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清代由于皇帝的喜爱,仿五大名窑瓷器的釉色蔚然成风,造型则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由于瓷器生产水平很高,像生瓷做的非常逼真,仿各种色釉瓷做到鬼斧神工,惟妙惟肖。宋代五大名窑,多是以釉色取胜,哥窑与官窑的开片纹,汝窑的天青釉,钧窑的窑变釉等等。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雍正款仿哥窑灯笼尊,高24.8、口径8.3、腹径15.5、足径7.8厘米。

侈口,短颈,丰肩,圆筒形腹下收,圈足。腹部贴有对称的瓶形双耳,圈足内釉下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通体施米黄釉,内有开片纹,黄色的纹路较细,黑色的纹路较粗,称“金丝铁线”。足釉齐平,圈足底部涂双圈酱釉,是谓铁足。造型很像灯笼,顾名“灯笼”尊。造型端庄,釉色粉青,釉面滋润,是清雍正仿哥窑的代表作。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雍正款仿汝窑天青釉牺耳尊,高64、口径26.5×19、足径31.5×24.5厘米。

器型仿战国至汉代的铜壶,椭圆形口,颈部塑对称的双牺耳,装饰弦纹,腹部是凸起的格纹。椭圆形圈足,外底釉下有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通体施天青釉,釉面开小片。宋代汝窑在河南省宝丰县境内,釉色以天青色为主,变化于深浅之间。这种清淡含蓄之风尚,被明清两代皇帝所推崇,官窑瓷器多有仿制。牺耳尊造型硕大,古朴凝重。除仿汝窑外,还有青花、茶叶末釉、仿官、仿哥、粉青釉等。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款仿汝窑双系花囊,高10.1、口径10.4、腹径19.7厘米。因形似鱼篓,亦称鱼篓尊。

盘口,束颈,扁鼓腹,平底,底下承以三乳状足。肩部对称置双系,腹下凸起一周12个乳钉。通体施天青釉,釉面有细密开片纹,底心内凹,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仿汝窑瓷器是仿宋代汝窑瓷器的天青釉色,造型既仿古又创新,此器实为花器。造型规整,釉面莹润,为乾隆仿汝窑瓷器之精品。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仿官窑唐英蜗寄款墨彩题字笔筒,高8、口径6.8、足径6.4厘米。

圆唇,筒形腹,圈足。通体仿官窑粉青釉,自然开大的片纹。笔筒引首长方章是朱文篆书“古泉”二字,然后墨题行书“简静二字”,“治心则心一,治事则事裕,治民则民安”。这19字源于清初学者魏际瑞的《魏伯子文集·杂著》。笔筒落款为“蜗寄题”,结尾上首白文“陶”、下首朱文“榷”两个红彩方章。唐英(1682~1756年),字俊公,官内务府员外郎。自号蜗寄、蜗寄老人、陶成居士等,奉天(今辽宁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他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从雍正六年至乾隆二十一年一直负责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的窑务。一共仿古、创新了57个瓷器品种。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雍正款窑变釉堆塑螭虎纹鱼篓尊,高17.2、口径14.5、足径18.3厘米。

呈鱼篓状,宽圈足。腹部贴塑螭虎,绕腹盘旋,非常生动。其一由下往上攀爬,回首相望;另一螭虎由上往下爬,抬首呼应。釉面光亮润泽,青紫红交融,宛若流霞,是雍正窑变釉中的杰作。外底中心刻篆书 “雍正年制”四字方款。此尊成对,犹为珍贵。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款炉钧釉灯笼尊,高24.2、口径7.9、腹径14.6、足径8.2厘米。

侈口,短颈,微丰肩,长圆腹,矮圈足,因形似灯笼而得名。腹两侧饰有对称瓶式耳,整器施以炉钧釉,釉色斑斓,流淌自然,别具特色,旧时又称为高梁红。足内刻划“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炉钧釉是雍正、乾隆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低温窑变釉新品种,雍正年间红蓝相间,釉面流淌大,色泽以红为主;乾隆年间的釉面流淌小,以蓝点为多。炉钧色调丰富,几乎月白、葱翠、钧红、朱砂红诸色均有。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也藏有清乾隆款炉钧釉灯笼尊。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洒蓝釉瓷是明宣德时首创的品种,就象雪花洒在蓝色的地上,亦叫“雪花蓝”釉,还叫青金蓝釉。传世品极少。洒蓝釉这一品种,除明正德、嘉靖有少量生产,直到清康熙时,才大量恢复生产。常见器物有花觚、棒槌瓶、笔筒、观音尊、石榴尊、高足托盘、罐、壶、盘、碗等,成为清代颜色釉瓷的一个独特品种,有的还在洒蓝釉瓷上描绘金彩,有的与青花釉里红相结合,别具特色。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苏州博物馆藏清雍正款洒蓝釉石榴尊,高18.2、口径7.6、腹径15.6、足径6.8厘米。

石榴造型,五瓣花口外撇,束颈,溜肩,圆腹,卧足。外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青花篆书款。此尊有如白色的雪花洒落在蓝色的地上,洒蓝模仿明宣德,石榴尊造型是雍正新创的典型器物。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康熙洒蓝釉描金开光麒麟瑞兽纹棒槌瓶,高44.6、口径12.2、足径13.7厘米。

盘口,束颈,折肩,圆筒形腹下收,圈足。因形似洗衣的棒槌,故名棒槌瓶。通体施洒蓝釉,颈部洒蓝釉上是金彩的蕉叶纹和如意纹。腹部是主题纹饰,金彩开光麒麟、瑞兽纹。

明清时有一种釉色极似茄子,故称“茄皮紫”,简称“茄紫”。据《南窑笔记》载“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现代配方证明,紫色主要以锰为着色剂,在800~850℃火候中烧制而成。茄紫创烧于明中期,清代前期较为流行。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康熙茄皮紫釉塑荷蟹吸杯,高4.2、口径9.2、底径3.6厘米。

荷叶状口微外卷,口沿一侧有一荷叶梗,以梗作执柄,兼用作吸管,底有三个螺丝状小足。通体茄皮紫釉,洗内壁划有叶脉纹,并贴塑一只栩栩如生的河蟹,张牙舞爪,似乎就要爬到洗口。荷叶与河蟹巧妙结合,寓意“和谐”。茄皮紫釉是康熙年间流行的单色釉品种,其釉色纯正,极似茄皮,深得人们喜爱。

松石绿釉是以铜为发色剂,二次烧成的低温釉,是雍正时期创烧的一个绿釉新品种。呈色宛如绿松石,故名“松石绿”,又名“秋葵绿”。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雍正款松石绿釉八方贯耳瓶,高26.4、口径9.8、足径7.7厘米。

此瓶呈八角方形,颈饰两道平行的凸起弦纹,弦纹之间贴有对称的折角贯耳。圈足外镂空有对称的长方形扁孔两个。高圈足随瓶体有八个角。瓶底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瓶体外通施松石绿釉,瓶内及圈足内施白釉。此瓶系仿周朝青铜壶的造型。

瓷器仿朱漆是清代前期的创新品种。所仿漆盘非常逼真。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一年,命烧十二种色釉菊花式盘,各四十件。北京故宫藏有全套的清雍正款十二色菊瓣盘。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清乾隆款仿朱漆金彩御题诗文菊瓣盘,高3.5、口径16.8、足径9.7厘米。

盘通体为菊瓣式,弧形壁。平底,圈足。盘内外壁施朱漆红釉,内底金彩隶书乾隆御题诗一首:“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为或以旧还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博士品同谢青喻, 仙人颜似晕朱酡。事宜师古宁斯谓,拟欲吟愧即多。乾隆甲午(1774年)御题。”下钤“乾”“隆”阳文篆书印款。外底仿黑漆,中心金彩楷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三行款。北京故宫亦有清乾隆款仿朱漆金彩御题诗文菊瓣盘,还有清乾隆款仿朱漆金彩御题诗文菊瓣盖碗。盖内御题诗一首:“制是菊花式,把比菊花轻。啜茗合陶句,挹露掇其英。”碗内外通体施朱漆釉,盖和外底圈足内金彩书“乾隆年制”篆书款。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天津博物馆藏清乾隆款仿朱漆夔龙纹捧盒,高7.5、口径11.8、足径8.3厘米。

呈扁圆形,盒里施秋葵绿色釉,盒外以秋葵绿为底色釉,仿朱漆剔花工艺。盒盖中央凸雕一团形寿字,外有五只蝙蝠环绕飞舞,寓意“五蝠捧寿”,盒肩部饰一周云雷纹,一周如意云头纹。盒腹为上下相接处,为两周夔龙纹饰,胫部为莲瓣纹,盒底朱红色釉,阳文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乾隆官窑的制瓷技术达到了历史顶峰,生产了多种像生瓷,仿人物、动物和植物;仿铜器、仿木器、仿漆器、仿石器等等,还有镂空的转心瓶、转颈瓶等,真是巧夺天工。可以说清代瓷器的仿古和创新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以上所举瓷器只是冰山之一角,全豹之一斑。但足以看出清代瓷器仿古与创新的能力很高。


原文来源:《收藏家》2018年2月刊《铄古铸今——清代瓷器艺术》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铄古铸今——清代瓷器的釉色创新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