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特色小镇:什么特色?只为圈地?

时下,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全国两批特色小镇试点403个,加上各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数量超过4000多个。红火背后尤须冷静,究竟什么是特色,什么样的小镇才有生命力?“文旅项目拿地容易,成本也低。”“跟很多开发商一样,做文旅,主要是看中其中的住宅部分。”目前国内特色小镇在变现方式上,主要依靠文旅产品所在板块的地产产品(包括商业与住宅地产)进行快速变现,并以此来冲抵项目前期开发与后续运营中所付出的巨大资金成本。文旅是文化旅游的简称,这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中投入小产出、小投入无产出”的领域,除要以长期运营能力“入药”之外,还须以情怀为“引”。从许多项目看,你很难将它们和情怀联系在一起。

正文

经济学家宋清辉就此指出,以特色小镇之名行房地产开发之实的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警惕,国家有关部委纷纷出台相关规定,要求不得推荐打着特色小镇名义搞圈地开发的建制镇,禁止将房地产开发与主题公园捆绑供地和审批。

笔者走访过一个中部地区的花海小镇,万亩花海蔚为壮观,一到旺季游人如织。火爆的人气带起一批农家乐,可没多久,农家乐老板们就抱怨:“一年红火两三个月,花期一过,冷冷清清,没生意了。”开发花海小镇,政府、企业投入不少,难道不怕打了水漂?原来,基地边新建起一幢幢楼房,赚钱主要

追问特色小镇:什么特色?只为圈地?

靠卖房子。表面看,小镇的特色是花海,实际还是搞房地产。

这不是个案。需要警惕的是,文旅地产前期庞大的资金投入以及类地产化的开发、运营等问题在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同样,许多公司并不具备这样的门槛,投身于此,相当于是赌一把,是要押上身家的。若问他为什么有下注的勇气,大概是因为年轻时有过以小博大的经验。

一些地方快速发展的特色小镇,很大程度被房地产商“绑架”,打着各种产业旗号,到城市周边的小镇拿地搞开发,结果房子搞了一大片,产业却引不来,反而加大了房地产库存。

江苏国土部门一位不愿具名的专业人士指出,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且价格高涨的情况下,以文化概念拿

追问特色小镇:什么特色?只为圈地?

地,价格自然会优惠很多,贯穿其中的则是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冲动、文化企业的拿地冲动,双方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特色小镇出现房地产化苗头,原因在于一些地方的传统路径依赖。政府缺钱,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效果立竿见影。企业缺地,以特色小镇名义拿地容易,成本低。二者一拍即合,于是,各地出现一批康养小镇、体育小镇、文旅小镇,有的大干快上造景观、炒概念,有的不具备产业基础、盲目“跟风”,有的大包大揽,把特色小镇当作融资平台。然而,没有特色产业支撑,聚不起人气,造出的新镇可能会变“空镇”。前些年,一些地方城镇化“摊大饼”,就尝到了这样的教训,现在该引以为戒了!

2011年,X公司在华东某省投资建设首个X公司文化城项目;2012年,X公司首个小镇项目正式签

追问特色小镇:什么特色?只为圈地?

约开工,总投资55亿元;同年,X公司竞得苏州的7幅地块,总面积逾6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0亿元建设;2014年,X公司以16.38亿元的底价竞得深圳市坪山区三宗土地,规划用地面积为11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30亿元,拟建设首个文化城项目。

随着IP概念的大热,X公司2015年启动了多个实景项目的建设和签约,如前所述的苏州、深圳项目开始开工建设,昆明小镇签约,投资150亿元占地2000亩的“建业·X公司”小镇、投资30亿元的长沙小镇相继奠基;2016年,总投资约20亿元的重庆小镇签约;2017年,总投资约百亿元的南京小镇开工。

在业内人士看来,实质上是在打特色小镇地产化的擦边球,并且存在圈地之嫌。不过,X

负责人却多次公开否认“地产化”,声称“我们不会从事房地产项目”,并认为“新开业的小镇没有一平方米的房地产项目,完全是利用多年积淀的IP打造成的集娱乐、体验、互动于一体的文化产品。”

X公司旗下多个实景项目均对外公开销售商品房,存在涉嫌变身地产项目的问题。X公司长沙小镇项目目前在售50-300平方米不等的商铺,均价30000元/平方米至60000元/平方米。这批商铺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获得于2017年11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