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高三学子们刚刚经历过高考这一人生转折点,过些日子成绩公布又是有人欢喜有人忧。考上名门学府的家里自然会摆上一桌“状元宴”,名落孙山的又要重整旗鼓再战一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考试,不过,并非当今社会的高考,而是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考试——“科举”。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科举这一制度在我国流传了千年之久,影响了数个朝代的学子。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史学界始终在探究科举的起源,对此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科举起源于隋朝,另一说则是科举起源于隋朝之后的唐朝。不但,现代史学家有这两种分歧,古代学者同样抱有不同意见。我们且不论科举究竟起源于何时,科举这种制度的产生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何曾几时,寒门学子终于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大事中,一改朝廷主导官官传承的旧制,这是何等的公平?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科目繁多,考生们通常会报考自己擅长的学科。我们常谈到的古代“秀才”,原本。就是汉朝察举制考试中的科目之一,也是后来科举考试中分量比较重的一科。例如:兵部主持的“武举”一科,在部分朝代就十分不受待见。考秀才的学子的考试范围是方略策五道,根据行文水平、文章流畅程度最终划分为从上上到中上四个等级录取。

“明经”这一科目也是汉朝察举制中流传下来的保留科目,考试类型有点像是现代语文中的“背诵”和“默写”,比如:明经科考“贴经”的时候考官用纸条遮挡经书其它部分,只留下一行字,让学子背诵其余部分。而“墨义”则是让考生默写经文注释。“明经”这一科考察的是学子的记忆能力,当时,并没有“最强大脑”之类的综艺节目,所以,记忆力超群并不受人重视。

倘若隋唐学子秀才登科,则会让各方文人刮目相看;若学子明经登科,甚至,还会受到一些文人白眼。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进士”一科是唐朝初期才开始推广的科目,最开始的时候采用“试策”一法考察考生,也就是考官根据时政和经文随意提问,让考生随机应变。到了唐高宗时又加了一门“贴经”,也就是刚才所说的背诵,后来,又加试“杂文”。

这些要考的具体科目需循序渐进,考过前一门才允许考下一门,考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登科。“进士”一科逐渐完善后,这一科目的地位逐渐取代了先前“秀才”一科。那么,进士登科在当时的官场上有多重要?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据说,当时有些官员虽然官阶极高,但是,始终因为自己非进士登科耿耿于怀。每年进士登科的考生大概有几十个,可明经登科的人数是前者的十倍,从这就能看出这两门科举的差距。

唐朝时期能够参加科举的考生总共有两类:一类是在国家级学堂中就读的学生,另一类则是自学成才的寒门学子。通过州县选拔合格后批准的,这两类考生分别被称为“生徒”和“乡贡”。此外,朝廷还特别规定,凡是犯过法的,工商子弟出身的以及在衙门做小吏的三类人一律不许参加科举。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考生们在通过地方级考试后,便会前往尚书省参加更激烈的选拔。省级考试里的第一名,被大伙成为“状元”,现在,我国高考每个省份的第一名考生被称为“状元”就是由此而来。高中省试的学子,也就具备了入朝为官的资格,不过,最终还得参与一次吏部的选调,才能赐予相应的官职。

吏部的考试包括身、言、书、判,有点类似现代公务员考试中面试与笔试相结合,考察考生的对应能力。倘若考生长相不端正,或口齿不清,或书、判两方面能力欠佳,就得需要朝中官员为其保荐,否则,就送往地方做幕僚。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虽说,科举制在当时世界范围都算是最先进的选拔制度,但是,仍存在不少弊端。

比如:大部分考生为了考取功名会选择“行卷”一法,也就是把自己曾经写过的文学作品封装成卷,呈送给朝中官员,求他们举荐。大诗人白居易就曾“行卷”给朝中达官显贵,不过更多“行卷”者都是普通学子,他们缺乏真才实学,所以,在“行卷”过程中难免“行贿”,使原本公平公正的科举制染上污点。

此外,还有“书策”之风更是让人嗤之以鼻,考生通过送礼行贿,携带书本开卷考试。

仅此一个制度就足以影响全球人,现如今还在使用

虽说,科举中尚有弊端存在,但是,在那个年代这种追求公平的政策实属难能可贵,毕竟,之前的寒门学子想要入朝为官简直难如登天。可以说,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