炫耀(”媽媽,我的積木搭好了”,而不是獨自搭好推到有搭)、得意、吹牛(“小白,我家裡有一千輛汽車”)。

還包括,知道他人感受和情緒,猜測他人想法,學習與同伴分享物品、分享情感(快樂、痛苦、悲傷)、讓位置、端茶給別人喝……發起對話、維持對話、詢問、語言求助、啼哭求助、讚美、祝賀,同情、安慰等能力。

通過集體遊戲,懂得集體社交規則,比如輪流、互利、共享,謙讓,隨大流,妥協等好的社交能力,也不妨學習一些告狀、討好、埋怨、抵賴、搏嘴、撒謊、圓滑、對罵等看似不好但實際生活中卻也應該會有的社交手段。聽懂隱喻,比喻、慣用語,成語及語調變化等語言規則,喜悅。羨慕,內疚,妒忌,怨恨是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的。

這些活動還可以逐漸培養孩子的個人榮譽感和集體榮譽感。體驗了個人的自豪、光榮,驕傲,和無能、自卑、恥辱的雙重感受。同時也逐步體驗“我們小組”“我們班”、“我們學校”、“我的國”的集體榮譽感。最終,要實現的能力是“榮辱感”,知榮辱、知好歹、指親疏、知安危等等,這是孩子們能夠融入社會(上幼兒園、上小學乃至日後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基本要求。

普通兒童的社交能力幾乎是本能地學會的,而自閉症孩子是訓練出來的。需要提示一點,每一個患自閉症孩子都不一樣,需要在某一項活動添加什麼社交元素,也是有講究的。正規評估當然好,但是也可以自己評估,按照“觀察-記錄-分析-計劃-執行“這樣的一個路徑,重點對孩子在與父母以及小朋友一起時的日常生活遊戲活動中的社交進行評估,也可以設計出個性化的社交元素訓練法。

也許一開始挺難,但慢慢堅持下來,你就會發現真的社交隨時可教啊!

記住,在孩子的生活學習遊戲活動中,社交訓練無處不在。只要家長有心,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都可以給孩子做社交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