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谷《唐朝背影》六 公元 699 年,75 歲的武則天


和谷《唐朝背影》六 公元 699 年,75 歲的武則天





01


公元 699 年,75 歲的武則天“慮身後太子與諸武不相容”,將李武兩大家族和滿朝文武召集到明堂,舉行神聖而莊嚴的儀式,命皇太子、相王、太平公主與梁王武攸暨、定王武攸寧等人立誓文,向天地神靈保證李武之間和睦相處,永結為好,並告天地於明堂,銘之鐵券,藏於史館。

然而,僅僅過了兩年,還是在這座明堂,19 歲的懿德太子李重潤、17 歲的永泰公主李仙蕙和 21 歲的魏王武延基 3 位青年在大堂下等候處罰。

武則天懷著極其沉痛的心情下旨:殺!

在陝西乾縣的乾陵東南隅,分佈著 2 位太子、3 位王子、4 位公主、8 位大臣共 17 座陪葬墓,這些墓按照主人生前的地位高低,由遠及近地排列開來。

其中就有生前深受武則天寵愛的皇太孫懿德太子李重潤的墓。

1971 年 7 月至 1972 年 5 月,考古人員對這座墓進行了發掘。大墓地表有雙層封土,呈覆鬥形,南北長 56.7 米,東西寬 55 米,高 17.92 米。整個陵園南北長 256.6 米,東西寬 214.5 米,陵園四角有夯土堆各一。南面有土闕 1 對,闕南有石獅 1 對,石人 2 對,1 對只殘留底座。石華表 1 對,已殘,倒塌後埋入土中,周圍設圍牆。地下由斜坡墓道、6 個過洞、7 個天井、4 對小龕、前後甬道和方形前後磚室組成,全長100.8 米。

葬具置於後室,為廡殿式石槨,外壁雕飾頭戴鳳冠的女官線刻圖,墓壁滿繪壁畫,保留約 40 幅。墓道兩壁以樓闕城牆為背景繪太子出行儀仗,過洞繪馴豹、架鷹、宮女、內侍等。第一、二天井繪列戟,為天子之制。甬道及墓室壁面繪持物宮女、伎樂等宮廷生活畫面,墓頂繪天象。

雖然大墓已遭盜掘,但仍出土文物 1000 餘件。有太子哀冊、俑、三彩器和鎏金銅馬飾等。1971 年,考古工作者發掘懿德太子墓時,在墓室石槨內發現一男一女兩副殘缺不全的人骨架,其中有男左肱骨、左右股骨、骨盆和女左右肱骨、左右橈骨。經鑑定,在男骨盆上有一條明顯的骨骺線,斷定其年齡不超過 20 歲,與文獻記載懿德太子卒年僅 19 歲,和以裴粹亡女配冥婚合葬均相符合。

懿德太子生前未曾婚配,死後實行陰間結婚,即冥婚。

冥婚早在西周時代就已產生,是我國古代一種頗為特殊的婚姻形式,又叫“鬼婚”或“嫁殤”,就是把已死的男女結成婚姻關係併合葬在一起,是一種原始的鬼魂崇拜,在周代被看作是“亂人倫”的行為而以禮禁之。實際上這種風俗後來並未得到禁止,反被歷代統治者所利用,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李顯與韋氏之長子,生於公元 682 年,取名李重照,出生後不久即被立為皇太孫。公元 684 年,兩歲的皇太孫被廢為庶人,隨被廢除太子身份的父親中宗流離於均州、房州等地。因避武后“曌”諱,時年 8 歲的懿德太子李重照改名李重潤。16歲時因其父中宗復為太子而被封為邵王。公元 701 年,19 歲的李重潤被祖母武則天下旨所殺。

站在懿德太子墓頂上,可以看到臨近乾陵的另外一座陵墓——他的妹妹永泰公主、魏王武延基夫婦合葬墓。

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墳墓被稱為“陵”的公主,規格與帝王相等。

永泰公主李仙蕙,生於 684 年,唐中宗李顯第七女,母為韋皇后,初封永泰郡主。15 歲以郡主身份下嫁武承嗣之子魏王武延基。公元 701 年,17 歲時,她與21 歲的丈夫武延基,還有 19 歲的哥哥李重潤,被祖母武則天下旨所殺。

千年之後,我們仍能夠想象得到,作為祖母的武則天和作為父親的李顯,在失去親生骨肉時那黯淡哀傷的心情。

3位青年究竟做了什麼?他們是怎樣命喪黃泉的?

02


公元 655 年,極受唐高宗寵幸的武則天,在內宮的鬥爭中穩操勝券,高宗正式冊立武則天為皇后。自此,皇家內宮大權集於武氏之手,從那一年起,李武兩大家族的權力之爭從未停息過,李氏皇室後裔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

公元 660 年,高宗李治因患風眩,目不能視,遂下詔委託武后協理政事。自此,武則天從參政步入執政。武則天人雖在幕後,卻掌控了朝廷實權。公元 674 年,武則天以“天后”之尊開始執政。當時,高宗想禪位於長子李弘。史料記載,李弘是得肺結核猝死的,但有不少人認為李弘是被武則天下藥毒死的。

李弘死後,李賢繼立。李賢,唐高宗第六子,武則天次子,高宗子女中比較有才華的一個,容止端莊,上元二年(675)立為皇太子。

李賢處理政務頗為精幹,被高宗委以監國之任。李賢召集大儒張大安等注《後漢書》,書中追溯到漢高祖劉邦死後,其妻呂后大量起用呂氏族人,排擠朝廷大臣,篡奪漢室劉姓天下的史實。武則天認為這是在含沙射影地將她比作呂后,於是忌恨在心。為了保護自己,李賢不得已在他居住的東宮馬坊裡暗藏武器,以防不測。

武則天發現後便以私藏武器、圖謀不軌為由,將李賢廢為庶人,流放到巴州(今四川巴中)。武后廢李賢為庶人後,立三子李顯為太子。公元 684 年,李賢在巴州神秘地死去,年僅 31 歲。李賢之死,眾說紛紜。有學者認為,是武則天怕李賢東山再起而派人害死的。

公元 683 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武后以皇太后名義臨朝稱制。

1 年後,武則天便廢掉中宗,將其改封廬陵王,立四子李旦為帝,即睿宗。李顯、李旦都是平庸無能之輩,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處處受制於武則天。

公元 690 年,武則天建立武周後,武氏子侄封王,10 餘年間,武氏勢力一路飆升,一度凌駕於李唐皇室之上,榮貴之極。李顯、李旦等李唐舊皇室權勢衰退,而以武則天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為代表的武周新皇室勢力崛起,對武周初期政權的穩定與鞏固,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隨著武則天年事漸高,兩大勢力的爭鬥也影響著武周政權的走向,特別是立嗣問題,武則天一度猶豫不決。傳位不僅僅是權力歸屬,還關係到武則天身後的歸宿。這讓她一時拿不定主意。

據《資治通鑑》二○四卷記載,宰相李昭德向武則天進言說:唐高宗李治,是陛下的丈夫;皇嗣,即李旦,是陛下的兒子。陛下自己擁有天下,應當傳給子孫作為萬代家業,怎麼能用侄子為繼承人呢?自古以來,沒有聽說侄子坐天子而為姑母立廟的!況且陛下受天皇臨終託付,如果將天下交給武承嗣,則天皇就無人祭祀了。

武則天猶疑之下,同意了這種判斷。

公元 698 年,武則天臥病不起,李旦請求母親讓位於哥哥中宗。隨後,李顯從房陵被召還,九月,立為皇太子。立嗣之爭以李顯復太子位、武承嗣鬱鬱而終暫告一段落。

處心積慮地修好李武關係,反映了武則天在政權交接問題上的憂慮和擔心。這一系列的舉措能否奏效,能否達到預想的目的,其實她自己也心中無底。李武關係是武則天的心病。

洛陽紫微宮的明堂,於公元 688 年建成,號稱“萬象神宮”。萬象神宮高 90 餘米,富麗堂皇,成為武周王朝的政治中心,每年舉行祭天地的儀式,同時迎接各地使節。明堂是帝國國運的象徵,見證了大唐帝國的盛衰沉浮、榮辱變遷,同時也見證了李武兩大貴族集團的鬥爭。

“明堂盟誓”不久,武則天又親自撰寫了《昇仙太子廟碑》等,褒頌先賢不貪權位的高德,暗示李氏與武氏要學先賢的高德,不因貪權勢而互相爭鬥不息。

這次明堂盟誓的內容雖無文獻記載,卻有對違約的詛咒和懲罰條例:“有貳其德,興兵動眾,明神鑑之,百殃是降,子孫不育,社稷無守,世世勿敢犯。”對違約的處罰和詛咒十分嚴厲。

武則天將新都郡主嫁與嗣陳王武延暉,永泰郡主嫁與武承嗣之子武延基。之後,安樂公主也嫁與武三思之子武崇訓。武則天希望通過進一步加強李武兩族的聯姻,實現政權的平穩交接。

明堂盟誓後,武則天覺得解決了李武相爭的問題,沒有什麼棘手的問題了,她志得意滿,寫下了這樣的詩作:仰膺歷數,俯順謳歌。遠安邇肅,俗阜時和。化光玉鏡,訟息金科。方興典禮,永戢干戈。

03


當時,76 歲的武則天已經進入真正意義上的暮年,老病纏身的她居住在長生院,長時間不能上朝,宰相們都不能進去拜見,她對朝政的控制力自然也逐漸下降。

然而,武則天並沒有真正放棄權力,在她居住的深宮裡,有一對年輕兄弟不離左右,日夜侍候。這對兄弟一個叫張昌宗,一個叫張易之。她將一些政事委託給二張兄弟,逐漸地,二張插手朝政,陷害宰相,跟大臣結怨,引起了政局的複雜化,武則天母子、君臣關係也因此空前緊張起來。

時為邵王的李重潤和妹妹李仙蕙,以及妹夫武延基一起議論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入宮受寵。張氏兄弟得知後,將此事告知武則天。武則天聽後大怒,認為他們違背了明堂誓約,又傷李武和氣,簡直不成體統,令皇太子李顯予以重罰。滿朝文武都無法為其開脫或求情。

李顯怕動搖自己的地位,遂大義滅親,下令將兒子、女兒和女婿處死。

武則天為彌合李武間怨隙,採取了聯姻、盟誓等一系列措施,可謂處心積慮。作為李武兩家新生代的代表人物,他們之間的紛爭直接觸犯了盟誓約定,這是武則天最不願看到和不能容忍的,必須毫不留情地予以懲罰,以儆效尤。

雖說這一事件是 3 位天皇貴胄因冒犯了李武之爭這個大忌而命喪黃泉,但其直接起因卻是張氏兄弟。那麼,張氏兄弟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又是如何來到武則天身邊的呢?

公元 697 年,73 歲的武則天年事已高,體弱多病,長時間不能上朝。太平公主推薦了一個叫張昌宗的男子入宮,侍奉母親武則天。

張昌宗,今河北安國人,行六,人稱六郎,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詞,武則天見後大喜。從此,張昌宗衣著華麗,修飾打扮,出入宮廷,極力討武則天憐愛。

入宮不久,張昌宗又向武則天推薦自己的哥哥張易之,稱其才幹超過自己,善於煉製藥物。武則天聽後立即召見,兄弟二人雙雙得寵。

武則天很羨慕傳說中的周靈王太子姬晉,即王子喬。傳說他擅吹笙作鳳鳴,後隨浮丘公登仙而去,成仙后還乘白鶴現於緱山。

武則天侄兒武三思想討其歡心,就對她說:“我以為六郎之美,已非凡世所能有,他一定是王子喬轉世。”武則天很喜歡這個說法,就下令建造鶴麾並制木鶴,將張昌宗打扮成她心目中的王子喬模樣,果然仿若神仙中人,武則天欣喜若狂。

公元 699 年,武則天有意使自己的特權制度化,她設置了一個頗似女皇“後宮”的名叫“控鶴府”的機構,由張易之做府監。武則天對外宣稱設置控鶴府是為了儲備詔令撰寫者和文學作品創作人才。

為了推行三教並舉政策,武則天令張昌宗、李嶠、徐彥伯、張說等人修撰《三教珠英》,全書 1300 卷,目錄13卷,是在《御覽》及《文思博要》諸書基礎上,加佛、道二教以及親屬姓名、方城等部構成的。

據史料記載,武則天還任命張昌宗為雲麾將軍,行使左千牛中郎將職務,任命張易之為司衛少卿,並賜給二張住宅、絹帛以及大量的男僕女婢、駱駝、牛馬供他們使用。後來又提升張昌宗為銀青光祿大夫,賜給防閣官員擔任警衛,和朝臣們一樣每月初一、十五朝見武則天。甚至追認二張的父親張希臧為襄州刺史,將其母親韋氏、臧氏一起封為太夫人。公元 700 年,武則天又將控鶴府改為奉宸府,由張易之任奉宸令。

有學者研究,不管是控鶴府還是奉宸府,其設置都前代絕無,純系武則天集聚男寵,以娛晚年的宮制之一。府內的官員,除了向女皇提供“男性溫存”之外,另一重要職能是曲宴供奉,“每因宴集,則令嘲戲公卿以為笑樂”。內殿設宴,由張氏兄弟和諸武侍坐,陪女皇玩樂。

很快,它就成為一個製造鬧宴、賭博、酗酒、反常勾當和荒誕行徑的醜聞之地,也成為以後幾個世紀富有想象力的小說家取得素材的“富礦”。

皇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請求封張昌宗為王,武則天不同意,改任他為春官侍郎,封張昌宗為鄴國公,張易之為恆國公,各獲收納 300 戶租稅的實封。

得到武則天寵愛的張氏兄弟,使李武兩家的皇族們都搶著上門討好巴結,親自替張氏兄弟牽馬遞鞭,稱張易之為“五郎”,張昌宗為“六郎”。張昌宗、張易之一時權勢熏天。

作為李武兩家新生代的代表人物,李重潤、李仙蕙以及武延基,看到張昌宗、張易之如此受寵和囂張,私下議論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年少未經世事的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會給他們帶來殺身之禍。

《廿二史札記》卷十八《新書改舊書文義處》記載:中宗子重潤與女弟永泰郡主及主婿武延基,竊議張易之兄弟出入宮禁,後怒,杖殺之。

《舊唐書·武延基傳》雲:與重潤等竊議,皆得罪,縊死。《新唐書》《舊唐書》兩傳分別記載為“杖”與“縊”,稍有出入。《舊唐書·張易之傳》則雲:重潤等竊議二張,後付太子自鞫問,太子並縊殺之。《舊唐書·武延基傳》又云:武后鹹令自殺。是二傳一以為中宗所縊死,一以為後令自殺,又不符合。蓋中宗之殺之,或令自殺,皆迫於武后之威也。新書竟書武后殺之,較為直截。

這些記載,均將懿德太子等三人被殺的直接原因,歸結為私議二張與武后隱私,觸怒武則天。

1960 年至 1962 年,考古專家在發掘永泰公主墓時,發現了永泰公主墓誌銘,以及一些盆骨碎片。

永泰公主墓誌銘寫道:“自蛟喪雄鍔,鸞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珠胎毀月,怨十里之無香;瓊萼凋春,忿雙童之秘藥。女娥篪曲,乘碧煙而忽去;弄玉簫聲,入彩雲而不返。嗚呼哀哉!以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十有七。”於是有學者根據這一段墓誌銘推測,永泰公主是因丈夫死後,憂鬱成疾,醫治無效而死。

因史料記載與墓誌銘不一致,永泰公主死因至今依然是一個謎。

3 位青年冤死後,張氏兄弟更加囂張,朝廷重臣魏元忠看透二張,公開說:“小人得在君側。”

二張聞之懷恨在心,誣告魏元忠謀反,武則天判處魏元忠貶職出京。

公元 704 年,二張因貪汙、巫蠱之罪被彈劾,4 次入獄,4 次均被武則天特赦。二張在武則天庇護下,氣焰囂張,這是朝臣們不能容忍的,他們擔心二張重蹈酷吏濫刑冤獄覆轍。

公元 705 年,以宰相張柬之為首的大臣,趁武則天病重發動“神龍革命”,逼武則天退位,扶持中宗李顯復位。第二天,武則天被從迎仙宮請出,住到洛陽城西上陽宮。

《太平廣記》記載,在這次政變中,張氏兄弟在迎仙院被殺後,其屍體又於天津橋南被公開梟首。另外兩個身居高官的兄弟張昌期、張同休也同時被處死。關於二張,有學者解讀其為政治爪牙,也有其他說法。但可以斷定的是,武則天貪慾過盛,親手擊碎了自己“明堂盟誓”的夢想。

“明堂盟誓”以懿德太子、永泰公主和魏王被殺而告終結,對中宗李顯來說不僅是銘心的戒示,也是深重的痛苦。而他繼位後,對母親武氏的勢力不但不予以清除,反而重用武三思等,與諸武過從甚密,或許明堂誓文言猶在耳吧。

公元 705 年冬,武則天病逝,唐中宗李顯為這一對兒女平反。追封兒子李重潤為懿德太子,將其靈柩由洛陽遷到乾陵陪葬,特恩“號墓為陵”。追封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為永泰公主,將永泰公主與其丈夫武延基合葬於乾陵東南。永泰公主和她的丈夫,在這裡長眠了 1300多年。

3 位青年因“明堂盟誓”而死,李顯內心的痛苦難以想象。在安葬他們時,極盡隆重奢華,李顯以此方式來發洩深藏內心的憤懣,慰藉死去兒女的冤魂。

永泰公主墓是 1949 年以來所發掘的唐墓中最大的一座。

墓的四周有圍牆,圍牆南北長 275 米,東西長 220米。墓區總面積為 6050 平方米。墓冢為覆鬥形,高 14110米,每邊長 56 米。墓道全長 87.5 米,寬 3.9 米,墓室深 16.7 米,墓為斜坡土洞磚室墓,全墓由墓道、5 個過洞、6 個天井、甬道、8 個便房、前後墓室組成,象徵著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

墓道兩側有巨大的青龍、白虎和身穿戰袍、腰佩貼金寶劍的武士組成的儀仗隊。他們排列在闕樓和六戟兵器架前,組成威嚴的儀仗隊。中間為男女各半的侍從。

考古人員發掘時,在第六天井附近發現了一個盜洞。盜洞口有一副骨架,骨架旁邊有一把鐵斧,四周還散落有金、玉飾品。經推測,應是一夥盜賊為了能分得更多贓物,毫不留情地把仍在洞內的最後一個同夥砍死。據推測,永泰公主墓被盜的時間,大概在五代或宋初。

永泰公主墓雖然被盜,但仍出土了壁畫、陶俑、木俑、三彩俑、金器、玉器、銅器等珍貴文物1000餘件。特別是三彩俑,造型精緻,色彩鮮豔,紋飾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發達的陶瓷工藝水平。墓內壁畫豐富多彩,墓道、過洞、甬道和墓室頂部都有壁畫。

前墓室象徵客廳,壁畫以華服侍女為主。這些手中拿著各種生活用品的侍女體態豐盈,神態各異,有的似乎在悄聲細語,有的似乎在點頭讚許,有的則在環顧四周,彷彿正行進在路上,準備去侍奉主人。由於千餘年來雨水帶著泥沙順盜洞而下,許多精美的壁畫都遭到了破壞。然而,倖存的壁畫卻依然是唐代繪畫的精品。

後墓室停放著永泰公主與其丈夫合葬的廡殿式石槨,中間有門,兩邊各一名守門侍女。石槨內外均刻有線刻畫,姿態生動,線條流暢,刻工熟練,十分精美。石槨內的木棺因長期浸泡在淤泥中,早已腐爛。

後墓室墓頂畫有天象圖:東邊是象徵太陽的三足金烏;西邊是象徵月亮的玉兔;中間是銀河,滿天星斗,顆顆都有固定的位置。這充分反映了當時天文學的高度發達。

05


唐中宗復位後,他還有一位冤死在遠方的親人遺骨未歸,那就是中宗的親哥哥李賢。

公元 706 年,即武則天死後的第二年,李賢的遺骨被從巴州遷到乾陵陪葬。公元 711 年,唐睿宗追封李賢為章懷太子,重開墓室與妃房氏合葬。

章懷太子墓位於乾陵東南約 3 千米處。其墓的結構與永泰公主墓基本相似,只是小些。墓封土呈覆鬥形,底部長、寬各 43 米,頂部長、寬各 11 米,高約 18 米。封土堆南約 50 米尚有殘存的一對土闕,高 4.5 米,底部長、寬各 5 米,土闕南面有並列的一對石羊。四周原有圍牆,南北長 180 米,東西寬 143 米,西、東、東北 3 面的牆角仍殘留於地面,整個墓區佔地約 26000平方米。

該墓已遭盜劫,出土文物 600 餘件,其中大型文吏、武士俑及駝、馬、鎮墓獸等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均為唐三彩精品。

墓中壁畫 50 多幅,保存基本完好。墓道壁畫繪狩獵出行、打馬球、客使、儀仗、青龍、白虎等內容,第二過洞繪列戟,甬道及墓室壁面繪男女侍從,墓頂繪天象。其中以墓道中的《馬球圖》和前室東壁的《觀鳥捕蟬圖》最有名。

在墓道西壁白虎之後,是長約 9 米的《馬球圖》,因畫面巨大,揭取時將其分割成了 5 塊。圖中 20 多名騎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擊球者,有馭馬快騎奔向賽場者,亦有數十名騎手尾隨其後,等候上場,最後繪有5棵古樹點綴曠野。畫面有起有伏、疏密相間、錯落有致,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韻律之美。無論是人、馬的細部描繪,還是山石古樹的粗獷勾勒,都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美感。因場面宏偉,構圖絕妙,它被定為國寶級壁畫。

打馬球,興起於唐代初期,稱作擊球。一般認為馬球源自波斯,後經西域傳入中國。當時在皇帝的倡導下,馬球運動很快盛行,歷經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才逐漸退出中國的競技舞臺。據《國史補》《資治通鑑》記載,在唐代後期甚至還出現了別具一格的“燈光球場”和“草地球場”。

《觀鳥捕蟬圖》高 2 米,寬 1.5 米,描繪的是 3 位宮女散步與佇立的情景。畫面中的3位宮女,右邊一位頭梳小圓髻,身穿唐朝流行的半臂衫和曳地長裙,右手輕執金釵,左手托起披帛,正在仰頭望著前方盤旋的一隻戴勝鳥。她的動作優雅而輕柔,高貴而不失身份,但她的眼神、她的表情、她的體態清楚地表達出此時的心情:羨慕、無奈與期盼。比起戴勝鳥,自己的美要遠遠勝過它,但戴勝鳥可以翱翔雲天,甚至飛出宮禁森嚴的後宮宅院,自己卻無法越出宮牆半步。美麗是可貴的,而自由價更高,空有美麗而無自由,生命的價值在哪裡?如何能像小鳥一樣飛出宮牆?她望著就要飛去的戴勝鳥,內心深處在羨慕,在無奈,在企盼。


和谷《唐朝背影》六 公元 699 年,75 歲的武則天


《觀鳥捕蟬圖》

從開國皇帝李淵的獻陵開始,唐代援引漢代的制度,臣子死後在帝王陵園陪葬。唐太宗時,為了籠絡人心、鞏固政權,表示君臣“義同舟楫”,使這一陪葬制度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

在乾陵,有 17 座陪葬墓,目前發掘了章懷太子墓、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等 5 座。數量眾多的陪葬墓,體現了帝王對皇室人員和文武大臣的一種特殊待遇和恩寵。

為了江山社稷,身為君主的武則天,拋棄個人的兒女情長,親手結束了兩個兒子、一個孫子、一個孫女的和一個侄孫的生命。她承受著一個正常女人不能承受的痛苦,也承受著整個大唐無法承載的悲哀。所謂明堂盟誓,不過是演繹了一出啼笑皆非的遊戲罷了。

而武則天付出的傷痛,換來的是大唐的盛世。


摘選自作家和谷文史散文新著《唐朝背影》西安出版社



和谷《唐朝背影》六 公元 699 年,75 歲的武則天


和 谷

和谷,國家一級作家。1952年生,陝西銅川黃堡人。畢業於西北大學中文系,歷任《長安》《特區法制》《百年陝西文藝經典》主編,陝西省文聯副巡視員,陝西省作家協會主席團顧問。

《市長張鐵民》《無憂樹》等多部作品獲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報告文學獎、新時期散文獎和飛天獎、五個一工程獎等。著有《和谷文集》14卷、《柳公權傳》、長篇小說《還鄉》《穀雨》等60多部。舞劇《白鹿原》《長恨歌》《孟姜女》編劇。作品收入教材和北京高考試卷,翻譯為英文、法文。

從事文學創作之外,兼事書法繪畫,畫作《東原》《閨怨》《種豆南山》《北地》等入選《中國作家書畫集》等多種書刊展覽。曾獲陝西省直機關書畫獎項和陝西中青年書畫家稱號。

黃堡書院設有和谷文學(藝術)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