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得含蓄朦胧,千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向来以通俗易懂著称于世,《唐才子传》记载:“公(白居易)诗以六义为主,不赏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由此可见,能够让人读懂是白居易追求的一个目标。对于他的大多数诗篇而言,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有一首小诗,他却写得异常朦胧,给后人留下了一个极大的难题。一千多年以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人们争议不断,众说纷纭。这首诗就是《花非花》。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几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得含蓄朦胧,千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花非花

字面意思是:说它是花又不是花,说它是雾却不是雾。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关于这首诗,有几种主要观点:一种是修行说,世事皆虚无,人生如梦幻,生命苦短,命运多舛。一种是咏妓说,夜会官妓,会短别长。再有一种认为是对消逝了的美好事物的追寻与怀念。这三种观点中,持后两种观点者居多。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得含蓄朦胧,千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花非花

关于咏妓说,认为是中唐时期那些腐朽的官僚与官妓的幽会,只恨良夜苦短,会短别长。首句“花非花”是说官妓的容颜如花,但又并非真花。次句“雾非雾”中“雾”字是双关。借“雾”为“婺”。“婺女”即女宿星。因官妓女性,上应女宿,但又并非云雾之雾。“夜半来,天明去”既是咏星,也是说人,语意双关。官妓不同于一般的妓女,更不同于正式的妻子,她们只能以夜来明去为限,可谓会短别长。故末二句发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的感叹。上句言会短,下句言别长。其中“梦”、“朝云”的描写是借用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关于楚王与巫山神女梦中相会的典故,以喻男女之幽会。因为语言文字运用得巧妙,把男女欢爱之事抒写得很含蓄,富于诗意。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得含蓄朦胧,千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雾非雾

第三种观点中认为,首二句“花非花,雾非雾”,是以花与雾比喻所咏之物短暂易逝,难以持久,而这所咏之物到底为何,诗人没有明说,更让人无法捉摸。单看“夜半来,天明去”两句,令人颇为怀疑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看,又不是写梦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用了“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像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去”者似朝霞,虽美却易幻灭,难以追寻,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得含蓄朦胧,千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来如春梦几多时

这一连串的比喻,构成了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有人考证,这首诗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与其情调接近的作品如《真娘墓》(其中有句: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简简吟》(其中有句: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极为相似,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因而,这首诗表达的也应该是这一主题,即抒发了往事虽美,却如梦如云,不复可得之叹。

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写得含蓄朦胧,千年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去似朝云无觅处

这首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争议,但也成为后人欣赏和模仿的对象。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就从“花非花,雾非雾”中获得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可见,这首诗在艺术方面的造诣是非常人难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