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春秋097|伍子胥复仇前夜,楚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楚国现任令尹囊瓦是前令尹熊贞的孙子。在楚国的一代代令尹中,熊贞虽然不算出众,倒也称得上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囊瓦却是一个败类,易信谗言,且生性贪婪,常常为个人私利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公元前515左尹伯郤宛之死,就是他贪贿信谗的结果。

别人贪财,或许还会遮遮掩掩,囊瓦则是不顾脸面,直接索要。

公元前509年,蔡昭侯姬申赴楚朝觐,随身带去两件特意制作的玉佩和两件皮衣。姬申将一件玉佩和一件皮衣献给楚昭王熊轸。熊轸很高兴,穿上皮衣,戴上玉佩,设享礼招待姬申,而姬申则穿着另一件皮衣,戴着另一件玉佩。姬申这身行头引来了贪婪的眼神,享礼结束后,楚令尹囊瓦告诉姬申,他对那件玉佩和皮衣十分感兴趣,想要走。姬申不给,囊瓦就随便找了个理由,把姬申扣在了楚国。

大梦春秋097|伍子胥复仇前夜,楚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河南上蔡,蔡国故城遗址所在

这一扣,就是两年多。

巧合的是,同样是在公元前509年,唐国(附楚之小国,其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唐县镇)之君唐成公(其名不详)如楚朝觐,带去两匹良马,名曰骕骦。囊瓦想要这两匹马,唐成公不给,也被扣留在了楚国。

公元前507年,即唐成公被扣留楚国的第三年,唐国大夫向楚昭王熊轸请求,更换唐成公的随从,熊轸允诺。新来的唐国随从将养马人灌醉后,把两匹骕骦马偷走,献给了囊瓦,囊瓦随即放唐成公回国。返国之后,盗马的新随从将自己绑了,到司寇那里请罪:国君因爱马之故,失去了自由,抛弃了国家,我们想办法把他救了回来;现在,我们会想办法找到两匹一模一样的马献给国君。唐成公闻报,十分惭愧:这都是我的错,岂可怪罪到你们头上。不仅放了众人,而且厚加赏赐。

蔡国人听说了唐成公归国的缘由,想尽办法,连哄带骗,说服蔡昭侯姬申将玉佩献给了囊瓦。得到玉佩的囊瓦心中窃喜,准备放姬申回国,但是不明不白地放了,无法向国人交代,于是又编造出一个拙劣的理由——上朝时,囊瓦警告众官员:蔡侯之所以久留我国,都是因为你们这些人不馈赠饯别之礼品!明日如果还不把礼品准备好,你们就等死吧!

将近三年的楚国岁月,被扣留的屈辱体验,在姬申心头埋下了深深的仇恨。返回途中,路过汉水,面对滔滔水流,姬申将一枚玉抛入水中,向天盟誓:从今而后,再不南来!

回国之后,姬申立即赶赴晋国,以儿子姬元及众大夫的儿子们为质,请求晋国出面伐楚。

大梦春秋097|伍子胥复仇前夜,楚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故城遗址所在

公元前506年三月,晋定公姬午与周王室代表刘文公姬卷以及鲁定公姬宋(鲁襄公姬裯之弟,公元前509年即位)、宋景公子栾(宋元公子佐之子,公元前517年即位)、蔡昭侯姬申、卫灵公姬元(卫襄公姬恶之子,公元前535年即位)、陈怀公妫柳(陈惠公妫吴之子,公元前506年即位)、郑献公姬趸(郑定公姬宁之子,公元前514年即位)、曹隐公姬通(曹声公姬野的叔叔,公元前510年杀其侄自立)、齐国上卿国夏,再加上许、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一众小国之君,大小将近二十个国家,会于召陵,谋伐楚国。

此时,第二次弭兵之盟已经过去整整四十年。四十年来,虽然南北两个超级大国楚与晋之间勾心斗角,却始终没有战事发生。如今,一场声势浩大的伐楚行动眼看就要终结得来不易的和平局面。

然而,召陵之会声势虽浩大惊人,结局却是不了了之。在召陵,晋国六卿之一的荀寅向蔡昭侯姬申索要贿赂,没能如愿,心中恼怒,转而劝说晋执政士鞅退兵:晋国现在并不太平,诸侯也多是三心二意,此时远道伐楚,能有什么好结果?外面正下着大雨,疟疾开始流行了,北方中山(即鲜虞,白狄的一支,地在今河北省平山县境内)不服,我们若在此时抛弃弭兵盟约,必定招来楚国怨恨,这对楚国没什么损害,我们却可能失去中山,不如辞谢了蔡侯吧!

士鞅未及细想,婉言辞谢蔡昭侯姬申,令诸侯们各自回国了。

晋国此举,大失霸主威严。

大梦春秋097|伍子胥复仇前夜,楚国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

召陵故城遗址

或许是觉得自己的做法太过分,此年夏天,晋国以沈国(姬姓小国,长期为楚国附庸,在今河南省平舆县)不会召陵为由,令蔡国伐沈。蔡是小国,沈却更小,故而蔡国不费吹灰之力灭之,杀沈国之君。

属国被灭,楚昭王熊轸大怒,派兵围蔡,把蔡国教训了一顿。

就在这个时候,蔡昭侯姬申得到消息,吴国正以伍子胥为行人,全力筹备伐楚之役,于是即刻遣使赴吴,以其子姬乾为质,表明自己加入伐楚联盟的决心。

不久,唐成公也加入了进来。

两个曾经被楚国羞辱的小国,此番加入吴国伐楚的联盟,虽然起不到多大作用,却在心理上对楚人形成了打击,使楚人心有不甘地明白,他们已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不仅没有大国相助,一堆弹丸小国也相继站到了敌对的位置上。

公元前506年冬,吴、蔡、唐联军伐楚,伍子胥等待十余年的复仇时刻,来临了。

(《大梦春秋》097,待续。文图原创,盗用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