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有公元和公元前?公元1年又發生了什麼

為什麼有公元和公元前?公元1年又發生了什麼

如今我們在比較正式的場合說多少年的時候都會在前面加個公元,說古時候都會說公元前多少年,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這個公元前和公元后的差別,又是按照什麼來界定公元前、後的,公元1年又發生了哪些事情,下面我們來一一探討。

為什麼有公元和公元前?公元1年又發生了什麼

耶穌誕生

其實公元是“公元紀年”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的耶穌誕生的那一年為公元元年,這相當於中國的西漢平帝元年。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酥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酥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曆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格里高利曆是純粹的陽曆的一種,最初用於計算“復活節”。由於格里高利曆的精確度很高,而被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曆。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酥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誕生前被稱為公元前,誕生以後被稱為公元后,簡化為公元。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週期。但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曆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們就在歷史課本上看到了公元前多少年和公元多少年的稱謂。

為什麼有公元和公元前?公元1年又發生了什麼

王莽

公元1年在中國的“干支紀元法”上是辛酉年(雞年),朝代是西漢,在位的皇帝是漢平帝劉衎。漢哀帝於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後,王莽為便於弄權,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於9月17日迎立年僅9歲的劉衎為帝,次年改元元始,元始1年也就剛好是公元1年。此時46歲的大司馬王莽輔政,加官太傅,尊為“安漢公”,增封28000戶食邑,成為朝政實際上的掌權人。這年6月,王莽極力推崇和拔高孔子,通過小孩漢平帝發佈詔令,封孔子後人孔均為“褒成侯”,追諡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正式坐上國家的聖人神壇。

可以這樣說,公元1年奠定了孔聖人的地位,也同時開始了王莽正式登上西漢歷史舞臺主角地位,從而最終導致西漢的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