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推荐理由

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经典

海外发行量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书

学术与社会价值并重的不朽著作

创作背景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做过周王室管理藏书的官员,在民间被称为太上老君、道德真君。关于老子有许多神话般的传说,宋代的《太平广记》在第一卷的卷首就着重介绍了他:传说,他的母亲怀胎七十二年,方才剖左腋而生一白首老孩,故称老子;又说,他的母亲在李树下生育老子,生下来即会说话,指李树道:“以此为我姓。”传说虽然虚妄,却反映了老子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由于老子学识渊博,声望显著,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表达了对老子由衷的敬仰和赞赏。

老子·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春秋末期,周王室趋于衰微,且内乱不断,老子有心归隐,跨青牛远去,至函谷关,关令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著书上下篇,道德五千言,即为《老子》。现代学者认为,此书并非全是老子手定,而是由战国前期道家学派编纂而成。

全文解读

《老子》一书共81章,上篇称为《道经》,下篇称为《德经》,总称《道德经》。无论在中国的哲学、政治、军事、管理、宗教、文学、伦理等诸多领域,此书都可称得上经典名作。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第一,宇宙。《老子》在第一章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心目中的宇宙就是“道”,道无所不在,周行不止;道是万物的根本;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形物。他的这一思想,冲破天帝造众生的神论观点,在中国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是一个首创。

第二,人生。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点:一是贵身自养,摄生修行;二是柔弱不争,致虚守静。前者在第十三章有精彩的论述:“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既然身体能与天下并重,那么怎样贵身爱身呢?老子认为,首先应摈除五色、五音、五味这些物欲享乐,然后注意摄生,见朴抱素,加强个人修养。后者是老子反复强调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体现了一种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人生哲学。

第三,政治。老子最著名的政治主张就是“无为”,这是他认为的治理天下的最高原则。他倡导顺应民心,符合天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治大国,若烹小鲜”,消除一己之心,使民众安居乐业,实现无为而治,达到“小国寡民”的理想境界。 此外,《老子》还有许多战争论述,深合兵家之要,是很多军事家奉行的准则。

老子·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名家点评

《老子》和《庄子》的神秘主义要比其他任何东方书籍更使我感兴趣。——美国作家奥尼尔

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皆原于道德之言,而老子深远矣。 ——中国文学家司马迁

我国古代的哲理散文,当以《老子》、《论语》为最早,此二书出,在中国的文化界,才有所谓私人著述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家刘大杰

深远影响

《老子》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它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中国思想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国时期,儒家的孔子、道家的庄子、法家的韩非子都受到过《老子》的影响。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并渗入到政治生活中,名相萧何、曹参在治国时,“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汉书·刑法志》)。东汉末年,道教奉老子为教主,视《道德经》为经典。魏晋时期,玄学昌盛,在朝的玄学家注重《老子》的无为而治,在野的玄学家提倡《老子》的“自然”之说,《老子》的思想成为抒发政治主张、抨击现实的武器。大唐盛世,帝王自称为老子后裔,为之立庙,唐太宗采用“无为而治”为兴国方针,唐高宗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将《老子》开为贡举策试的经典之一,并亲身为它作注。宋代帝王对道教情有独钟,宋真宗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宋徽宗把《老子》列为太学及地方学校的课本。这一时期,《老子》的思想对理学也有所渗透,并影响甚大。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里,每个朝代在其鼎盛时期,无一例外地采用“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治国理念,即内在的、起领导作用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理想。在汉末三国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内地。以老子为代表的道教、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和以释迦如来为代表的佛教在中国开始了漫长的相互促进与融合。这种促进和融合对中国政治、文学、宗教、思想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教合一成为众多政治家、艺术家研究与表现的题材。图中老子欲从孔子怀中接过活泼而年幼的佛祖。 《老子》的影响不仅时间久,历史长,而且领域广、方面多。在宗教上,它是道教的开山之作;在修身方面,“功成身退”是文人入世的信条;在军事方面,“以柔克刚”成为军事家奉行的准则;在管理方面,老子的“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最基本的信条;在艺术方面,“道法自然”成为书法家、绘画家、诗人遵循的理念;在文学方面,《老子》精警凝练,处处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妙语巧喻、格言警句比比皆是,蕴涵人生哲理。 《老子》的影响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它也备受关注和推崇,形成了老子热。《老子》被译成多种文字,海外发行量居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堪与《圣经》比肩。他的思想影响了诸如托尔斯泰、奥尼尔、海德格尔、爱因斯坦、汤川秀树等世界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老子·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经典片段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曲则全,枉则有,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延伸阅读

三国时魏国王弼的《老子注》是对《老子》的注释,但他并不忠实原著,而是通过注释发挥自己的思想。《老子注》是玄学的首章,是第一部系统地阐述玄学理论的著作,在玄学的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它奠定了一代新的学说,开了一代新的学风。

老子·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