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们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有人问:如何面对父母的打击式教育?

知乎网友给出的最高票答案是:

不存在打击式教育,打击就是打击,打击的目的可能包含了教育,但更多的是对子女的否定。

妈妈,你们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这一点在真人秀节目《少年说》里,表露无疑。

一位名叫景颐的女孩,因为长期被妈妈拿去和“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好朋友比较,而鼓起勇气走上高台,几乎是带着哭腔质问妈妈:

“为什么你总是看不到我的努力和进步,为什么你总是否定我?”

当所有人都以为妈妈会因为女儿袒露心扉,而意识到自己的不妥时,妈妈张口却是:

“你很棒,但是,我觉得你的性格‘欠打击’,如果不打击,你就会很飘……”

没有半个字是对女儿表示抱歉的,全是为自己“教育得当”的辩驳。

即便是在这么多人的围观下,即便是孩子说“我不适合打击法,你们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她也丝毫没有觉察到,孩子是真心对自己给予的打击感到无助,以及近乎濒临崩溃的压抑。

但有的孩子却可以欣然接受父母的打击。

广东高考状元张恒在接受采访时说,“每当我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爸爸虽然偶尔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的新漏洞,我把爸爸的这种教育方式戏称为‘批评式教育’,我觉得很适合我。”

因为他认为自己从小就是个好强又自信的孩子,有时难免会有点自满。

妈妈,你们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奇怪,同样是泼冷水,为什么效果如此不同?

很简单,每个孩子的天性不一,受用的教育方法也各不相同。

有的孩子,骨子里就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会不由自主地放大一些挫折和否定,容易害怕、逃避甚至是崩溃,遇到一点困难后,身心的压力感就更明显:小时候,积木倒了要哭,鞋子穿不上了要哭;稍微大点,告诉妈妈自己喜欢钢琴,但是因为难度太大,不想学了,看见别人比自己弹得好,更不想学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父母如果实施“打压式教育”,无疑是雪上加霜,只会增加孩子内在的自卑和对失败的恐惧。

有的孩子,天性就喜欢挑战和创新,喜欢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斯坦福大学做过的一项研究显示,这类孩子非常喜欢“失败”,当智力拼图变得越来越难时,他们会说:“我喜欢接受挑战”以及“题目变得越难,我就越应该努力尝试”……

对这类孩子来说,“打压式教育”通常会比较容易奏效,可以激起他们随时准备爆发的“小宇宙”,让他们越挫越勇。

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都习惯于用“战术上的勤奋来代替战略上的懒惰”,认为养孩子这件事是养着养着就会了,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了,简单粗暴也没什么大碍。

实际上呢?压根不是这么回事。

有机构在全国范围内对 1000 多名普通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在家里被“经常骂”的孩子不良性格特点最为明显,有 25.7%的孩子“自卑”,有 22.1%的孩子“冷酷”,有 56.5%的孩子“暴躁”。

以乐天派示人的女明星陈乔恩,带着母亲参加综艺节目后,观众才发现她和母亲的关系“尴尬”到令人发指——全程无互动,合影时,两人中间始终隔着一只手的距离。

原来,因为母亲的“打击式教育”,陈乔恩一度“宁愿到墓地对着亡者的墓碑发呆,也不愿回家面对母亲”,工作后,更是与母亲渐行渐远,即便是窘迫到喝水吃面包,也不肯跟母亲求助,理由是母亲会说“这是你自己选得嘛”

显然,陈乔恩属于不适用“打击式教育”的孩子,她也因此而疏远母亲,等到长大后,自己开始学会与过去和解,却还是不知该如何和母亲自然相处,平日里,情愿宅在家里,不愿意与人社交。

同样,四川一名高中生小斯在高考后,选择用自杀控诉对父亲的不满。他在QQ空间发出一篇定时说说:父亲心情不好的时候,我考98分都会被骂。他完全感受不到父亲的爱了。

妈妈,你们打击我,我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然而,生活中总会有然而,世界上总会有一类“奇葩”——前面提到的喜欢挑战的孩子,就是例外。他们之所以不怕打压,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反箕宝宝。反箕宝宝最大的特点就是,最具批判性思维,他们不喜束缚,而且随时准备着打破传统。如果你有一个这样的孩子,请你尽情“打压”,越“打压”他越来劲,因为他要证明他可以。当然,任何事情都有限度,“打压”也一样,里面包含的激励成分应该更多。再者,这样的孩子,世界上只有不到10%。

至于如何辨别你的孩子是不是这10%?

做父母的,可能还真就需要下点功夫。

令人费解的是,很多父母愿意为了成为教师、导游、金融分析师、工程师而学习准备,却不肯为孩子的养育而付诸些许实际行动,稍微勤奋点的人,学习热情也大都停在备孕阶段。

可明明父母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啊。

跟其他职业不同,这份职业是终身制,没有节假日,决定着一个鲜活生命的到来以及后续的成长,稍有不慎,就可能给一个孩子的一生蒙上阴影。

尤其是那些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孩子,还总是将自己意愿强加于孩子的父母。简直就是孩子无法躲避和抗拒的噩梦。

重庆一位高三女孩就有着这样一位带给她无尽噩梦的妈妈。

女孩今年的高考成绩很好,想着填报北大。

妈妈却死活不同意,哭着闹着要孩子留在本地,最后以死相逼,跳入嘉陵江。

这位妈妈不爱孩子吗?

爱,可她以爱之名亲手将孩子捆绑,困在自己画好的牢笼。

她的爱,令孩子感到窒息。

当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遇到如此“窒息”的爱。

只要父母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孩子也会获得温暖的爱和富足的底气,获得圆满且不虚此行的人生。

前提是,因材施教。

大脑智库的在线音频网课《读懂孩子》系列,就是一门为父母量身定制的父母必修课,帮助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因材施教。一件连衣裙的价格,一顿饭的饭钱,每天10分钟,足以让你了解孩子的天性,知晓孩子性格里的“黑”与“白”,而不是一味地沉浸在“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为什么你这孩子还不领情”的悲壮里。毕竟,你给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

罗马非一日建成,人格健全的孩子也并非三两年就能养成。这需要父母具备不断审视自我行为的管理意识,以及持续不断的学习意识、进化意识。

做父母容易,做好父母不简单。

大脑智库,陪你成为更懂孩子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