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宋朝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開國皇帝。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祖籍涿郡,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後從徵南唐,多有功績。

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漢及契丹聯兵犯邊,時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的趙匡胤受命前往禦敵。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

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葬永昌陵。

  • 本名
  • 趙匡胤
  • 別稱
  • 香孩兒,趙九重,趙玄郎
  • 字號
  • 元朗
  • 所處時代
  • 五代北宋
  • 民族族群
  • 宋人(漢族)
  • 出生地
  • 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
  • 出生日期
  • 927年3月21日
  • 逝世日期
  • 976年11月14日
  • 主要作品
  • 詠初日
  • 主要成就
  • 建立宋朝,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基本完成統一

中國宋朝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

天成二年(927年3月21日),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出身軍人家庭,高祖趙朓,祖父趙敬。為趙弘殷次子,長兄趙匡濟早夭,母親為杜氏。趙匡胤出生時赤紅的光照滿屋子,奇異的香味過了一晚上都未散去。身體上有金色,三天都未改變。長大後容貌威武,器度豁達,有見識的人知道他不是一般人。學習騎馬射箭,他總是超出其他人之上。曾試騎一匹烈馬,也不給馬套上籠頭,烈馬跑到登上城樓的斜道上,他的額頭撞在門楣上人從馬上掉下來,人們以為他的腦袋一定會被撞碎,不料趙匡胤卻從地上慢慢起身,繼續追趕馬並躍上馬背,一點也沒有受傷。又曾在韓令坤博士的房中,看到有麻雀在屋外打鬥,他們就和趙匡胤競相去捉麻雀,結果隨後屋子就倒塌了。

後漢初年,趙匡胤到處遊歷而沒有遇到住的地方,便在襄陽一座寺廟裡住下。有一個老和尚善於看相,看到他之後說:“我把我所有的全部資助給你,你往北去會有奇遇。”趙匡胤往北去以後,於乾祐元年(948年),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帳下征討李守貞,屢立戰功。

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使,柴榮為開封府尹時,轉開封府馬直軍使。

屢建戰功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即位後,趙匡胤執掌禁軍。北漢來侵犯,柴榮率領軍隊抵禦來犯之敵,在高平擺開戰場。戰鬥將要展開的時候,指揮樊愛能等人首先逃跑,後周軍十分危急,趙匡胤指揮自己的同伴騎上馬迅速衝向敵人前鋒,北漢軍隊大敗潰逃。趙匡胤乘勝進攻河東城,焚燒城門,左臂被流箭射中,柴榮制止他再攻城。回到京城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嚴州刺史。

顯德三年(956年)春天,趙匡胤跟隨柴榮征伐淮南,首戰在渦口打敗南唐軍萬餘人,斬殺南唐兵馬都監何延錫等人。南唐節度使皇甫暉、姚鳳率領號稱十五萬的軍隊,駐紮在清流關,趙匡胤率領軍隊將其擊敗。趙匡胤追到城下,皇甫暉說“:我們各自為了自己主人,我希望雙方布好陣式以決勝負。”趙匡胤笑著回答說可以。皇甫暉擺好陣式出來迎戰,趙匡胤抱著馬脖子一直衝入南唐軍陣內,手中兵刃砍中皇甫暉的腦袋,並把姚鳳一起擒獲。趙弘殷率領軍隊半夜時來到城下,傳呼開門,趙匡胤說:“父子誠然是至親,但是城門開關,卻是國家的事情。”等到天亮,趙弘殷才得以進城。韓令坤攻下揚州,南唐派軍隊來取,韓令坤主張退兵,柴榮命令趙匡胤率兵二千趕往六合。趙匡胤下令說:“揚州兵敢有過六合的,砍斷他們的腳。”韓令坤才固守揚州。趙匡胤不久在六合東面打敗南唐齊王李景達,斬殺一萬多人。回來後,趙匡胤被任命為殿前都指揮使,不久又被委任為定國軍節度使。

顯德四年(957年)春天,跟隨柴榮出征壽春,攻克連珠寨,乘勢攻下壽州。還軍後,柴榮拜義成軍節度使、檢校太保,仍舊擔任殿前都指揮使。這年冬天,跟隨柴榮征伐濠州、泗州,充當前鋒,當時南唐在十八里灘紮寨,柴榮剛剛商議用駱駝擺渡軍隊時,而趙匡胤已率先單騎橫渡而過,他的部下騎兵也緊隨他渡過了河,因而攻破南唐軍寨。又用繳獲的南唐戰艦乘勝進攻泗州,攻克了泗州。南唐在清口駐屯軍隊,趙匡胤跟柴榮兩翼分兵沿淮河東下,連夜追到山陽,俘虜南唐節度使陳承昭獻給柴榮,因而攻下楚州。乘勝進軍,在迎鑾江口打敗南唐軍,直抵南岸,燒燬南唐軍營寨,又在瓜步攻破南唐軍,淮南平定。南唐主李璟畏懼趙匡胤的威名,在柴榮那裡使用離間計,派遣使臣送給趙匡胤一封信,饋贈三千兩白金,趙匡胤把白金全部送到內府,南唐的離間計失敗。

顯德五年(958年),趙匡胤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顯德六年(959年),柴榮北伐,趙匡胤擔任水陸都部署。到達莫州,先到瓦橋關,守將姚內斌投降;打退幾千名契丹騎兵,關南平定。柴榮在行軍路上,審閱各地所上文書,得到一隻皮口袋,袋中有一塊三尺多長的木板,上面寫著“點檢作天子”,柴榮感到這件事十分奇怪。當時張永德任點檢,柴榮臥病,回到京城,任命趙匡胤為檢校太傅、殿前都點檢,用來代替張永德。同年,柴榮駕崩,年僅七歲的柴宗訓繼位,趙匡胤改任歸德軍節度使、檢校太尉。

陳橋兵變

中國宋朝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風聞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宰相範質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趙匡胤統率諸軍北上抵禦。正月初二,趙匡胤統率大軍離開都城,夜宿距開封東北20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正月初三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

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過去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打開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卒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

這時後周宰相範質等人才知道不辨軍情真假,就倉促遣將是上了大當,但已無可奈何,只得率百官聽命,翰林學士陶谷拿出一篇事先準備好的禪代詔書,宣佈柴宗訓位。趙匡胤遂正式登皇帝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改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的藩鎮所在地是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改元“建隆”。

襲佔荊湖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在平定李筠、李重進叛亂後,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發展生產,鞏固統治。經過兩年在政治、經濟、軍事諸方面的準備,確定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戰略決策,決心通過戰爭創造統一局面。遂於建隆三年九月,部署兵力守衛西、北邊境,防止遼、北漢南掠;選擇荊、湖為突破口,揮師南下,開始了統一戰爭。

荊南、湖南地處長江中游要衝,南北相鄰,又東臨南唐,西接後蜀,南靠南漢。佔領荊、湖,即可割裂江南諸國,為各個擊破創造條件。為此,宋廷決定尋機出兵荊、湖。

建隆三年(962年)十月,武平節度使周行逢病死,十一歲的周保權繼位。衡州刺史張文表乘機兵變,佔領潭州(治湖南長沙),威逼朗州(治武陵,湖南常德)。 周保權為討張文表,向宋求援。趙匡胤決定以假途滅虢方略,出師湖南、假道荊渚,以達一箭雙鵰的目的。乾德元年正月,命山南東道節度使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十州兵以助湖南討張文表為名,借道荊南。 二月初九,慕容延釗暗遣李處耘率數千輕騎,攻佔江陵(屬湖北)城,迫節度使高繼衝降,荊南遂亡。 時周保權已幹息內亂,知宋欲圖湖南,為阻宋軍南下,命指揮使張從富領兵阻截。二月底,宋軍水陸並進,突破三江口(南嶽陽北),繳獲戰船七百艘,佔領嶽州(治巴陵,今湖南嶽陽)。三月初十,佔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 。

攻滅後蜀

宋平荊池後,即部署攻蜀。後蜀主孟昶聞訊,欲依託川陝險要地勢,嚴兵拒守,同時遣使約北漢共同反宋。趙匡胤獲後蜀叛將趙彥韜,得知蜀軍兵力部署,遂下令出兵。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北路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前軍兵馬都部署,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崔彥進為副都部署,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治梁泉,陝西鳳縣東北風州鎮),沿嘉陵江南下;東路以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讓為副都部署,率步騎兩萬出歸州(治湖北秭歸),溯長江西進。 兩路分進合擊,約期會攻成都。孟昶得知,命王昭遠為北面行營都統,率兵數萬北上扼守利州(治綿谷,四川廣元)、劍門(四川劍閣東北)等關隘。十二月,北路軍佔領利州。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初,突破劍門險要,大敗蜀軍,俘王昭遠,繼佔領劍州(治普安,四川劍閣)。東路劉廷讓軍突破巴東咽吭夔州(治四川奉節東白帝),連克萬(治南浦,四川萬縣)、開(治開江,四川開縣)、忠(治臨江,四川忠縣)、遂(治方義,四川遂寧)等州。兩路直逼成都,孟昶舉城投降,後蜀滅亡。

平定江南

荊湖、後蜀滅亡後,南唐、吳越臣服,唯南漢主劉鋹拒絕附宋。開寶二年(969年)六月,趙匡胤以右補闕王明為荊湖轉運使,做出戰物資準備。公元970年(開寶三年)九月初一,命潭州防禦使潘美為賀州道行營兵馬都部署,率十州兵長驅南下,中間突破,直趨賀州(治臨賀,廣西賀縣東南賀街)。潘美聲言沿賀水東取興王府(廣州),以誘殲南漢軍主力。及劉鋹派大將伍彥柔率舟師溯鬱江、賀水西上增援,宋軍伏擊獲勝,殺伍彥柔,佔領賀州。 十二月,進至韶州(治曲江,廣東韶關),南漢都統李承渥率兵十萬於蓮花峰(韶關東南)下,列象陣迎擊宋軍,宋軍以強弓勁弩破其陣,佔領韶州。

開寶四年(971年)正月,宋軍攻克英(廣東英德)、雄(治湞昌,廣東南雄)州。二月,進至馬徑(廣州北),以火攻破南漢招討使郭崇嶽六萬兵,繼攻陷興王府,劉鋹降,南漢滅亡。

宋滅南漢後,南唐後主李煜,明臣服以求自保,暗備戰以防宋軍進攻。趙匡胤志在統一江南。經兩年準備,於開寶七年九月,命宣徽南院使曹彬為異州西南面行營馬步軍戰棹都部署,偕都監潘美,統領十萬大軍出荊南,調吳越軍出杭州(屑浙江)北上策應;並遣王明牽制湖口(屬江西)南唐軍,保障主力東進。 十月十八日,曹彬率軍順長江東下,水陸並進,攻破池州(治秋浦,安徽貴池),佔領採石(安徽當塗北)。 於十一月中旬,在採石架通長江浮橋,保障大軍渡江,繼續向東推進。八年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屬江蘇),繼與十萬南唐軍激戰於秦淮河(江蘇南京西),大敗南唐軍,直逼江寧(江蘇南京)城,在西路王明軍和東路吳越軍配合下,全殲南唐神衛軍都虞侯朱令贇率領的十萬救援軍,於十一月二十七日攻破江寧,李煜降,南唐滅亡。

離奇去世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50歲,諡曰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廟號太祖。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四月二十五,葬於永昌陵(位於鄭州鞏義)。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上尊諡曰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關於趙匡胤的死,《湘山野錄》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

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

宋初,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一些小國家。宋太祖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 中央集權
中國宋朝皇帝趙匡胤

宋朝的政治機構,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分列為政事、軍務和財政三大系統,相互平行,分別由皇帝直接統屬。另設御史臺等機構。地方權力集中到朝廷後,又進一步集中於皇帝。

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設立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削弱和分割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在地方,派文臣擔任知州;並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

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設轉運使把地方收入大部分運送中央;在地方司法人員由中央派文官擔任,死刑須報請中央複審和核準。

宋代官制有官、職、差遣之分。“官”是一種等級待遇,供定薪之用,表示祿位、品級的高低。“職”只是一種虛銜,如學士、待制等,不是職務。只有“差遣”才是實際職務,握有實權。

宰相:宋沿唐制,設尚書、門下、中書三省。尚書、門下列於外朝,中書設於禁中,稱政事堂。實際執政的宰相仍沿唐制,用同平章事名號,無定員,有二人即分日掌印。宋初仍用後周宰相範質、王溥、魏仁浦三人為相。乾德二年(964年),範質等三相請退,獨用趙普作宰相。為了防止趙普擅權,又以薛居正、呂餘慶作副相,稱參知政事,此後成為定製。

樞密使:唐代宗時,開始設內樞密使,用宦官掌管朝廷機密。唐末,樞密使專權,造成禍亂。五代時,仍存樞密院掌管朝政。樞密使等於宰相之外的又一個宰相。宋朝建立後,樞密使改為專掌軍事政令,調動禁軍,與宰相文武並立。中書省與樞密院號稱“二府”(政府、樞府)。樞密院的大事都要奏報皇帝批旨。宰相與樞密使分別朝奏,彼此不相知。皇帝由此分別控制了政權和軍權。

三司使:三司使總管四方貢賦和國家財政,地位僅次於宰相,稱“計相”。三司使統領三部:鹽鐵掌管工商收入及兵器製造等事;度支掌管財政收支和糧食漕運等事;戶部掌管戶口、賦稅和榷酒等事。地方州郡賦稅收入除留一小部分外,其餘全部由中央掌握,三司權任甚重。

刑部:宋太祖時,刑部複核各地大辟罪案。

學士院:學士院設翰林學士若干人,職責是為皇帝起草詔書,包括宰相的任命、對外的國書等。翰林學士還侍從皇帝“備顧問”,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對國事的建策。

御史臺:宋沿唐制,朝廷設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臺分三院:臺院、殿院、察院,初無專官,由其他官員兼職。御史中丞是御史臺的最高官員。

中國宋朝皇帝趙匡胤

紀念幣

宋太祖趙匡胤一生最大的貢獻和成就在於重新恢復了華夏地區的統一,結束了自唐末五代以來長達近七十年的藩鎮割據混戰局面。飽經戰火之苦的民眾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為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作為唐末五代十國混戰局面的終結者和大宋王朝的開拓者,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宋太祖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惡如仇,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不近聲色,崇尚節儉,以身作則等等,不僅對改變五代以來奢靡風氣具有極大的示範效應,而且深為後世史學家所津津樂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