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欲成大事必有大志,且需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回眸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打江山、守江山的光輝歷程,其志存高遠、深謀遠慮不能不算是的他成功的法寶之一。

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們不妨透過一些史實做進一步的認識和了解。

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劉邦

其一,誰先入關,誰就稱王。項梁死後,秦將章邯將主要精力轉向趙國義軍,這時楚懷王的軍事部署是兵分兩路增援,一路由宋義、項羽率領,一路由劉邦率領,分別挺進關中。為激勵士氣,熊心還與諸將約定,誰先進入關中,誰就稱王。項羽在鉅鹿與秦軍主力征戰正酣,劉邦則快馬加鞭,取宛城、過武關、克嶢關,直抵灞上,迫使秦王子嬰以繩繫頸,捧玉璽符節,開城出降,劉邦由此不僅先項羽進入關中,而且成就了“滅秦”之大功。透過這段史實,我們不難看出 “稱王”在劉邦心中的分量,其志向就是雄霸天下。而且其目標明確、行動果斷,在關中百姓和諸路豪強、將卒心中形成了“劉邦應按約稱王”的認同感。後來,雖因與項羽兵力懸殊,被迫遷出咸陽、暫居漢中,卻讓項羽因此背上了“背義帝之約”的惡名,為下步劉邦率兵東進、平定三秦奠定了基礎。

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鉅鹿之戰

其二,遷出咸陽,約法三章。劉邦初入咸陽,曾被富麗堂皇的宮殿、貌美如花的後宮佳麗、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所迷惑,但被樊噲、張良等人點醒後,不僅封存宮寶、府庫、財物,退居灞上,而且採納張良的建議,召集關中名士父老,和他們“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苛政峻法全部廢除,劉邦因此贏得了民心,民眾惟恐他不做關中王。隨後劉邦又能屈能伸,親自到鴻門向項羽賠罪,從而麻痺對手、祛除猜忌,不僅掩藏了鋒芒,而且保存了實力。

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約法三章

其三,禮數週全,虔誠拜將。蕭何月下追韓信後,又一次鄭重舉薦韓信,稱其“國士無雙”,而當時真正打動劉邦的只有一句話,“王必欲長王於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即大王如果只想長期在漢中稱王,那自然沒有地方用得著韓信;如果一定要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能共商大事的人了。於是,劉邦一改平素對將領的傲慢無禮,“擇良日,齋戒;設壇場,具禮”,正式拜韓信為大將。可見偏安一隅、做個小小的漢中王,根本就不是劉邦的心思,其志向就是爭奪天下,登九五之尊。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為留住經天緯地之才,作為漢中王的他從善如流,叫他怎麼做,他就怎麼做。

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韓信

其四,高點定位,遷都關中。劉邦立國後,先是建都洛陽。婁敬奉命戍守隴西,途經洛陽,專門面見劉邦,勸其遷都關中,其理由是“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劉邦聽後,認為其言之有理,但心裡仍不踏實,又詢問張良。張良不僅認可婁敬之言,而且進一步闡明建都關中的戰略要義,即“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聽了婁敬、張良之言,經過一番分析比較、深思熟慮之後,劉邦認為遷都關中,更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於是從長遠計,斷然遷都咸陽。

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張良

回望劉邦的一生,體現其志向高遠、遠見卓識、深謀遠慮的例子,可以說是信手拈來、不勝枚舉。比如其休養生息,比如其白馬盟誓,再比如他安排後事等等。正因為劉邦高瞻遠矚、深謀遠慮,大漢國祚才得以延續4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統一王朝,劉邦所創建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也為後世統治者所沿用。劉邦開創的大漢帝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其功勳卓著、名垂青史,令後世無限景仰實屬必然!

劉邦立國興邦的法寶——深謀遠慮

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