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叫「待字閨中」呢?

為什麼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叫“待字閨中”呢?

我們都知道,古代婚姻,大多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但也有一些很開明的父母,會讓子女挑選意中人,結為百年之好。

李林甫“口蜜腹劍”著稱,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奸相,但是他在挑選女婿這件事情上,還是非常民主與開明的。

據說李林甫有六個女兒,皆是天香國色。許多權貴和土豪紛紛上門提親,李林甫都沒有答應,而是讓女兒們自己挑選終生伴侶。

李林甫特地在客堂牆壁間,開了一個非常隱蔽的小窗。每有貴族子弟來訪,他就讓女兒們在窗裡觀察。如果有哪位女兒中意堂上之人,便出來與之談婚論嫁。

這個故事出自《佳偶天成:中國古代婚事趣談》——這本書一掃某些文化類書籍的泛泛而談與枯燥無味,為我們科普了古代婚姻的許多習俗和趣事。

除了李林甫,唐朝還有一位叫鄭畋(tián)的宰相,也大力支持女兒自由戀愛。

鄭畋發現自己的寶貝女兒,沒事就在誦讀一個詩人的詩集。聞絃歌而知雅意的鄭宰相,知道自家閨女這是懷春了,便召這個詩人入府,想要替女兒玉成美事。

沒想到事後鄭家小姑娘,氣得把那本詩集付之一炬,絕口不提這個人,不念他的詩了。

原來,那個詩人如期來到羅府,在簾內偷偷觀望的鄭女,發現此人奇醜無比,不禁大失所望。

支持女兒自由戀愛的鄭畋,也只好由著她去。

那位倒黴的哥們,正是晚唐大詩人羅隱,據說他打了一輩子的光棍。

看來,“外貌黨”自古有之啊。

為什麼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叫“待字閨中”呢?

為什麼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叫“待字閨中”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是男權社會,男子出生三月取“名”,用來自稱。

等到二十歲行完“冠禮”,也就是成年儀式後,會在名後面加一個“字”,表示已經長大成人,同輩和朋友們為了表示尊敬,以後就只稱呼其“字”。

而古代的女同胞們,不像男子一般,人人有“字”;就算有“字”,也要由父親或丈夫來取。

古代許多女子,都在結婚後,才由夫家取“字”。還沒有找到婆家的姑娘,自然就是“待字閨中”啦。

東漢名士梁鴻與以賢德著稱的孟光,結為夫妻。

孟光婚後不久,因穿著錦衣華服,並刻意裝飾,讓崇尚簡樸的梁鴻非常不高興。

察覺到丈夫不悅的孟光,馬上換了一身樸素的打扮,梁鴻轉怒為喜,為妻子取字“德曜(yào)”

,從此恩愛無比,有了“舉案齊眉”的佳話。

待字閨中的“字”,還有另外兩種意思:

一個意思是,女子許配出嫁,被稱為“字”。

另一個意思是“生辰八字”。

媒人在代替男方提親後,會向女方索取生辰八字,這在古代,被稱為“問名”。如果和男方八字相符,媒人會將喜訊告訴女方,並送禮訂婚,這就是“納吉”

現在的男女談婚論嫁,恐怕已由八字合不合,換為“三觀”一不一樣了吧?

古代常在黃昏或晚上舉行婚禮,所以, “婚禮”在以前通常被叫做“昏禮”。除了有“陰陽交替”之意,據說,還和原始社會的

“搶掠婚”習俗有關。

原始社會的男子,經常會趁著自己中意的女子沒有防備之時,強行搶走,拉到家裡給自己當老婆。

一般,在光天化日之下,搶人是很不方便的;到了天色幽暗的黃昏,才是搶人最佳時刻,久而久之,便成習俗。所以,古代的婚禮,大多在這個時候舉行。

為什麼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叫“待字閨中”呢?

原始社會的男人,因為還沒完全擺脫動物習性,做出如此不道德的事,尚可理解;而今天某些受了那麼多教育的人,仗著權勢財富,還做出強娶的野蠻之事,完全不尊重女方的感受,真的是連鹹魚都不如。

為什麼天子的女兒,被稱為公主呢?

因為天子閨女眾多,做父親的,還要日理萬機呢,哪有時間給小丫頭們,一個個主持婚禮?

到了西周,這個重任就落到與天子的同姓,地位僅次於天子的“公”的身上。

公是周王室最高的爵位,下面依次是:侯、伯、子、男。

、例如,周武王四弟姬旦,因為是王室至親,而且輔佐其兄滅商有功,被封為“公”,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

秦漢以後,朝廷規定,皇帝女兒的婚禮,要由

“三公”,也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來主持。

這就是“公主”這個稱謂的由來。

而將公主的丈夫稱為“駙馬”,則源於三國時期。

魏國著名美男子何晏,因娶了曹操的金鄉公主,而被封為“駙馬都尉”

從漢武帝時開始,皇帝出行時,自己乘坐的車駕由“奉車都尉”掌管,而隨行的副車,則由“駙馬都尉”掌管,可見地位之尊貴。

從此以後,皇帝的女婿都被加封“駙馬都尉”的職位,簡稱“駙馬”。到了後來,“駙馬”變成了一種榮譽稱號,沒有實際的職權了。

古代也可以離婚,不過主動權多在男性手中,對女性是很不公平的。不過,也有例外。考古學家在敦煌,發現了難得一見的唐代離婚證書。

唐代的離婚證書,叫做

“放妻書”,“放”有放歸孃家,給妻子解脫和自由的意思。

不僅如此,在這封離婚證書裡,男方還希望女方在離婚後,能“重梳蟬鬢,美掃娥媚”,恢復以往的“窈窕之姿”。

為什麼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叫“待字閨中”呢?

並送上“解冤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的美好祝福。

這樣處理離婚之事,在今天的社會,也非常難得。由此可見唐代社會,何其開放與包容。

與離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相比,古人婚姻裡白頭到老的比例,或許大很多,但他們幸福與否,只能靠猜測。

現在,有人針對當前離婚率居高不下的現象,要求社會倒退,這恐怕是不可取的。

瞭解古人更多的婚俗,使今人更加慎重地對待婚姻,珍惜來之不易的緣分,或許,這才是本書最想要告訴大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