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娱乐小糯米


东北经济发展缓慢吗?

改革开发前,东北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也是最为倚重的地区,没有之一。如果要说东北经济发展缓慢,那就是同他自己历史快速步伐比较,同现在沿海省市比较。

一是经济发展进程:以前是重工业立国时代,东北有很好的重工业基础,出于战略需要,重工业基本上都在北方发展,还有就是东北有油田、煤矿,适合重工业发展。并且东北是大粮仓,从农业到工业体系完备,大一统的经济时代,东北经济发展很快,东北人民也确实经历了很多快乐的日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结构逐步调整,重工业逐步南迁,轻工业和第三产业

二是制度文化原因:东北人的商业文化比较低,大部分还处在比较浓厚的传统氛围中,哥们义气浓厚,做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用白道规则解决问题,而是用哥们义气。做事情凭冲动,而不是商业规则和商业信用文化。这样很容易,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丢失商机。

三是人口地理资源:不得不说东北气候环境相对恶劣,一年大半时间寒冬,除了夏秋大家农耕劳作,商业,其他时间就只能抱火取暖了,长期下来,在寒冷中,人会变得有惰性。

一点观察,供大家一起讨论。


家族财富密码


(-东南偏北)

要知道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就得对比过去东北经济繁荣的时候与现在的区别。

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东北其实有过四次崛起! 我在这只大致的列举这四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1、东北第一次繁荣是清朝末期。尤其是辛亥革命后,因为那时候日本、俄国都在东北搞基建,大修铁路,东北80%的城市有着铁路就是在这期间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这个期间出现过短暂的繁荣,并以后几次繁荣打下基础。

2、东北的第二次繁荣是张作霖、王永江时代。那时候的东北可以说是偏隅一方,王永江又是最早的金融界大家,大力鼓励银行成立、统一货币。那时候东北的票子叫奉票,而在同一时期,奉票在韩国、日本都很流行,经济繁荣可见一斑。

3、东北的第三次繁荣是伪满国时代。这个就不用多说了,看过抗日电视剧得到朋友估计都很清楚,当时的日本带着30万的入侵东北,与此同时带来了,电器、机械、医药、农业、军垦等各方面的技术,因此整个这个时期满洲国经济非常之发达,发达到什么程度呢?有数据统计过1943、1944、1945这三年期间,满洲国经济亚洲第一、日本第二,超越日本本土。

4、东北的第四次繁荣是共和国三十年。我们比较熟悉的称呼“辽老大”的称呼,就是在这个期间产生的。因为那时候战争很厉害,无论是朝鲜与美国打仗,还是苏联与美国打仗,都与东北息息相关,所以那个时候就开始着重发展重工业,那时候东北整体都是战备经济,带了整体的繁荣!

通过对比东北这几次历史上的繁荣期,我们就可以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了,第一次繁荣可以说是从无到有,因为东北的战略地位而兴起的繁荣。第二次繁荣主要是因为金融的繁荣,第三次的繁荣是因为人口+科技的繁荣,第四次繁荣是因为战略+政策的繁荣。

那么现在的东北有着这么好的基础设施,为什么还是发展这么慢呢?

个人觉得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还有几点制约着东北的发展:

1、东北的发展环境,东北目前已经形成已重工业为核心的经济,这就导致了很多年轻人选择工作会比较单一,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问题。

2、东北的地理位置,这个就不必多说,旁边的几个国家都不让人省心。


天天说钱


东北经济到现在为止,很多人说流出的人口太多。

为啥流出?你这地方真行,人家干啥不在老家待着!你比如说安徽,历史逃荒、要饭出去的多,为什么呢?活不了!当年闯关东为什么从山东走?大旱,人还多,养活不了,这才闯关东到东北。

现在东北的经济核心问题是什么?从历史上看共和国是欠东北的,原来的东北,1945年的时候GDP占全国的85%,其中那个台湾10%,那5%是全国加在一块,东北的重工业基地特别成型,以至于当时毛泽东曾经说我们可以在长春定都,就是如果说打不到南边去,再尝试定都,为啥?长春是亚洲当时最大的城市,超过日本的东京,而且长春市第一个完全实现了地下系统全覆盖,就抽水、管线都埋到地下,很发达。后来建国以后呢,你看东北,铁路网、公路网最稠密,水电、煤炭、森林各方面资源都有。那时候东北作为共和国的“长子”,是无偿地往南方“输血”,就是这个地方建设缺资源了,东北给,那地方也是东北给……时间长了,就像我们家里的老大一样,你大哥为弟弟妹妹是应该的。但是这个东西不能无休止,也就是说共和国在成立这么多年历史上,对东北是没有政策倾斜,所以一点点造成东北资源枯竭。很多人说说你们东北人懒,你们东北人不讲规则……好的环境能使懒人勤快,不好的环境能使勤快人变懒,干好干坏都一样,我当然不愿意干了。所以东北在政策各方面,等于长时间以来没有得到扶持。


我当时就想,当年我们说小平同志,“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是《春天的故事》的歌词,如果这圈画在东北,东北不就出深圳了。这就是政策的扶持导向问题。当然我们国家有全盘的考量,在那沿海开放会更方便。

我觉得除了政策的倾向以外,后来这些年,也是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呀,国家也给政策扶持,可是积重难返,像东北现在的矿业、林业,那个包袱太重了,大量计划经济时代积压的问题。比如说退休职工的退休金问题,一些安置问题,压得很重,现在国家财政拨很多的钱都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东北历史遗留下的大集体:黑龙江大集体问题,辽宁大集体问题,很多地方说快解决,国家给多少补贴,依然遗留了很多问题。所以越是这种情况,转型的就越慢,本身当地的原来是资源型导向的这个行业特别多,像煤,像林业,你真要转型,哪那么容易呀!


梁宏达


我在沈阳工作和生活过,能感觉到,确实不太景气。我所交流过的几乎所有的出租车司机都抱怨说这几年赚的钱明显少了,但各方面的生活成本不断攀升。我在繁华的一条街上看到“啤酒买一瓶送两瓶”;”运动服买一件送两件”等海报,不得不感到这个地方是不太景气的。

虽然不能太笼统地讲,东北三省之间有区别,光是辽宁省内,沈阳和大连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截然不同,最近东北的经济发展缓慢和滞后,从一个比较基本的背景和国情来说,在国家大力解决产生过剩的问题,推进内需拉动型发展,展开反腐败斗争,鼓励大众创业等大大环境下,东北始终没能够及时、迅速、合理地反应过来,应对过来,转变过来。反正,无论从结构性改革还是历史性转变的角度,东北的命运正处于十字路口,需要想法想法面对和突破。


无论是在北京上学期间还是在沈阳工作期间,我从来不认为东北人的智商和能力比其他地方的人低,我认识很多优秀和有魅力的东北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东北人,无论是在东北本地,外地还是海外。东北的基础设施比较完善,而且,城镇化程度也不低。当然,这些跟曾经的老工业基地的地位息息相关。

不过,从我在沈阳工作生活过的经历看,至少有一点是不利于东北经济东山再起的,即东北人的观念和活法。据我观察,东北人普遍相信关系、面子、圈子、人脉、权力等力量。比如,一个年轻人有了一定的资金和目标,有不少人往往不把这些用在提升自己真正能力,而花在拉关系,买人情,搞行贿等不正当,甚至违法的方面。

另外,据我观察,对于一个即将大学毕业的人,不少本地的父母很赤裸裸地鼓励甚至要求自己的孩子进入公务员系统,至少进国企单位或事业单位,为此,鼓励孩子考研,为此花钱,想方设法拉近周围的关系和人脉,不惜一切代价“为孩子”奔跑和奋斗,而很少有家长鼓励孩子进一家新兴、年轻的企业,何况从零创业。

我在辽大的本科学生们,无论是大四的还是大三的,如今要认真考虑毕业后走向的问题了,我坚信很多辽宁本省的学生不仅有能力,还敢于挑战和尝试,这一代的年轻人肯定不同于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年代。我担心的是,即使他们当事者想挑战和尝试,走进一条不传统的、新兴的、挑战性的道路,父母亲戚或当地社会不允许她们这么做,依我看,这样负能量的氛围和观念在东北是普遍存在的,我也没看到改善的征兆。

当然,我估计,也相信,真正有智商和能力的学生是看到自己在本地做不了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会离开故乡,到北京、长三角、珠三角、甚至海外去寻找发展机会的。我非常鼓励他们走出本省,勇敢到外地和外国发现自己。不过,这样下去,东北的人口流失,更严重的,人才流失就无法阻挡,而且,东北的现状越这样下去,曾经离开的人才们越没有回来为家乡的发展献身的可能了。这或许也是如今东北所面临的恶性循环吧。


加藤嘉一


原因很多。其中经济结构改革滞后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这里,以辽宁省经济结构为例,讲一讲东北经济是怎么从共和国的长子变成全国经济发展最缓慢的地区。



建国以后,通过几个经济“五年计划”,国家把大量的工业项目先后布局在东北,有能源、钢铁、汽车、机械、化工等各方面项目。著名的项目有大庆油田、第一汽车、鞍山钢铁。

到1978年,东北的工业中,重工业的产值占了全部工业产值的80%左右。当年,辽宁省社会生产总值229亿元,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上海和江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是6.3%。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减少了对东北的投资力度,对东部沿海省份加大了政策支持。要知道,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每年需要巨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减少投入后,重工业的增速马上就下来了。同时,依靠民间投资的轻工业有没有发展起来。因此,东北的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迅速下滑。

到1995年,辽宁省的GDP在全国的排名下滑到第5名,来自沿海的广东和浙江超过了它。到2000年,辽宁的经济排名进一步下滑到第8名,河南、河北超过了它。到2017年,辽宁省经济排名下滑到第14名。


从1978年以来,从经济增速的角度看,是一部东北的经济地位下降的历史。1978-2017年,辽宁省GDP从229亿元增长到23942亿元,占全国比重从6.3%下滑到2.9%。

总结一下。东北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在国家减少财政资金投入后,重工业增速减速明显,价值轻工业和民营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导致东北发动机突然减速,经济发展慢于全国,尤其是南方地区。


红谷新视界


自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北的经历发展依然不是很景气。东北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是有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第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巩固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出于当时国际国内社会实情的需要国家大力发展重工业,东北作为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在这个时候受到过度严重的开发,成为国内有名的重工业城市,经济产值也是名列前茅的。当改革开放和九十年代到来,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这个时候东北的资源也已经开发殆尽,加上传统的重工业理念理想固化,这些东北的经济发展开始慢慢脱轨。

第二、国家政策方面上的制定也一定程度上对东北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改革开放初,由于南方各城市都开始发展轻工业,但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各方面建设都离不开重工业,相比较基础和自然优势东北是发展重工业最好的选择。经济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人,相反东北相比较于南方人口基数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也受不到人口福利。加上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也是在南方各沿海城市,东北并没有跟上改革开放的第一班车。

第三、经济的发展永远是离不开人的,离开了人也不用发展经济了。就是因为人的需求在不断改变和提高,所以在需要经济不断的发展。东北这个名风名俗比较浓厚的地方,自古以来东北这个地区就有着浓厚的土匪文化,山头主义也是最为典型的表现。然而山头主义也是最破坏凝聚力的,这也是后来为什么会在东北首先大力度的展开打黑的缘由。

第四、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个人认为和东北人也是密不可分的,自古以来东北都被称为是一个富饶的地方,这就使得东北人有种自给自足坐吃山空的心理。

第五、从建国初期开始,东北实行就是计划经济,然而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发展计划和投资方都是国家,这就使得东北养成了很强的依赖性,在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东北无法适应从而导致经济落后。

第六、经济的发展和地理位置是离不开的,东北地处边防,位于中国的最北部,周边相邻的国家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这也就有了后来“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了。

以上是个人对东北经济发展缓慢原因的分析,仅供参考。


那样的历史挺有趣


从长期来看,对于东北的开发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缓慢是一种正常的回调。

东北的开发其实非常晚。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开发,只能从晚清算起。到现在连200年都没有。中原地区的开发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江南地区的开发也有千余年的历史,福建与岭南地区的开发也有近千年的历史!东北地区目前的发展水准介于东部发达省份和中部省份之间,以不足200年的发展史能够达到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在中国的诸多边疆地区当中,东北地区的发展水准最高。不能以当前出现的一些调整来否定东北的整体发展水平。

目前东北经济的困境,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必然的调整。作为一个初步开发的地区,东北经济长期依赖于资源密集型行业,并在其基础上发展相关重工业,导致了严重的产业结构失衡。在资源密集型行业和相关重工业受到市场冲击之后,经济下行是自然的现象。而这正是经济调整的正常现象,在这种颓势的刺激下,将促使资源密集型行业和重工业地位下降,同时有利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这个过程当然非常漫长和痛苦,但又是不可避免的。

东北经济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移民社会的问题。东北的主要人口都是在清末之后移民而来。移民为主的社会必然导致民间结社十分流行。这种风气在解放之后受到了抑制,但仍有一定的遗存。近年来东北的人口流出非常严重,这实际上也与移民社会有一定关系。东北要从一个移民社会转变为土著居民社会,还需要至少三四代人的时间。

解放之后,中国接受苏联发展模式,以重工业为主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经济的畸形繁荣。这种繁荣是以牺牲东北的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可能长久。我们目前谈的东北衰落实际上是将当前东北发展的横向水准与那个年代的横向水准做了一个比较。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辽宁都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省份,被称为辽老大。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东南地区的工业迅速发展,辽宁失去了工业第一的身份。但这是历史的正常回归。我们不应当期待东北以一种极大的代价来维持某种所谓的荣光。

东北未来的经济发展,我个人有三点建议。一是应当给东北充分的发展时间。我们都应当承认,东北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自然也就不能在一朝一夕内解决。目前的很多东北振兴方案过于强调短线操作,对长远发展的认识不足。从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来看,应当对东北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中国目前外汇储备充足,完全可以从国外直接采购资源,减轻东北的资源环境压力。如果可能的话,取消对东北的经济指标考察。二是从社会整体建设来认识经济建设的作用。东北对于中国而言,政治价值不亚于经济价值。经略东北要从长远入手,在短期内损失一些经济利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东北的国际地缘环境在中国边疆地区当中最为复杂,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忘记了政治环境的重要性是非常可怕的。三是加强官风和民风建设,推动东北从一个移民社会转化成土著社会。从而消除移民社会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zyb38537240


如果把东北经济比作蜗牛爬行,再形象不过了,大大的背壳储存的不是能量,而是东北经济巨大的包袱。首先,东北老工业区,工业设施可推至日本侵华时期,工业门类齐全,石油,煤炭,钢铁,机械制造,林业,和农业。严然是一个综合经济开发区,为新中国的经济建没,做出巨大贡献。掌握中国基础工业的命脉。老而大是东北工农业的特点。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很难对接上,新产业,新领域的转型困难。大量工业停留在资源浪废性行业上,和日渐增加的国内外原材料成本上升的矛盾。其次,滚雪球式人力成本上升,又要兼顾其社会责任,无法精兵简政,影响经济效率和效益。农业方面,国内连年的丰收,和国际粮食粮价格持续低迷,无法形成区域优势。农业产深加工也欠缺。既便有沈飞和大连造船这样明星企业,也难带动整体工业的颓势。在金融上,与深圳上海两大金融市场不光距离远,衔接也不够。在开放程度和引进资金也滞后于东南沿海和珠三角。临近又有京津济开发,政策也不具优势。国内商经济增长领域,如房地产,金融,电子和高科技都被沿海捷足先登,使东北经济缺少了腾飞的翅膀。东北是为国家作方特殊贡献的地方,政策扶持,和自身发挥区位优势。扩大边贸。旅游,特色农业和加大转型等,东北经济,仍大有希望。因为这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一大批技术工人。祝东北融入东北亚经济开发区,重振东北虎雄风。


独善其身87045861


生在东北,吃在东北,长在东北,马上毕业找工作的我却想离开东北🙂不是东北不好,这里有我的家人,有我的朋友,有一切我熟悉的一切,但是我还是想出去发展,去南方谋生,也许我不想留在东北的原因,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致的。


这张图,是今天我坐上回学校的火车🚉后,妈妈发给我的话,你或许可以从一个普通母亲的话语中,感受到东北人普遍的想法:“孩子 ,你不要走太远 ,你只需要好好吃饭 ,好好上学 好好的考一个公务员 ,或者是当一个老师,永远呆在我们的身边就好,我们会保护你的!所以不要离开我们太远, 平平安安的过一辈子就好了 ,只需要安安稳稳的。”

看到这段文字 ,你也许懂我的意思了,东北经济的发现缓慢,也许跟以前的资源南送有关,也许跟这个国家的政策有关,我们东北人埋怨国家:“你怎么就不把我们东北当亲儿子呢?”那我想说了, 把你当亲儿子可以 ,但是你自己给力吗?那些踌躇满志的青年人,想要大展宏图的年轻人,想要报效国家的年青人,或许真的就这样被父母慈爱的劝退了,永远坐井观天,一代一代这样下去,孩子的孩子还是这样下去,永远没有出头日。差距一天天的增大!


或许我们可以看看,当南方人在不停的去经商时,去建立公司,去创新的时候,东北人在干什么?老婆孩子热炕头,每天拿着死工资,想着国家给的补贴,骂着国家的不公平,占着国家的便宜,却穿着貂儿,戴着大金链子,在广场跳舞。醉生梦死的生活,麻痹自己,日复一日。

是,也许不是所有东北人都这样。但是那些不这样的有才华的东北人不是去南方了,就是出国了,那你觉得东北现在这样,还感觉意外吗?留不住人才的地方,可能有超越的一天吗?或许我的想法偏激了一点,但是真心的希望东北能有振兴的一天,加油,雄起只能靠个人,做点儿实业吧。


不一其人


辽宁五六七八九九十年代,经济都名列前茅,五十年代,六十年代GDP全国第一,号称辽老大,辽宁早已完成工业化革命,现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辽宁无论基础设施还是文体卫教都进入了中国发达地区,即使近期发展有些慢也是中国发达富裕省份,无偿支援重庆忠县,奉节,西藏,新疆……沈阳能生产飞机,一架飞机能挣多少钱,能生产宝马,一架宝马能挣多少钱,沈阳能生产货币(沈阳造币厂)……沈阳能生产机器人(全国第一大机器人企业),经过调整,辽宁明天一定更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