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古代先哲,古希臘人,世界古代史上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稱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歷山大的老師。

亞里士多德把科學分為:理論的科學(數學、自然科學和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第一哲學);實踐的科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戰略學和修飾學);以及創造的科學,即詩學。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學習的故事

亞里士多德的父親是一位宮廷醫生,亞里士多德出生後,父母十分重視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十七歲時,被父親送往雅典的柏拉圖學園修學。由於亞里士多德天資聰穎,並且勤奮刻苦,因此很受老師柏拉圖的重視。柏拉圖擔心亞里士多德誤入歧途,便對亞里士多德說:“要給你戴上韁繩。”言下之意就是,亞里士多德思維敏捷,不同於一般人,如果不嚴加管教的話,亞里士多德就不能成為柏拉圖期望的人。

雖然亞里士多德很尊敬柏拉圖,但是在學術問題上,亞里士多德有自己獨到的思考和見解。所以,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我愛我的老師,但是我更愛真理。”柏拉圖晚年間,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因為學術觀點不同,所以經常發生爭吵。等到柏拉圖去世後,亞里士多德又在柏拉圖學園呆了兩年時間,等到新領導上任後,亞里士多德便離開了雅典。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

沮喪的妒忌者

話說,亞里士多德在雅典呂克昂學院教學時期,經常和學生們在一齊探討人生哲學。

有一次,一位學生問亞里士多德:“為什麼心懷嫉妒的人總是有低落而沮喪的情緒呢?”

亞里士多德聽完學生的提問後,回答道:“心懷嫉妒的人不但要承受自己的失敗和挫折,同時還承擔著別人的成功,所以他總是以沮喪的情緒示人。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時代週刊:亞里士多德

引力的故事:

升上去的必定會掉下來。但其背後的原因讓人類最偉大的頭腦苦思冥想了好幾個世紀,至今,引力的許多方面仍是個謎。

宇宙中有4種基本作用力:強核力、弱核力、電磁力和引力。在它們中,引力最為明顯,但也是最難破解的謎題。

古希臘人認為,引力是元素的特性。亞里士多德描述了土和水具有引力的原因,它們會傾向於朝宇宙的中心(地球)運動,即下落。他認為,由於空氣和火較輕,於是它們會朝遠離中心的方向運動,即上升。但是這些趨勢只存在於不完美的月下世界。在古希臘的世界觀中,月亮之上的一切都屈從第五元素——精質,它能夠讓天體不受干擾地旋轉。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要理解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我們需要忘記所有在高中學的物理。引力不是一種力,只是描述土和水的基本性質。就像追逐貓是狗的天性一樣,朝向宇宙中心運動也是土和水的“天性”。雖然對引力的認識不斷深入,但在2000年的時間裡很少有人真正向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發起過挑戰。

公元7世紀的印度數學家婆羅摩笈多和公元10世紀的伊斯蘭學者阿爾伯魯尼則認為,引力的機理類似於磁鐵,但這都不足以撼動亞里士多德的“霸主”地位。它的第一個危機來自哥白尼和伽利略所引發的對太陽系認識的變革。如果他們是正確的——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繞太陽轉動,亞里士多德的引力理論就會土崩瓦解。基於推理而不是觀測和實驗,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需要把地球置於宇宙的中心。如果太陽取而代之成為中心,所有的重物都會因此飛進太空。

更重要的是,亞里士多德的引力理論會使得重物下落得比光還快。由於包含更多的物質,因此重物會具有更強的趨勢朝向宇宙中心運動,因此運動的速度會更快。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事實,但伽利略並不同意這一觀點。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你把兩個不同重量的物體用繩子綁在一齊會發生什麼?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較重的物體下降的速度較快,其下落的速度會超過較輕的物體;因為繩子的拉力,較輕的物體會使得較重的物體減速,最終它們整體的下落速度會介於兩者之間。然而,作為一個整體,其總重量要超過構成它的任何一個物體,因此也會下落得更快。這兩個結論完全相互矛盾。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

雖然伽利略幾乎能夠肯定沒有如傳說的那樣在比薩斜塔上透過自由落體實驗發現物體會同時落地,但他確實用由軟木和鉛所做的擺錘做過單擺實驗。他認為,鉛的重量超過軟木錘100多倍。伽利略的實驗顯示,它們擺動的速率相同,因此受引力作用下落的速度也相同。他還在斜面上透過滾落球體來測量引力的效應。伽利略明確地指出是“吸引力”讓物體落向地球。

把引力納入科學和數學框架之下的是牛頓。目前還不清楚他是否真的是因為看到蘋果下落而受到啟發,但他自己是這麼說的。1726年4月,在與考古學家威廉·斯蒂克利的長談中,牛頓說是一個蘋果的下落讓他思考為什麼蘋果總是垂直落地。

根據斯蒂克利的說法,牛頓認為蘋果是被地球的“吸力”所牽引的,而這一作用力必定正比於質量。蘋果會吸引地球,地球也會吸引蘋果。但還不止於此,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的概念,這是一次飛躍。他打破了亞里士多德的月球屏障,讓這個相同的作用力存在於整個宇宙。他意識到是引力在維持行星沿軌道繞行,否則它們就會沿一條直線飛出去。

科學故事:“哲人”亞里士多德

所有這一切以及其他的資料都一同寫進了牛頓的傑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中。它對引力的關鍵認識能夠概括成一句話:引力的強度正比於物體的質量,反比於物體間距離的平方。對牛頓而言,他的引力定律和運動定律足以用來描述行星和衛星的運動以及物體的下落。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

但是,牛頓也留下了一個空缺——引力在遙遠的距離上是如何作用的?他在《原理》中寫道:“我對此沒有任何假說。”兩年後,愛因斯坦坐在瑞士伯爾尼的專利局裡,有了他自己所說的最快樂的想法。愛因斯坦之後說:“突然之間,我產生了一個念頭,如果一個人自由下落,他不會感覺到自己的體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