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为怀,方得始终

有心对人即会无心对己,无心对己便会有心对人,大慈大悲就是要彻底有心对人、无心对己,慈悲为怀,常想他人之所想,常帮他人之所急,常施他人之所需。

需要注意,“慈”与“悲”其实是相反的两个字,应当分开来解。从两个字的字形结构来看,它们都是上下结构:“慈”就是“兹”、“心”——意为有心;“悲”就是“非”、“心”——意为无心。“慈悲”就是此心非彼心,有心而无心,“大慈大悲”就是指完全的有心,完全的无心。
慈悲为怀,方得始终

“有心对人”即为“慈”,因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慈母”的概念——母亲把所有的心都放在子女身上。而“无心对己”则为“悲”,“悲”就是彻底的无心——无自我之心,也就是完全、彻底的全我——一体我、无分别我。因此,悲愿就是一个彻底无我的愿望。

世间有的人人格高尚,又很有慈爱之心,想要救济贫困的人,只要贫困的人去依靠他,就会得到他的救济照顾;同样的,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依靠阿弥陀佛,得到阿弥陀佛的照顾。何况弥陀的慈悲是,即使我们不晓得念佛,没有意愿依靠他,阿弥陀佛一样很恳切的一直在我们面前,甚至跟我们合掌,要求我们、拜托我们,希望我们称念他的名号,依靠他,让他救度到极乐世界去,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所谓“大慈大悲”的地方。所以佛教各种法门当中,真正可以称为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说起来就只有“一佛一法一净土”的“南无阿弥陀佛”。
慈悲为怀,方得始终

要懂得付出与分享,人生才有意义。我们不应该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漠不关心。倘若你认为我们身边的人只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陌路人,那你错了。实际上,我们身边的人跟我们是一样的,是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另一个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生命的真谛是:人类本自同根生,我们每个人只不过是属于博大的生命之树中的一个小小的分支而已。而我们身边的人就是每一个与我们有一个共同根源的分支。
慈悲为怀,方得始终

因此,当身边的人陷于困境时,我们要懂得如何奉献自己的力量。这并不是让你无条件地与他分享你的所有,而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映照出我们的人格与灵魂的和平。

以慈悲之心,静观一切,然后会发现,佛是众生,众生是佛,我是众生,众生是我,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千千万万的众生之相,也是佛相。人世间本无苦海,心中有苦,则有了苦海。心中无苦,则脱离了苦海。人生苦短,何以解忧,慈悲为怀,处处极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