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晋唐楷法悟冲和,含养深沉有足多,

赢得时人称许了,孜孜犹自日研摩。

{ 丁 明 镜 }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先生像

书家小传

丁明镜先生(1925-2003),字玄晔,又字慧之,宇衡、守恒,斋号云石,回族,籍贯福建晋江。中华文法学院中文系毕业,曾在泉州五中等中学任教,福建省特级教师。政协泉州市委员会第三、四、五、六届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原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泉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任省书协顾问、市书协名誉主席、香港福建书画研究会名誉顾问、菲律宾中华书法学会学术顾问。

丁明镜先生曾发表语文教学论文、书法论文及诗文200多篇。主编《文言文阅读与练习》、《泉州书法十年》、《泉州书协十周年书法论文集》等书及《泉州书法报》,晚年出版《丁明镜书法》专著。其书作曾入选第二届、第五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首届全国楹联书法展,首届全国自作诗词书法作品展,并在首届全国书法电视大奖赛获奖,又在“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获二等奖。书作及传略入编《当代中国书法大成》、《中国古今书法家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等30多种专集与辞书。

丁明镜先生一生严谨,待人亲切温馨。他对待教育工作严肃认真,全心投入,曾担任泉州市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1960年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福建省宣传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从教五十余载,晚年又担任泉州多家院校的教学工作,正所谓:春风化雨、桃李满门。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书法

{ 师友题诗 }

潘主兰 陈祥耀 陈存广

01

潘主兰

晋唐楷法悟冲和,含养深沉有足多。

赢得时人称许了,孜孜犹自日研摩。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02

陈祥耀

仁智襟怀乐水山,平生致力为滋兰。

晋唐古法欣未坠,余事治书妙诣难。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03

陈存广

马蹄淳化传泉帖,三绝桥碑举世称。

墨妙堂湮遗记在,肃风心画两相凝。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 丁明镜书法序 }

朱以撒

每次回闽南老家,总是要去拜见德高望重的丁明镜先生。这位书法前辈的长者之风,尤其是那份平和冲淡的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作为著名的老书法家,丁先生的创作显示了独到的特色。这种特色离不开他固有的气质和秉赋,也离不开他运用书法语言的个性化。从丁先生的书风来推断,表现力最充分的是他的行楷,其次是行书。尽管他在表现楷行草隶篆诸体都在行,但是有深刻内心体验并能应之于手的却在行楷之间。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调里,他的创作显然是走碑帖融合的路子,使作品内在刚健遒劲又不失文雅柔美,外观既舒展大方又不粗野张狂。诸家的审美着眼点有许多差异,各显出机趣盎然,就丁先生的创作而言,他取法北朝碑版是有选择的,避开了洛派风格的方折笔法而求均衡中见舒展。因为洛派书风棱角毕露、起讫峭拔,有咄咄逼人之势,是不太符合丁先生的艺术品性和审美趣味的。我比较倾向的他更多地吸收了诸如《崔敬邕墓志》、《郑道昭碑》、《石门颂》、《皇甫诞碑》这一类端庄平正、圭角含露兼半、圆笔多于方笔的风格。而在帖的方面,影响丁先生最大的要数王羲之以降的南派书风,取其纯正风雅、柔美流畅,尤其在用笔上讲究精到细腻。丁先生所具有的综合融汇能力,经过几十年的打磨,使碑帖的交融走向协调统一。晚年的作品里特别可以品得出文人书法的厚重感和书卷气,又不失筋骨刚健。难得的是他的创作一直平稳渐进,不使创作面铺陈广泛,在朝着纵深掘进中,每一步都浸润自己的分析和思考。

丁先生的晚年迎来了书坛变革的新局面,审美层次走向复杂多变,常使一些老书家难以适应。可是他具有青年人的热情和活力,十分关注书坛审美的巨变。他固有的学识和艺术经验促使他冷静地思考和细致的分析。同时他从小接受儒教那种积极入世的思想,也主动地领导着书协举办展览、竞赛,投身于艺术的潮流中。积极和审慎的态度,对艺术风格的宽容和不偏狭、执着而不教条,使他在如此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面前,广博地吸收又不随时俯仰。他不断地汲取古典书法的精华,尤其是唐前经典的古厚气息,使他与当前的时髦书风隔离开来,避免了创作成为狭隘的传声筒。他曾在交谈中忧虑今后的书坛前景:技巧娴熟,还在于学识和修养,没有后者,是难以产生出严格意义上的文人书家的。他在古今之间索隐抉微,寻求规律性的因素,他的忧患意识透射出老一代书家理性的光芒。

丁明镜先生那种静如秋水淡如秋空的心态总是令人感佩不已。他的审美情绪比较内敛、平和、闲雅,这大概也是他的笔性适宜于行楷,不宜于大草的原因之一。他带着从容和舒缓行笔,似闲庭漫步,少夸张跌宕多平静自如,却可以把玩出内在的丰富和古拙。丁先生的书法,无论从外观或内涵,都与当今书潮拉开很长一段审美距离了。在当代书坛重张扬,展示视觉效果的同时,丁先生的书法正进入一个深沉的审美境界,“以味而不以形”,这也是成功的重要标志。

亲近笔墨,吟咏诗赋,已成为丁明镜先生精神之必需。同时他为艺术的普及与提高而努力的现实主义精神,又可让我们看到一位老书家对现实人生、文化情结的关注。高蹈于现实功利之上又不懈求美的崇高情志,远远超越了个人挥毫泼墨的自我排遣、娱乐的小我行为,而含有一种陶冶人格、宏扬人文精神的大我价值,这是后辈尤其缺乏的。书法艺术在不断地走向新境。我热切地期待着丁明镜先生在艺术的追求上,有新的体验和感受,创作出更多的作品为书坛增色,同时衷心祝愿他健康长寿。

{ 作品清赏 }

桑莲居拍品

01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潘受诗五首

137×69㎝约8.5平尺

释文:潘受俶装将发赋呈半村老人五首

林叔潜,名骚,号半村。清光绪间与兄祐安先生翀鹤同榜进士。最工五律句,有半村老人诗文集。祐安先生工书,苍秀得董香光神髓。

物外春随杖,风尘墨染袍。四山与英逆,五字与争高。国事竟难问,酒杯真可逃。醉醒呵壁意,泪接楚人骚(其一)暗香轻扑枕,秋色冷侵门。梦绿竹三迳,老黄花半村。歌呼连虎豹,唯诺到鸡豚。即此了朝夕,讵知尘市喧。(其二)往岁铭先考,高文殆古人。垂之合传世,念及泪霑巾。顾我诗无似,而公赏乃频。何当颇指点,一访浣花津。(其三)南山艰种豆,东海易生桑。历历三千劫,哀哀十二郎。鸽原空草宿,鹤迹但苔荒。忍说逢玄宰,贻我字数行。(其四)喜见复惆怅,驾言之百峦。我生常道路,客思满江山。寒日水边别,几时天际还。逋翁如有诗,为寄白云间。(其五)

林骚即席赠潘国渠七绝三首

文字因缘忆曩时,干戈未已去何之。归来偶诵江山句,始信人间尚有诗。(其一)休将触角俪牛毛,我愧虞山吟兴豪。一夜酒杯倾到底,秋声散作万家涛。(其二)足迹天涯发浩歌,次耕貯得锦囊多。丈夫放眼无今古,三尺龙泉五字磨。(其三)

岁次丁丑年春月重读潘受先生《海外庐诗集》因书 守衡

02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七言联

135×23㎝×2 约5.6平尺

释文:心同佛定香烟直,目极天高海日升。

纪念弘一法师圆寂五十周年 玄晔

03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杜甫《饮中八仙》句

135×35㎝ 约4.3平尺

释文: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杜甫饮中八仙句 丁丑岁孟秋 玄晔

04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八言联

136×40㎝ 约5平尺

释文:嵚崎磊落襟怀坦荡,清正廉明千古流芳。

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一百周年 温陵守恒

05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四条屏

136×18㎝×4

释文:《滕王阁序》(略)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阁诗序》并诗 丁丑年夏月 守衡书于桐城新庵村云石斋

06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八言联

125×32㎝ 约3.6平尺

释文:名山大河倾写胸臆,明庭净几陶咏性灵。

晋江侨中香港校友会成立志庆 壬申年夏月 玄晔

07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东坡诗

137×68㎝ 约8.4平尺

释文:天教桃李作舆台,故遣寒梅第一开。

凭仗幽人收艾纳,国香和雨入青苔。

北客南来岂是家,醉看参月半横斜。

他年欲识吴姬面,秉烛三更对此花。

庚辰季春书东坡诗一首 林友洲学长清玩 守衡

08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七言联

135×23㎝×2 约5.6平尺

释文:内典相传唐翰墨,清言尤见晋风流。

若经先生雅属 玄晔

09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观沧海

69×138㎝ 约8.6平尺

释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孟德《观沧海》篇 亚恭先生之属 守衡

10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马致远《秋思》

69×69㎝ 约4平尺

释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守恒

11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杜甫诗一首

70×120㎝ 约7.6平尺

释文: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杜甫《秋兴》一首 安平先生雅属 乙亥守衡

12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草杜牧诗

128×34㎝ 约3.9平尺

释文: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3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易经句

125×32㎝ 约3.6平尺

释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录《易经》句祝贺福建省老年人运动会召开 泉州书协玄晔

14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隶书“淡泊明志”

35×134㎝ 约4平尺

款识:以冬先生雅正 守恒

15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篆书五言联

128×22cm×2 约5平尺

释文:灵山峰添秀,碧玉绿增辉。

岁次癸酉年 玄晔篆

16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悼虞愚诗

133×68㎝ 约8.1平尺

释文:一代哲人亦骚人,诗书奇逸意通神。

北山精舍祛尘扰,佛学深研证净因。

结识鹭江缘墨道,京华把晤劫余身。

讵知此别成永决,我哭虞师泪沾襟。

悼虞愚先生诗 乙亥年秋 宇衡

17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三十二联 1997年作

180×20㎝×2 约6.5平尺

释文: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雾,巫山云,洞庭月,彭蠡湖,潇湘雨,广陵涛,庐山瀑布,宇宙奇观。

南华经,相如赋,班固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少陵诗,摩诘画,屈子离骚,古今绝唱。

丁丑秋吉 守衡

18

桑莲居|忆丁明镜师,非“静笃深蕴”可概之

丁明镜 行书七言联

136×23㎝×2 约6平尺

释文:泉南佛国无双地,洛北人文第一家。

玄晔

{ 丁明镜书法跋 }

林坚璋

每过云石斋拜晤丁明镜师,老师总是平平淡淡地瀹茗论道。就像现在展示在我眼前的诸多书法作品一样,永远从从容容,亲切温馨,流露出老师心中的人间性。

人生,总是有一些令人值得回味的瞬间。

忆在三十多年前,余正髫龄,趋庭就学于丁老师。问学之余,见师桌上总摊着几册隋唐碑帖,如《龙藏寺》、《孟法师》、《圣教序》之类,帖上那种不激不厉的风范,正如老师长期涵泳的那种冲和,既平澹又极丰富;春风润物,无声却又如此谐和。

岁月星驰,今日老师人书俱老,从其笔下展示的更见如是典雅浑穆。对着这高远出色又绝无哗众取宠的典型,我深深地检讨自己的躁动与喧嚣,正是已“知天命”,实不知天命,深自愧頳苍凉。

以前曾读唐子畏题画,自云写山卅年,未能得一“静”字,此实先辈大师胸贮五岳,咫尺凌云,笔下千卷之“知”、“识”感受。以之品赏丁师平静圆融的笔趣,正令吾辈后学理解到那种深沉陶冶过的睿智,是“识”与“教”之辉映磅礴。仰之弥高,景之弥深。

时下,艺术随时代而奋进,新潮迭起。但有一些流风,并非在淘漉亘古,洗驻山川,对自然、人文、历史,地老天荒,独触颖悟,瞬发灵台,振衣千仞的新境,而是无端扭曲,强颜作态,对艺之成与艺之用均有失偏颇。失去的,小者在学科的某些本质,大至人文的基本含融。且失去的将使民族日趋浅薄,徒立的又未足以增历史的深刻,含含糊糊,有些混乱。所谓本源未清,趣舍失据,是非迷涂,似大实空,多歧忘羊,令人忧虑。感想至此,反观老师静笃深蕴的集作,抚琴动操,更解其会心所在。

平易,本是灿烂后的简约;甚至更应该是——超越灿烂,乃至平易。拜读丁老师的书作后, 余更作如是观。

--- END ---

©本期推送采编自《丁明镜书法》。

文字录入及校对:狸子 作品摄影:赵剑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