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台灣,香港、澳門學者所說,大陸的簡體字真的不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正統嗎?

記者去哪裡了


什麼叫正統,能傳承下去的才叫正統。不講字的簡單繁體,少數人使用的繁體終究會消亡。這是歷史進程。對古繁體漢字的研究保留還是有必要的。

簡體漢字的進程已無法更改了,臺灣,香港,澳門已經被淪為邊緣區域了,不能代表中華正統。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繁體字已無法適應當今的社會需求與操作。

繁體字作為藝術與考古科研的意義還是能保留的。

正統的就是我們能一直把簡體漢字發展,優化,傳承下去


艾萊福佑


現在使用簡體字的華人,應該遠超使用繁體字的人群,所以簡體字的推廣還是成功的。

認識的人中也有少部分人喜歡用繁體字,但那只是電腦或手機打字,如果要手寫,估計大部分的繁體字他們也寫不完整。

臺灣、香港至今仍使用繁體字,他們是從小練習就是繁體字。無論是香港人還是臺灣人,對他們手寫繁體字確實不敢恭維,寫出的字是否有缺少筆畫,讓小學語文老師來檢查,問題可能會一大堆,主要原因就是筆畫太多太複雜。比如“據”與“據”,“舉”與“舉”等常用字,寫簡體要快很多。

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不是隨便簡化而來。就像我們雖然從未學習過繁體字,但第一次拿到用繁體字編排的書籍或文章,閱讀不存在太多障礙,大部分的常用字能認識(不會寫),當然有些字需要靠猜測。同樣的,臺灣人認簡體字,與我們認繁體字有相似之處,這也許就是同文同種的默契吧。

如果認為沿用繁體字就是繼承傳統文化,這種觀點就更不靠譜。象港澳現在也用繁體字,但受英、葡西方文化的影響,與大陸、臺灣有著明顯的差異。

文字作為文化傳承、傳播的載體,是越簡單越容易被學習與掌握,也更容易推廣。第一次簡化字的推廣,對整個國家、民族的掃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當然漢字是象形文字,簡化時也要考慮字體的美觀,保留其精華,這也是為什麼上世紀八十年推廣的第二次漢字簡化最終被廢止,就是將一些漢字簡化到形似偏旁了。

大陸現在使用的簡體字,在向國外推廣中,也在慢慢被一些國家所接受,比如新加坡就已接受了簡體字,取代過去使用的繁體字。大陸雖然使用簡體字,但各種漢語字典、漢語詞典裡面又是簡、繁對照,應該說也沒有丟掉繁體字。


whitedeer


繁體字表達意思更準確。尤其是古詩文方面。比如「中間小謝又清發」最後一個字是發還是髮?我上學時就頭疼很久。比如,「天干」如果只看到這個詞,你能快速判斷出來是「天干地支」的「天干」還是「天氣乾燥」的「天乾」嗎?再比如唐德宗名字叫做李適kuo四聲,現在簡化字把「適」簡化成「適」不是把人名字都弄錯了嗎?再比如姓氏,很多姓「蕭」的人,被強行改姓了「肖」。比如發明活字印刷的畢昇,被簡化成畢昇。要知道升 昇 終非一字,用在人名中,還是要尊重事實的。就好像現在的臺灣女星張鈞甯一樣,甯和寧本是兩個字,現在都簡化成了寧。何以區分呢?還有很多造字的規律,也被簡化打破,不勝枚舉。凡事各有利弊,不能因為港臺人士在用,就死要面子,硬說繁體字不如簡化字。須知,繁體字或者稱為傳統漢字是老祖宗上千年的智慧結晶,其兼具美感和嚴謹,乃是我輩大大的財富。簡化字雖有其便,可是簡化之路,用時不長,經不起推敲和值得吐槽處亦非少數。望諸君多看多思,毋為無腦噴子。


用戶60295400318


文字只是文化的載體,問一個載體代表的文化比另一個載體代表的文化是否高級,就好像問究竟搭飛機到達的人文明還是搭高鐵到達的人文明一樣的愚蠢。一個人文明不文明高級不高級是與這個人的修養素質有關和他搭什麼工具無關。馬雲就算坐著毛驢車到達現場馬雲還是馬雲他仍然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一個毛賊就算搭著直升機到達現場人們還是不認識他,可能一些沒有內涵沒見過馬雲只認衣服不認人的人會巴結坐直升機的毛賊而瞧不起坐毛驢車的馬雲,這些人就像港臺一些自認高級充滿莫名其妙優越感的人士以及一些大陸的公知國粉一樣只是一群只認衣衫不認人的目光短淺的勢力小人。


chifeilong


港澳臺一直使用繁體字,使用簡體字肯定會覺得不習慣,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為了推廣簡體字也是動用了很多文字工作者與歷史學家,目前的簡體字很多都是以前繁體字草書寫法或筆劃演進而來,如魚字,繁體字是魚,簡體字是魚,魚的草書與簡體字一樣,草書是我國古代書聖王羲之、草聖張旭、懷素等人創造的書體,草書可以說是中國漢語文字上的一次革命,讓很多筆劃繁多的漢字用很少筆劃就可以書寫,一個國家的文字也需要隨著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的適當的合理的創新演進,漢字最早的是甲骨文,經過幾千年演進變成繁體字,最終演化成目前的簡體字,簡體字有利於學習、推廣,既有利於國內掃除文盲,也有利於外國人學習漢語,減小學習難度,試想如果現在還是使用甲骨文作為我國使用的文字,行嗎?目前的簡體字基本能夠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繁體字可作為漢語專業學者如書法藝術家等使用,目前的簡體字更能適應時代書寫快節湊,因此更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





鄭和軍事


文字是要簡化,但現在的簡化字做得太過份了。古人將同音異意字區別的好好的,現在全亂了。例如,發髮發,谷穀,面麵,曲麵,松鬆,煙煙菸,這些字意完全不是一回事。

還有很多字從字形上和傳統字也完全不同。例如,葉葉,識識,瓊瓊,異異,鬥鬥,龍龍,嚴嚴,所以很多人面對碑刻古籍卻不識字了。

有的字簡化的只有偏旁,例如,廣,廠,!

但是也有簡化的好的,如,齒齒,龜龜,就是比較成功的。

至於一些筆劃多的,如鬱,我個人覺得反而不難寫,只是將局部簡化即可。

繁體字是正體字,相當於英文大寫,可用於標題,店面招牌,以顯莊重嚴肅和正式。


塔樓仙


我說點個人觀點:

第一是用簡體字和繁體字來區分漢字本身就不準確。今天用的所謂簡化字,古已有之,這一點在古碑帖中幾乎都可以找到,古人稱其為俗字,也就是文人們為交流方便快捷而使用在書信等日常交流上的約定成俗的文字;而與之相對應則是官方文字,也就是今天強調的繁體字。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工具,僅只需要政府規定一下使用那一種工具而已,因此,不論是簡化字,還是繁體字,都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沒有必要厚此薄彼。

第二就是今天港澳臺學者譏諷大陸官方文字中的所謂愛心不在,親不見等,如果換個角度講,這些簡寫了的字都代表著美好、親情、愛情等,這些字的使用頻率太高,在不影響認讀的前提下,為方便快捿書寫時減掉一些筆劃,在漢字書寫規則中是允許的。

第三是大陸把古俗字規定為官方文字,提高了全國人民的文字普及率和文化水平,為中國騰飛提供了文化支持。假如今天中國大陸按當年于右任老先生倡導的那樣,官方用繁體字,民間交流用簡體字(老先生搞的標準草書)的話,試想,每個人要學兩套文字,才能適應工作生活對文字的需求,人累不說,如何適應今天的高速發展。

第四就是漢字簡化是發展正途,簡化後的缺陷也要逐步克服,比如一些字的筆順不符合原文字書寫意義等。


成誠199870376


那些人都是什麼狗屁理論?他們只不過被外國殖民久了,同位中華民族一份子,大陸創出了簡體字,易用,適用,複合時代進步!而他們沒有做出什麼貢獻,那種心態就是一種酸!說白了額繁體字現在已經跟不上時代進步了,繁複,難學,效率太低,只能做為一種中華民族的悠久文化傳承流傳,和做未書法愛好者學習練習或特殊地方使用而已!那些人死抱著那種思想只能說是酸葡萄心裡和守舊跟不上時代的體現!如果從古至今的每一箇中國人都像他們那種思想,那我們中華民族至今都還是使用甲骨文才對!還有何進步,進化可言!!


手機用戶6277511384


中華的文化始於在龜殼上畫符號,來記錄發生的事,這就是甲骨文。

後來進步成漢字,用竹簡。現在三地所說的正統文化,就是以這個時期的字為標準文化。

那麼漢字是正統文化,那發源的甲骨文難道不是正統文化呀?如果甲骨文是正統文化,那些與甲骨文不同形的漢字又怎麼能稱正統文化呢?

同理,如果在甲骨文上進步成的漢字是正統,改革的簡化字無疑也是正統。

每一個事物,都有自己的使命時期,只有推陳出新才有進步,才有生命力。

簡化字正肩負起現時期的使命,被國家和人民認可而使用,就是正統文化,只要是在各個時期起著主要作用的,都是正統文化,沒有文化正統與非正統之說,只有舊文化與新文化之分。


窮光旦


存在即為合理!大陸地區的簡化字和港澳臺地區的繁體字,為什麼不能夠同時存在呢?要爭正統的“名分”有何用?效率是現代社會一個基本的價值,簡化字因為書寫方便,低碳節能,綠色經濟(少浪費多少碳粉和墨水)所以效率最高。而繁體字,更能體現漢字的表意功能,尤其在書法藝術上,更能夠體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兼容幷蓄,博覽眾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之一,所以再不要浪費口舌討論廢簡罷繁了。都是中國人,該用簡化字時就用簡化字,該欣賞繁體字時就欣賞繁體字,何樂而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