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前幾天在廣播裡聽到一個新奇的假設:

假設我們擁有一個健康的男嬰,科技告訴我們可以通過設定程序來確定他的成長模式。

等他長到一歲時,我們設定他好好吃飯、不生病。

當他六歲時,我們設定他認識一千個字,主動學習鋼琴等業餘愛好,會做百以內的加減法。

當他升初中時,要求他考入好初中,鋼琴彈到十級。

然後考入重點高中,重點大學,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娶一位溫柔大方家境好的姑娘,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這個寶寶繼續一歲好好吃飯、不生病……

一切似乎都很對,又有哪裡很不對。孩子若完全按照程序來成長,那和機器人還有什麼分別?

把人生設定成程序,孩子不僅很難按程序實現,更可能的也許是事與願違。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綜藝節目《嚮往的生活》裡有一期請來了小提琴家呂思清,歌手劉憲華和呂思清合奏的小提琴曲讓人心曠神怡。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後來王迅拿起小提琴給大家演奏,突然他說了一句:

最對不起我媽,我第一把小提琴是41塊錢,廣州的金雀,我媽那時候工資一個月18元,兩個月工資加上加班,才買了一把小提琴。

我特喜歡,剛開始,我也特喜歡。我就是後來不知道咋回事,莫名其妙就不想拉了,就很奇怪。

但我後來特別後悔,就我當時堅持一下吧,我可能就還可以吧,就起碼現在還可以是個特長。

呂思清走後,Angelababy問劉憲華:“你是小時候被父母逼著學?”

劉憲華說:“對,被逼著。”

那你小時候願意嗎?

我不願意,一直到我十一二歲,就一直不想拉,然後我就參加第一個比賽,然後從那個時候,就開始喜歡了。

那你覺得現在感謝父母嗎?

非常非常感謝。

此時Angelababy的頭像旁邊打出了一句外音:“為什麼當初沒人逼我。”

於是很多人開始發表評論,認為父母應該逼著孩子學習特長,因為孩子有時候並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如果沒有父母的逼迫多數都會半途而廢。

乍一聽這似乎也非常有道理,但是大家可能都忽略了一件事:

為什麼我們一定要用逼迫的方式來讓孩子按照父母的選擇盲目地堅持,有沒有可能有另外一種方式來引導孩子堅持和選擇呢?

劉憲華在節目中說出了小時候被媽媽逼著學琴的事實,但是他卻沒有說他的家族其實是音樂家族。

父母、哥哥、妹妹在音樂方面都是隨手拈來,並且這些都只是業餘愛好。

在一檔綜藝節目裡劉憲華曾說,他在他們家是IQ最低的,哥哥彈琴比他好,妹妹會說6國語言。

小提琴家呂思清也在一次採訪時透露,父母都非常愛好音樂,兩個哥哥也學過琴,他從小就在家聽到小提琴的聲音,4歲半開始學琴。

8歲被中央音樂學院破格錄取時他並沒有感到意外,反而認為是“水到渠成”的事。

呂思清還提到有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父親喜歡自己手抄樂譜,後來自學刻鋼板油印琴譜。

那時候能夠有原版的琴譜是非常珍貴的,父親就將自己印的琴譜分給其他學琴的家庭。

父親這份對音樂的熱愛、執著,以及願意普及音樂幫助別人的這份真誠,讓呂思清認識到學習音樂、認識音樂有多麼美好。

呂思清曾說,一個人的才華或者才能潛力的挖掘,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第一環境:家庭。

即使擁有音樂才能,如果父母整天只知道吃喝,或者只知道做跟音樂沒關係的事情的話,那麼自己的音樂細胞也不會被挖掘出來。

家庭的薰陶和對孩子興趣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

是父親的以身作則,將音樂的美好傳遞給了他。這份美好才是推動呂思清一直堅持、熱愛音樂的最根本的動力。

逼迫也許可以左右孩子一時,卻不能控制他一世。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NLP導師李中營在《親子關係全面技巧》中說:

每一個孩子都具備使他擁有一個成功快樂的人生所需的全部能力,家長只不過是幫助他把這份能力有效地釋放出來。

只有孩子自己釋放出了這種能力,他才能夠自由地去選擇人生,而不是任由父母的擺佈。

著名鋼琴家李雲迪曾在一個訪談節目中說,自己當初選擇音樂學院時其實並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

李雲迪的爺爺是西南聯大的教育工作者,那個時候家人的理念還是期盼他走讀書學習這條路,希望他能考一所好的大學,不把鋼琴作為謀生的手段。

但是李雲迪憑著自己對鋼琴的熱愛和執著一根筋地選擇進入音樂學院,做出這種重大選擇的時候他才剛剛上初一。

他的家人最終尊重了他的選擇,才讓現在的我們能夠聽到他彈奏的美妙樂章。

李雲迪從小就顯現出了對音樂的敏感,3歲時對於只聽過一遍的歌曲就可以哼唱旋律,4歲時便要求父母給自己買手風琴。

父母及時捕捉到了他散發出的信號,將他送入了少年宮學習音樂。

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李雲迪表現出了對音樂非常快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每次都能超額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學習始終保持飢餓狀態。

當提到是什麼動力讓他堅持時,他的回答是成就感。

李雲迪說:“以前,當每練習完一首樂曲後演奏給爸爸媽媽、老師朋友們聽時,自己會感到很幸福,感到音樂帶來的美好,那時什麼困難都不存在了。”

李雲迪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練琴的這條路上,雖然也很嚴苛,但是並不是用了逼迫的手段。他們發現了孩子的天賦所在,及時進行了引導培養。

知道他愛表現,於是鼓勵他在家庭內進行表演,建立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激發他學習音樂的興趣和韌勁,讓他自己擁有找到快樂的能力,從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李雲迪在採訪中說,父母對他整個人生的態度是快樂,對他取得的成績非常淡然,並告知他自己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快樂幸福最重要。

父母的淡然和寬鬆,反而成就了李雲迪。讓李雲迪在音樂的海洋裡有理想、有追求,並樂在其中。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當孩子出生前,父母對孩子的期盼多半是希望他健康聰明。

當孩子漸漸長大,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開始越來越多,希望他學習好、情商高、多才多藝、無往不勝。

於是很多父母逼迫孩子學習各種技能,控制他們選擇未來。

但是在逼迫和控制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很有可能會產生一種惰性和依賴性。等到有一天需要他們自己做決策時,他卻沒有了勇氣。

一個凡事都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的孩子勢必動腦少,一個凡事都聽話的孩子勢必喜歡依賴他人。

將來一旦父母不在身邊,孩子也許就會出現重大偏離。

鄰居家的姐姐從小就是乖乖女,父母安排她做什麼就做什麼。五歲開始學鋼琴,六年級鋼琴十級,每天晚上都能聽見姐姐準時練琴的聲音。

有一次我在院子裡和她一起玩,問起她學習鋼琴的經驗。

她目光黯淡地告訴我她其實非常討厭鋼琴,恨不得在媽媽不在的時候把鋼琴砸了,但是每次媽媽一拿出樂譜逼迫她練琴,她又不得不乖乖坐到鋼琴旁。

姐姐上高中後,有一回我諮詢她選擇文理科的問題,她向我抱怨自己本來很喜歡理科,但是媽媽硬要她選擇了文科。

理由是理科更適合男孩子,對於女孩子來說理科會越學越費勁,她只好按照媽媽的意願選擇了文科。

後來,鄰居姐姐高中畢業後在父母的安排下出國讀書,大學一年級時認識了一箇中國男孩併火速投入戀情。男孩開銷很大,常問姐姐要錢。

她為了滿足男孩的開支一個人打了三份工,平時還要陪他吃喝玩樂,導致期末考試多門多次不合格,被學校勸退。

鄰居姐姐因為從小到大所有事情都由父母安排,自己沒有多少思考能力,習慣依賴別人和滿足別人的要求。

當離開父母來到異國他鄉,沒有了父母的指導和說教,忽然之間她無所適從。

於是便在身邊找個了一個男孩來代替父母為她做主,全情陷入戀情,百依百順,才會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父母的過度干涉和毫不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有時候不僅不會讓孩子按照預想的軌道成長,反而容易造成更糟糕的後果。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作為父母的我們應該知道,孩子生病是在建立自身免疫力,孩子反抗是在建立自我認同感,孩子不聽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思考。

我們提倡快樂教育,不是不教授知識推崇完全放養,也不是任由孩子毫無規律只知玩耍;

而是教會他如何去聽、去看、去思考,懂得如何做出最好的決定,找到獲得成功快樂人生的能力和方法。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學會向孩子提問,引導他思考。

當他對於自己的選擇想要放棄時,給他講道理定計劃,幫助他度過困難期,提供讓他擁有成就感的平臺並教會他堅持。

未來社會是瞬息變幻的世界,要想孩子能夠掌控未來,擁有靈活的頭腦和獨立思考的能力遠比事事唯命是從更有機會。

孩子不是機器,家長也不可能永遠做出正確的選擇,按程序孵化出來的千篇一律的孩子你敢要嗎?

Angelababy:還好父母當年沒有逼我

作者簡介林秋千,富書籤約作者,80後兩娃辣媽,愛文字、愛美食。一邊一本正經,一邊插科打諢。希望把日子過得詩意、俏皮又紮實。本文首發爸媽精讀主筆(ID:bmnfr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