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全面性的抗日斗争时期。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了一次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同时决定在敌后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抗战初期,由于蒋介石消极抗日,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使日军长驱直入,大片国土沦丧。8月27日日本关东军占领张家口后,沿平绥线向西进犯,大同告急。在此严重形势下,八路军115师、120师先后开赴山西雁北抗战前线。120师东渡黄河,挺进晋西北,宋时轮支队、雁北六支队和警备六团由西向北发展到山西的左云、右玉以及绥南的清水河、和林、凉城等地,开始开展创建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太原失守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华北战场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敌后游击战争将占主要地位。

我党在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初期,先后创建了绥中、绥西、绥南三个游击区。1941年又开辟了绥东游击区。这四个游击区是大青山支队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就创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范围而划分的,而不是根据整个绥远省划分的。绥南地区是指在平绥铁路以南,以蛮汗山为中心包括凉城、清水河、和林及归绥托克托、丰镇等县的一部分地区建立的抗日根据地。初期称绥东,也称绥东南,1940年8月建立绥南专员公署即改称绥南。

晋绥边区工委成立后,左云、右玉、清水河、和林、凉城等地在宋支队、雁北支队和警备六团的武装配合与帮助下,各地的各级党政军组织很快建立,抗日烈火熊熊点燃,为开辟和巩固绥南根据地创造了条件。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地方党组织系统

1937年10月,中共北方局派胡一新到清水河组建中共清水河县委,隶属于晋绥边工委,活动于靠近山西的平鲁、偏关沿长城一线。胡一新任书记,委员有张学轩、石青山。11月根据晋绥边特委指示,改称清水河工委隶边特委。1939年1月工委与平鲁县合并后,张学轩任书记,组织部长李林枝,宣传部长任苏,副部长王永寿。同月,警备六团在和林、右玉、清水河等边县地区建立了中共和右清县委,隶属边特委,辖右玉一区二区,和林一区,清水河五区。书记先后有贾丕漠、王恩惠、王朴、刘志、风城(王海芝)、苏兴。1940年11月撤销。

1938年9月,李井泉支队(李支队)挺进大青山,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并按照中央军委的部署在根据地划出了绥中、绥西、绥南和绥东四个地区。10月在大青山特委领导下建立了中共归武陶工委(绥中地委前身)。1939年3月绥远省委成立后建立了绥东绥西地委。1941年3月建立绥南地委,与此同步下属各县区党组织和基层支部也相继成立。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绥南党组织机构及领导人

中共绥南地委(1941年3月至1944年4月)

1941年3月,绥察边区委员会根据斗争需要,有力开展绥南地区,决定成立绥南地委,机关驻地和林县南山。1942年10月后改属塞北工委领导。1944年4月绥南地委改称工委,活动范围在平绥铁路以南,以蛮汗山为中心的和林、清水河与凉城一带。下辖有丰凉、归凉、托和清、和林、清水河、丰集六个县委。地委书记李权超、崔岩、张云峰。副书记张云峰、陈远波。组织部长李权超(兼),武装部长张云峰。委员师学温,邹凤山(骑兵一团团长)。

中共绥南工委(1944年4月至1945年9月)

1944年4月偏关整风后绥南地委奉命改称工委,驻地和林县羊群沟一带,所辖县委未变。书记张云峰,李云龙。委员安正福、肖黎、石生荣。

托和清县委: 1941年初,凉和清县委成立,同年夏改称托和清县委,下辖凉一区,和二区、三区,清水河五区。1946年10月撤销县委改为工委,书记先后有李玉庚,许克(郭长胜),王有田,肖黎。副书记严平。

清水河县委: 1944年6月成立至1945年9月撤销,书记田仲,宣传部长白雪峰。

托和清工委: 1940年夏成立工委,活动于归绥西部南部,托县东部,和林西北部,清水河喇嘛湾浑河以北地区,时称绥西托和清。1941年春撤销,书记李云龙,委员李达光,杨歧山。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地方政权系统

李井泉支队挺进大青山,晋绥边区工委以部队开辟的游击区为基地,广泛开展动委会的组织建政工作。成立的各级动委会代行地方政权职能,这是中共政权建设的初级阶段。之后动委会逐步向抗日民主政权过渡,因此动委会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协助建立各级抗日民主政府,发动人民群众参政。"西凉会议"后迅速成立了绥中、绥南、绥西三个专员公署和陶林、武归、托和清等九个抗日民主县政府。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绥南政权机构及领导人

绥南专员公署(1940年8月至1945年9月)

1940年8月的"西凉会议"上正式成立三个分团抗日区政府和游击队,隶属大青山骑兵支队。1942年9月日军大扫荡,绥东工作团撤入山西偏关撤销,随即成立了绥南等三个专员公署。会议决定取消动委会成立托和清等九个抗日民主政府,隶属于驻绥察办事处、绥察行政公署。1945年9月绥南专署改属雁北专署,辖有归凉、丰凉、托和清、和林、清水河、丰集六县。公署专员先后有杨国兴、马南枫、程仲一、高铭卿。副专员杨建林。

绥西托和清县政府于1940年春成立,隶属绥西专署。1941年春县长杨歧山牺牲后,县制撤销。

1941年成立托和清县,1945年8月撤销,县长先后有班玉珏、杜琏、申敬之、崔明、肖黎。

1945年3月,根据绥蒙区党委决定成立清水河县政府,辖二个区今韭菜庄、北堡、暖泉一带,隶属绥南专署,1945年9月撤销。县长王焕光,民政科长黄天翔,财政科长胡代华,副科长白天鸣,税务局长赵清,公安局长郭志忠。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地方军事系统

开辟绥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以后,武装斗争仍然是坚持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在敌后开展建党建政,统一战线及群众工作都要以武装斗争为基础为依托。根据中央"大大发展游击队"指示,绥南广大地区纷纷建起游击队组织,地区三级(地委、县、区)都有各自的游击队武装。

绥南军事机构及领导人

绥南地区从1939年初成立归凉县游击队(后改丰凉武工队)、和林县游击队和托和清游击队及区属游击队,成为绥南的主要抗日武装力量。1942年秋日军大扫荡后,在骑兵一团撤出绥南的困难形势下,绥南各县游击武装仍顽強坚持敌后斗争直至抗战胜利。

绥南三大队(绥南警卫队): 队长段德胜,政委王达仁。

托和清县大队: 队长杨振华(杨华,1941年春被俘),指导员许汝辉。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刘建国,文物工作者。喜好弄点碎史之类的"豆腐干"。编过县志,也做过文学编辑。只图做事,不谙名禄。钻研方向文史。

「文史」抗战时期绥南(清水河)党政军系统组织机构沿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