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的三個層次:不成器、成器、君子不器

《說文》:“器,皿也。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是說東西很多,用狗來看守。“器”本義是狗的叫聲,後假借為器具。

因為器具能容納物品,所以“器”又引申為有才能的人,如 “廟堂之器”意為朝堂上有治國才能的人。

才能的第一個層次:不成器。

《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是說璞玉未經雕琢,成不了有用的器物。後比喻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為有用的人材。歐陽修在《誨學》中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意思是:即使不琢磨成器,玉還是玉,其本質不會有變化。而人則會受環境的影響,不學習不但成不了品德高尚的君子、反而會淪為品行惡劣的小人。所以對於品性頑劣、學無所長、不堪大用、上不了大場面的學生子弟,師長們常常大搖其頭,斥之“不成器”!

才能的第二個層次:成器。

與不成器相反,玉經雕琢、人經教育而終於成器。學有所得,技有所長,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材。

孔子得意門生之一的子貢可以說是成器的代表人物。《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才能的三個層次:不成器、成器、君子不器

(與瑚璉同義的簋)

古代祭祀時盛黍稷的尊貴器皿,夏代叫“瑚”、商代叫“璉”,孔子以瑚璉比喻子貢特別有才能,可以擔當大任。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孔門十哲之一。子貢在學業、政績、甚至理財經商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被後世譽為儒商第一人。然而以子貢之賢,在孔子眼裡卻還是遠遠不夠。

才能的三個層次:不成器、成器、君子不器

(臺北故宮藏元代所繪子貢像)

才能的第三個層次:君子不器。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上是指虛無的、精神的;形而下是指具體的、物質的。器物有形,所以也就有了限度。

《論語.為政》子曰:“君子不器。”朱熹注:“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通。”

與子貢可作對比的是儒家精神“貧賤不能移”的典型代表顏回。孔子讚揚這個他最喜愛的弟子:“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才能的三個層次:不成器、成器、君子不器

(顏回像)

為什麼最後死於貧病的顏回在孔子心目中要勝過從政經商都成績突出的子貢呢?

孔子讚賞的難道只是顏回的安於貧困嗎?當然不是!孔子讚賞的是顏回沉浸於探索、鑽研、追求“道”的快樂,而渾然不覺自己身處貧困中的那種“安貧樂道”的精神。

君子不器,正是因為君子不以“成器”——也就是世俗眼中的高官厚祿或名利雙收——作為人生的價值體現和終極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