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進入深水區,傳統企業的機會來了

文|李佳師

過去幾年,傳統企業特別羨慕互聯網企業,因為互聯網企業躺著就可以賺錢。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躺著就可以賺錢,因為他們都是數據驅動的平臺型企業。

曾經一度,互聯網新的商業模式讓傳統企業一度慌張無措。2015年IBM全球高管調研數據顯示, 企業高管們普遍認為他們到了一個商業領域前所未有的艱難時刻。

54%的企業認為他們最大的競爭威脅來自於其它行業。然而2017年,這個數據下降到了26%,而且7 2%受訪的企業高管認為行業領先的企業而非新公司,認為互聯網企業等新興企業在行業中引領行業變革的僅有22%。

互聯網進入深水區,傳統企業的機會來了

個數據是否意味著那些風頭正勁的互聯網企業的熱潮即將過去,傳統企業將開始引領下一波風潮?

3月27日, IBM全球商業價值研究院在中國發布了《2017全球最高管理層調研報告——傳統企業的逆襲》。這個由IBM商業價值研究院與牛津經濟研究院合作,同時邀請沃頓商學院、哈佛管理學院、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共同採訪了來自112個國家的12854位高管的報告。報告顯示,在互聯網的深水區,傳統企業開始逆襲了。

坐在數據金礦上的傳統巨頭們

互聯網企業躺著賺錢的資本是數據。現在看,全球的數據同樣存在“20%與80%定律”,正是這個定律,讓傳統企業意識到自己是躺在一個數據富礦上,前些年卻“只緣身在此山中”了。

調查報告中顯示,全世界僅有20%的數據可以從互聯網獲得,而另外80%的企業數據無法被搜索到,他們位於企業和機構的防火牆之後,分佈在企業的工作流程、供應鏈之中。與企業的深厚的知識、經驗和專業知識融合在一起。這部分就是企業擁有的數據。

金礦究竟在企業的哪個分佈群裡面?IBM全球企業服務諮詢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在解析該報告時表示:

第一個是跟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利益相關者,客戶的數據是其中的一環,還包括企業的供應商、合作伙伴甚至競爭對手等,這些都是數據來源。

第二個維度是企業自己的產品或者服務背後蘊藏的數據。

第三個就是企業自己生產經營活動中產生的數據,尤其是製造類企業的生產數據。

一家芯片生產廠,通過採用人工智能的視覺監測方式,將傳統生產先生的數據通過人工智能的分析,省掉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實現流程的高度自動化,良品率,工作效率都大大提高,監測的準確率達到96%以上,以前人工崗位能達到80%就不錯了。這是利用傳統數據實現對生產效率的大提升的一個例子。

不久前,剛剛上市的互聯網企業搜狗公司總裁王小川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就表示,“數字經濟領域互聯網企業相對走在前面,是先鋒軍。現在要做的是如何與國家體制內的服務和數據連接,使得國有的服務和數據資源與互聯網企業的經驗產生新的融合。”

於是我們最近看到的現實是,互聯網巨頭紛紛擁抱傳統產業、擁抱傳統企業。在中國,BAT最近的主旋律是進軍工業,擁抱農業,擁抱醫療,滲透製造業。而難題是,傳統企業擁有的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產生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企業利益相關者等方方面面的數據,卻不是那麼容易懂。這個時候看,傳統企業核心專業技能就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了。

過去,傳統企業、傳統產業的經營者們對這些數據頗為“束手無策”,而現在隨著雲計算的普及、人工智能的發展以及區塊鏈的出現,讓利用數據的工具門檻不斷降低,傳統企業的利用數據變得水到渠成了,因為傳統企業在專業領域的獨特優勢,讓他們開始超越互聯網新興企業了。

如果說互聯網對這個世界的改造和變革是一場馬拉松的話,那麼前半程跑得輕盈的是互聯網新興企業,而後半程將有機會逆襲的是傳統企業。因為數據正在成為這個世界最重要的資產,老牌企業擁有全球80%的數據,他們正在利用這些數據重塑自己的組織和流程,創造新的競爭優勢。

過去傳統企業不知道自己的用戶在哪裡,不知道用戶在想什麼,製造與用戶、渠道、夥伴、生態是斷點狀態。現在這個鏈條正在被傳統企業數字化、無縫化地串聯起來。

2016年7月,聯合利華以10億美元收購直銷領域的行業領先公司Dollar Shave Club,這次收購擴展了聯合利華的產品線,並獲得了被收購公司的客戶和大量高價值消費用戶數據。2016年9月,沃爾瑪收購了平臺零售商Jet.com,讓為沃爾瑪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加速進軍電子商務,同時擴大其客戶覆蓋面。

另外一個令傳統企業振奮的信息發生在2018年3月28日,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股份公司(Daimler AG)和寶馬股份公司(BMW AG)聯合宣佈,雙方將成立合資公司合併它們的共享汽車、網約車服務、停車服務、充電網絡等業務,為用戶提供一站式智能出行服務,與包括Uber、滴滴在內的打車公司展開競爭。

某種意義上看,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傳統企業在互聯網的深水區,有著更大的數據機會。傳統企業多年積攢下來豐厚的底蘊,擁有更多資源,他們的聯手,他們的數據化覺醒,能夠帶來更大的體系化變革,因為新興互聯網企業的那些玩法同樣可以複製。相反,互聯網企業要想補齊傳統產業的課卻沒有那麼容易。比如在智能網聯汽車領域,由於自動駕駛汽車出現致命事故,Uber和它東南亞的對手Grab 進行了市場和股份交換協議,谷歌旗下的自動駕駛部門與英國捷豹路虎宣佈了合作要聯手開發自動駕駛汽車。有人說,“智能網聯汽車,本質上還是車,而造車這個事情,老牌汽車公司們積累了幾十年經驗,不是簡單短時間就可以模仿來的。”

互聯網進入深水區,傳統企業的機會來了

但同時,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大中華區總經理麥俊彥也表示,雖然傳統企業有80%的數據量,數據價值會隨著時間遞減,如果數據只是放著不利用、不整理,不去變現,其實數據的價值就會遞減。 所以傳統企業必須要儘快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而且越早行動越好。

推動平臺戰略

成功的互聯網企業之所以能夠躺著賺錢,而且一直持續高增長,另一個關鍵點,是他們都建立了平臺型商業模式。

互聯網企業所打造的平臺經濟大多數是在流通領域、渠道領域,改變了這些領域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配置,所以他們可以沒有車沒有房子、沒有商品的而建立適配房子、商品,適配供銷、供需的平臺商業模式。而傳統企業往往是在垂直領域高度整合,他們應該如何來打造平臺經濟?

馬士基的故事能夠給傳統企業平臺化商業模式建立,帶來一些靈感。

馬士基是一家成立於1904年總部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在全球135個國家設有辦事機構的集裝箱航運公司,在全球500強里名列172位。深耕這個行業多年,他們瞭解世界貿易生態的矛盾。目前,世界貿易生態系統的成本和規模一直以複雜的態勢增長,每年運輸的貨物價值超過4萬億美元,而消費者每天使用的物品中有80%以上是通過海運,處理和管理運輸這些貨物所需的交易單證成本預計最高可達實際運輸成本的五分之一,如果能夠減低這些國際供應鏈中得壁壘,全球貿易能夠增長15%。

馬士基想到了做一個平臺來降低國際供應鏈的成本和壁壘。今年1月馬士基與IBM宣佈成立合資公司,藉助IBM提供的區塊鏈技術,馬斯基打造了一個全球航運生態系統中的各方均可使用的全球貿易數字化平臺(global trade digitization platform)。這個平臺的建設可以解決馬士基在跨境和貿易區內貨物運輸方面的需求,使信息流更透明、更簡化。不僅如此,企業還可以通過平臺協調消費者與生產商之間的直接互動關係,並在此過程中收集大量數據,從而開拓新市場。在這個海運生態中得相關方都能夠從中獲益,比如對於貨運公司,可以減少貿易備案和處理工作的成本;對於海關可以實時跟蹤,帶來更多信息可以用於風險分析以及提高邊境檢查清關手續的效率等。

事實上,這個世界有大量的類似於“全球貿易數字化平臺”的需求機會,傳統企業在眾多的專業領域、在產業互聯網世界裡都可以挖掘到,成為其中的平臺企業。一個製造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OEM生產製造平臺,沒有邊界,只要符合相關的技術、質量、標準,都可以成為這家制造企業的供應商,協作關係協作邊界正在改變,這些往來的數據,還可以基於此來提供更多的供應鏈金融的服務,事實上平臺無處不在。

“每一個企業都有可能既是平臺的主導者,也有可能是別人平臺的一部分,又或者是多個平臺的參與者,大家都存在於多個平臺的江湖中。”IBM全球企業服務諮詢部認知決策服務總經理朱翊認為。

事實上,傳統企業的平臺意識正在覺醒。調研報告顯現,幾乎所有傳統企業都在構建平臺或參與平臺建設,46%的企業正在投入巨資建設平臺,其餘54%高管表示將必須利用其他公司的平臺。57%傳統領先企業都是平臺的構建者或擁有者。

互聯網進入深水區,傳統企業的機會來了

不過構建平臺,有幾個需要高度關注的維度。其一是設計平臺的原則應該是互利共生、高度協作,然後促進創新的。平臺的設計出發點必須是能夠給這個生態鏈或者是平臺上相關方 “賦能”如果只是自己“獨樂樂”,那它不容易成功。其二是傳統企業要成為平臺主導者,一個非常巨大的挑戰是啟動流量,如果不能夠成功引來流量,平臺就會失效。

“如何導流?這對於消費互聯網與產業互聯網都是同樣的難題,消費互聯網的導流是通過燒錢來引流、逐步建立用戶粘性,而傳統企業大量融資並不容易,所以燒錢模式並不適合。龍頭企業可以利用其在行業生態中的影響力來導入流量。比如馬士基是全球最大的航運集裝箱公司,比如某紙業企業中國一半的產能在它這裡,這樣的企業做平臺啟動流量相對容易。”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部數字化技術戰略團隊中國區負責人董海軍表示。

互聯網進入深水區,傳統企業的機會來了

企業文化的顛覆性變革

當企業建立的數字化與平臺化的模式與流程,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操控這一切的人以及體制必須與之適配。

事實上,互聯網企業與傳統企業的文化大不一樣,從傳統企業跳槽互聯網公司的不少員工曾對記者表示。傳統企業的文化是自上而下的,互聯網企業的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傳統企業要想逆襲和轉型,必須要建立起新型的企業文化。

當新技術突飛猛進,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區塊鏈嶄露頭角,如何利用好這些新興技術成為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首要問題。2017年報告調查中顯示,人員已經重新成為企業領導者面臨的重要問題,員工技能,即:人才招聘和培訓,成為調研中提升幅度最大的單項內容。

調研報告顯示,傳統企業顛覆者都非常重視對文化的變革。70%的行業領導企業高管表示他們擁有開放的文化和敏捷的運營。人工智能的到來將改變企業的工作方式和分工,進而會形成新的習慣和關係。如何建立全新的企業文化,構建學習型組織,成為傳統企業能否實現逆襲的關鍵。

董海軍說:“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可以看作是一個進化過程。傳統的企業基於上一代技術形成了上一代生產模式、管理模式。現在,信息技術推動生產技術、生產基礎發生了變化,必然需要新的管理模式,勢必導致新企業文化產生,這是由生產力推動生產關係進而改變文化的一個必然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